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297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花病虫害防治.docx

桂花病虫害防治

桂花病虫害防治

桂花树病虫防治:

红蜡蚧(红蜡虫)

红蜡蚧又称为红蜡虫、红粉蜡,可为害构骨、杜英、山茶、石榴、桂花、火棘等多种植物。

危害植物:

月桂、栀子花、桂花、蔷薇、茶梅、月季、玫瑰、山茶花、八角金盘、樱花等

为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危害。

雌虫多在植物枝杆上和叶柄上危害,雄虫多在叶柄和叶片上危害,并能诱发煤污病,致使植株长势衰退,树冠萎缩,全株发黑,严重危害则造成植物整株枯死

红蜡蚧,1年发生1代,以受精卵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

初孵若虫经一定时间爬行后固定于寄主上取食,一般固定6小时开始泌蜡,经15天能形成星芒蜡被,一旦形成蜡质层后再去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就不太理想。

据5月22日、5月25日,对红蜡蚧在电镜下2次观察,卵孵化率从20%上升到70%,且幼虫仍寄主在壳体内。

因此,当前是防治红蜡蚧的最佳适期。

希广大种植户、各单位引起重视,抓紧防治。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

园艺防治:

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

药剂防治:

5月下旬至6月,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30%强力杀蚧600倍液、20%杀扑磷·噻800~1000倍液喷雾,连续3次。

检疫防治:

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蜡蚧扁角跳小蜂、单带巨角跳小蜂等

一次防治时间在5月底前结束;隔7—10天进行第二次防治。

第一次防治药剂为10%吡虫啉2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份散粒剂10000倍液;第二次为10%吡虫啉2000倍液(25%阿克泰水份散粒剂10000倍液)十30%强力杀蚧800倍液。

桂花树病虫防治:

桂花吉丁虫

吉丁虫是一群极美丽的甲虫,一般体表具多种色彩的金属光泽,常被用来做装饰品。

全世界己知有15000种。

幼虫多数穿孔于植物材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

大琉璃吉丁虫为世界最大的吉丁虫,分布于印度、爪哇等地。

南美大吉丁虫为南美洲最大型的吉丁虫。

幼虫在枝干皮层内蛀食,流出油点状褐色胶质,危害严重时,树皮爆裂,主枝或整株枯死,成虫咬食嫩叶成缺刻,严重时大量落叶。

管理差,树势衰弱的树受害更为严重。

在幼虫孵化盛期(一般5月份)刮除树皮,涂以80%敌敌畏乳剂20倍液;成虫发生期(约6月份)用90%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2至3次。

此病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河南、广东、四川等地。

1、症状

叶片病斑初期为褪绿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3~10mm,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至红褐色,后期散生小黑点,也有排列成轮文状,是病菌分生孢子盘。

潮湿时小黑点上分泌出粉红色黏液,是病菌分生孢子与黏液混合物。

2、病原

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胶孢炭疽菌。

分生孢子盘黑褐色,直径100~300μm;刚毛少,暗褐色,隔膜1~2个,(5~6)μm×(64~71)μm;分子孢子梗圆筒形,基部浅褐色,(4~5)μm×(12~21)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4~6)μm×(11~18)μm。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和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

南方梅雨季节和北方雨季是病害高发期,广州地区一般以春末夏初和秋季多雨时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1)冬季清楚落叶,用1%波尔多液或密度为1.002~1.007的石硫合剂进行树体和地面消毒。

2)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地块种植桂花,病害发生园地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通过修剪调整枝叶疏密度,降低环境湿度。

3)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

70%可杀得300~500倍液、25%炭特灵500倍液、大生500倍液、嗪氨灵500倍液或其他杀菌剂。

各种杀菌剂宜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桂花树病虫防治:

桂花树猝倒病

苗木猝倒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它以危害各种苗木花卉幼苗为主,可导致苗木死亡。

症状:

种子或幼芽未出土时遭受浸染而腐烂,在幼苗期发病,地表或地表下的茎基部呈现水渍状病斑,病部黄褐色,缢缩,可向植株上下部扩展,呈线状。

病势发展迅速,组织崩解,幼茎即萎蔫倒伏,但短期内叶边呈绿色,如果环境潮湿时,在病部及其附近土面还会长出白色绵毛状霉。

病因:

病原为腐霉属中一些真菌。

常见的是瓜果腐霉和德巴利腐霉。

两种腐霉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至6℃,最适温度为26至28℃,最高温度为36至37℃。

高湿度极易发病,并且腐生性较强,能在土壤中的寄生残体上腐生4年。

腐霉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并形成卵孢子度过不良环境,为土传性病害,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其他有机物上腐生,混入堆肥中越冬,病菌主要由水和人的园艺操作传播。

发病条件:

高湿度是幼苗发病的主要条件。

在我国长江流域,5、6月份有梅雨,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传播,但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导致幼苗抗病力下降,病加重。

另外,阳光不足,连作,苗圃地选择不当(如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曾发生过猝倒病又未进行彻底消毒),整地质量差,施用未经高温腐熟的混有病原体的堆肥,播收不当等均会导致发病。

防治:

1、选地。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较好,不粘重,无病地或轻病地作苗圃,不用旧苗床土。

2、精细整地,深耕细整,施用净肥。

3、土壤消毒。

用福尔马林熏蒸,即在播种三星期以前,耙松土壤表层,每平方米苗床土上用360毫升福尔马林溶液加水9至27公斤(加水量据床土干湿而定),均匀喷洒稀释药液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密,覆盖一星期后揭膜,并耙松土壤,让药充分挥发,至少两星期后才能播种。

4、适期播种。

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避开低温时期,同时最好能够使幼苗出芽后一个月避开梅雨季节。

5、药剂。

在发病初期,先拔除病苗集中处理,然后向幼苗基部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百菌灵800至1000倍液,或者1:

1:

120至170波尔多液,也可用草木灰、石灰(8:

2)混匀后撒于幼苗基部。

桂花树病虫防治:

桂花褐斑病

1、桂花褐斑病是桂花的一种常见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发,地栽、盆栽的桂花植株都有发生,发病时轻者影响观赏效果,重者造成植株死亡。

症状多发于叶片,大多从叶尖和叶缘向整个叶片发展。

2、病原

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木犀生尾孢。

子座近圆形,直径12~24μm,褐色。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0~1分隔,无膝状节,淡榄褐色,顶端近无色,(3~3.5)μm×(8~30)μm,通常12~32根束生。

分生孢子近无色至淡榄褐色,倒棒形,隔膜1~9个,直立至微弯曲,基部倒圆锥形,顶端略钝,(2.5~4)μm×(10~62)μm。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块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时即侵染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然后再侵染发病。

病菌以气流和水滴传播。

此病在4~10月均有发生,以多雨季节和年份发病严重,并以7~8月病害蔓延最快。

老叶发病娇嫩叶为重,生长衰弱和当年移栽的植株容易发病。

桂花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菌力互有差别,丹桂类抗病力强于金桂和银桂类品种。

4、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株做繁殖母株。

2)加强栽培管理,结合树冠整形,剪除弱病枝,调整枝叶疏密度,增强树势。

3)苗木出圃时,清除病叶,喷洒高锰酸钾1000倍液消毒。

4)生长季节发病初期整株树体喷药保护,如70%可杀得300~500倍液,阿米西达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

桂花树病虫防治:

桂花根瘤菌

根瘤菌是豆科植物与生具有的共生体固氮菌,它是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给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对植物有益无害。

因此您所说的可能是桂花的根结线虫病、樱花的根癌病。

桂花的根结线虫病:

根部产生小瘤状根结,初为淡黄色、光滑坚硬,后变深色,剖开小瘤内有一白色粒状物雌成虫体。

影响根部吸收,使地上部生长受阻,逐渐枯死。

除桂花外,还侵染海棠、仙客来、牡丹、菊花等多种观赏花卉。

发病规律:

在土中越冬,借水流、病肥、病种苗及农事作业传播,病土和病残体是主要侵染来源,幼虫侵入幼根后固定寄生,刺激组织膨大形成根结上。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以免病区扩大。

2.病地轮作禾本科植物2-3年。

3.染病茎可用50度温水侵10分种。

4.对可疑的苗床土壤,用10%克线丹颗粒剂防治,每亩用有效成分400克,施药时,先将树冠下3~5厘米深的土扒去,均匀地施上药,随即覆土。

在生长期,每亩施用10%力满库颗粒剂3~5千克,药要施于根际周围,可以沟施,穴施或撒施。

5.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因有机肥料中的放线菌对线虫生长具有某些抑制作用)。

发病地区应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

选用抗病的砧木品种常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6.病地用二溴氯丙烷(80%乳油每公顷30千克、兑水525-750千克、沟施,20%颗粒剂每平方米15-20克),或3%呋喃丹颗粒剂穴施花盆内,每盆15-20克、D-D混剂每公顷用原液525-600千克。

也可用铁灭克、棉隆、克结丹等杀线虫剂。

以上药剂要在种植前10-15天施用。

7.种植期或生长期对病株可将10%力满(克线磷)施于根际附近,每公顷45-75千克,可沟施、穴施或撒施,也可把药剂直接施入浇水中。

桂花树病虫防治:

桂花藻斑病

此病又称白藻病,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比较潮湿、炎热的地区。

除桂花外还可危害许多常绿植物。

1、症状

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出现,但以正面为主。

最初于叶面产生白色至黄褐色针头大小的小圆点。

有时小圆点呈“十”字形排列,然后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的毛毡状物。

表面呈纤维状纹理,边缘缺刻不整齐,灰绿色或黄褐色,直径1~10mm;后期色泽较深,表面较平滑。

通常在植株的中、下部发生较多,上部的嫩叶较少发病。

桂花被害后,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可使枝条的皮层剥离甚至枯死。

2、病原

隶属于藻类、绿藻纲、四分孢目的头孢藻。

病藻的毛毡物是头孢藻的营养体,繁殖期在营养体上产生游动孢子囊梗。

孢子囊梗毛发状,顶端膨大,有小梗,梗上产生球形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椭圆形,侧生双鞭毛。

3、发生规律

病原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组织上越冬,在潮湿、荫蔽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孢子,并通过风雨传播。

在土壤贫瘠、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和过度密植的条件下,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病害的高峰期出现在降雨频繁、雨量大的季节。

4、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排水、适当整修疏枝、清除田园杂草等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早春发病前,喷洒1:

0.5:

120波尔多液、70%可杀得500倍液、75%百菌清700倍液、50%多菌林5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400倍液,对该病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在发病严重的地方,可在晚秋喷1次药,这对减轻来年发病有一定效果。

桂花树病虫防治:

桂花树缺铁(黄叶)病

铁是一种微量元素。

桂花缺铁时,首先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特别是幼叶的叶脉之间的部位容易表现失绿现象。

轻度缺铁时,叶脉附近保持淡绿色,而离叶脉较远处的部位开始泛黄。

严重时,幼叶和老叶都变为黄白色,有的老叶上还可以出现黄褐色的坏死斑点,并常被一些弱寄生菌所侵害,造成早期落叶。

凡是患缺铁病的桂花树,一般都不能开花。

防治方法:

1.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在新梢生长期,每半月向叶面喷洒1次0.2%~0.5%的硫酸亚铁溶液,此法见效很快。

喷后2~3天,黄叶即可转绿,但有时效果不能持久。

2.在土壤中施用稳定性较高的螯合铁:

Fe–EDTA(乙二胺四乙酸合铁),每株用20~40克,收效快且持久。

另外,也可以用0.1%浓度的螯合铁溶液进行叶面喷射,叶色恢复更快,但不可过量,以免产生药害。

3.改良土壤:

在春季干旱时,注意灌水压碱,低洼地要及时排除盐水,以减少土壤含盐量。

增施有机肥料,树下间作绿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改良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对防治和减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