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328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总论第4章.docx

中药学总论第4章

总论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序—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作用——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不良作用—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作用:

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

第一节四气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3四气的确定依据和基准

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6四气与治则的关系

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四气:

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

起源: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属阴凉弱于寒

热(大热)属阳温弱于热

温(微温)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3四气的确定依据和基准

四气的确定依据:

用药反应

四气的确定基准:

病证寒热

如何确定?

药物寒热的确定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举例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

举例

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四气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一般具有:

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

6四气与治则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

1.举例说明中药的四气是怎样确定的?

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第二节五味

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

2五味的作用

3五味的阴阳属性及脏腑所属

4五味的确定及临床意义

5气、味的关系

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

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

起源:

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

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

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

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

《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2五味的作用

⑴辛能散——发散

能行——行气、行血

①辛散:

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

治疗表证。

②辛行:

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

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

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

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辛以润之”:

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

[使用注意]: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容易耗气伤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⑵甘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

甘味有补益的作用。

治疗虚证。

②甘和:

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

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

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使用注意]:

因甘味多滋腻粘滞,容易助湿碍脾,故脾虚湿滞者勿用甘味滋补之品。

即古人“中满忌甘”之说。

⑶酸能收——收敛具有

能涩——固涩收敛固涩敛汗

敛气

止泻

涩精

缩尿

止血

止带

固崩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使用注意]:

酸味能敛邪,故实邪未清者勿用。

⑷涩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

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

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⑸苦能泄

能燥

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

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使用注意]:

由于苦燥容易损伤阴液,故阴津不足者不宜使用。

⑹咸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

便秘。

⑺淡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

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3五味的阴阳属性及脏腑所属

酸、苦、咸——属阴

辛、甘、淡——属阳

辛——属金——入肺

甘——属土——入脾

酸——属木——入肝

苦——属火——入心

咸——属水——入肾

4五味的确定及临床意义

①口尝而得的药物真实滋味。

——药物的真实滋味

②通过药物作用的认识,反推的药物的味。

——药物作用

5气、味的关系

①气味结合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药性。

②气、味有多种,可随意结合,但每味药只有一种气,而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味。

即可一气一味,也可一气多味。

③不同气味的结合形式,反映药物的不同功效和主治。

气同味同的药——功效相近

气同味异或气异味同者——功效不同

第三节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3升降浮沉的确定

4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

5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6升降浮沉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7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

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趋:

趋势;向:

方向。

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是与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相对应的。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人体气机紊乱,升降出入失常,则发生疾病。

由于气机升降出入异常而疾病的趋势可表现为:

向上——如:

呕吐、咳喘;向下——如泄泻、脱肛;向外——如:

汗出;向内——如:

表证不解。

而用来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就认为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即:

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故有药物的升降浮沉。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3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根据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确定的,那麽,哪些药物的作用属于升浮;哪些药物的作用又属于沉降呢?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

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

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

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

4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

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属阴。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物功效直接相关,而通过药物的功效间接反映了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

5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①四气五味

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淡)味

和温、热之性、属阳。

升麻

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酸(涩)、苦、咸

和寒、凉之性、属阴。

大黄

②药物本身的质地对药物的升降浮沉有影响

质地轻的药物——多具有升浮之性,如花、叶、皮、枝等。

质地重的药物——多具有沉降之性,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如

旋复花——虽属花,质地又极轻,但它具有降气消痰的作用,故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具有沉降之性。

苍耳子、牛蒡子——虽属种子,而质地轻,但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具有升浮之性。

③炮制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并为主要因素。

酒制——升提大黄沉降,酒炒以后具有清上焦火的作用

姜制——发散

醋制——收敛

盐制——下行

古人有“生升熟降”之说。

如麻黄,生用发汗解表,有升浮之性;炙用可降逆平喘,有沉降之性。

④通过配伍可以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浮药物与沉降药物一起配伍使用,其升降浮沉之性可被相互制约,力量弱的一方被力量强的一方所制约。

如牛膝药性沉降,若与桃仁、红花、桔梗、升麻等配伍,宜可随之上升,而用治胸中瘀血证。

另外,有些药物可以起到引导药物趋向的作用.如:

桔梗——载药上升,引导有关药物升浮牛膝——引药下行……

故李时珍云“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6升降浮沉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即如何判断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

一般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癜、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的药物多为升浮药;

而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的药物多为沉降药。

7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

根据病情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一般情况①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

②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

③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

④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某些情况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