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271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docx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

结合我市山区特点

找准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与对策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城市,重庆的山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全市3200万人,农民有2000万,要建设新农村,任务十分艰巨,存在许多困难。

重庆山区农村幅员面积广,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差,村民素质和能力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解决好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国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重庆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关键词:

山区新农村难点对策

一、重庆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生产难。

重庆山区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三峡库区的十九个区县,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

山区地形复杂多样,旱坡地比重大,坡陡土薄,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山区交通闭塞,多数乡镇公路无等级,不少自然村之间交通落后甚至不通公路,如巫山县约有100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公路、没有通电话,乡村道路主要靠农民筹资修建,政府只给予少量补助。

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不少带病运行,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农村电网薄弱,供电质量可靠性差;信息闭塞,电视网络覆盖率低。

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重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排在全国倒数第三位。

农业基础设施虽然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脆弱的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重庆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村民素质和能力低,培育新型农民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但主体作用要发挥好,必须教育农民,发展农民,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则的新型农民。

当前,我市山区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普遍较低,突出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顽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艰苦创业求发展的精神。

由于市场经济信息不灵,在发展经济中普遍存在跟进、盲从的倾向,驾驭市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

2、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发展经济能力弱。

 由于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难度大,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004年重庆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山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2年,仅为小学毕业水平。

如南川区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0%以上。

由于农民文化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弱。

3、滞留于乡村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务工,长期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

要提高这部分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短时间十分困难。

随着老农民的继续老年化和年轻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们的传统农民队伍将出现彻底断层。

4、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民主法制意识较弱。

部分农民的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陈规陋习沉渣乏起。

近年来虽然对农民进行了一些培训,但培训面比较窄、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还远远达不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水平。

农民整体素质差是制约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繁荣文化难。

在山区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差。

多数山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破烂不堪,多数乡镇没有综合文化站,没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没有放映电影的条件,多数行政村更没有文化活动室,没有开展活动的场所,因而,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很少。

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滞后,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校舍建筑质量标准低。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市农村现有中小学危房250万平方米。

各种设施简陋,教育技术装备落后,师生生活、活动场地较窄;教师量少质弱,贫困区县仍有代课教师1.36万人;初高中校舍容量普遍不足。

教育水平低的现状仍然突出。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农村老百姓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相当严重,目前大约占了45% 左右,贫困山区高达60% ,少数民族地区甚至高达80%。

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合作医疗在重庆山区农村几乎是空白。

多数农村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农民居住分散、建设杂乱无章,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露天厕、泥水路、土水井、鸡鸭院、垃圾随处见。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增收渠道狭窄,农民增收难。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特别是重庆山区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现阶段,山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一块是赴外打工。

山区仍然以传统的粮猪型结构为主,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小。

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这种生产结构下,农民获得的整个收入自然较低。

而能体现山区资源优势的畜牧业和林业却发展不足,山区传统的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趋被动,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十分困难,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2007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0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677.7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98年的3.18:

1拉大到3.75:

1,大大高于全国3.32: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2.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全市还有65万多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不到637元。

山区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突出。

仅南川区32.2万劳动力中约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4万人常年在外务工。

由于没有年轻劳动力,老、妇农民的粗放耕作难以增收。

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而近期长三角、珠三角民工的大量回流,竞争也越发激烈,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山区打工农民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的职能技能培训,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打工收入较低,依靠打工增收也存在很大难度。

因此,农民增收滞缓是阻碍新农村的重要瓶颈。

(五)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推进民主管理难。

1、组织设置不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目前重庆市山区基层组织按传统行政村设置的。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各种形式的新经济组织大量出现,给农村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2、部分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不强,有的软弱涣散,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的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村级组织经济日益薄弱,有不少村还是空壳村,兴办各项公益事业举步维艰,村级各项开支无法正常支出,甚至连办公必需的笔墨纸张也无法开支,许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3、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

山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高和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能力偏低的“一高三低”现象仍较普遍。

例如,据统计南川区现有村干部1160 人,45岁以下的只占30%,36-50岁的占60%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三分之一。

村干部待遇普遍较低,难以调动积极性。

农村党员结构年龄老化现象突出,难以发挥模范作用。

南川区农村党员60岁以上占党员总数的31.2%,55岁以上占总数的44.9%,45岁以下的仅占党员总数35.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要占党员总数的79%。

因此,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是制约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二、推进重庆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实际困难与问题,笔者以为重庆山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保障。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

拓宽投资渠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

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村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加大地方财力的支持,深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同时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创造条件。

坚持着眼未来、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建设急需,市场运作、多方筹资,以人为本、创新机制的原则,结合西部大开发国家对贫困山区的倾斜政策,下大力气多方筹资,解决“四通”等基础设施问题,建设一批事关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针对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重庆规划在2004年~2010年间建设农村公路约6.1万公里,投资将达220亿元,实现全市1153个乡镇全部通达和通畅的目标;16605个行政村中有条件通公路的全部实现通达。

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引导农民改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大减少农村污染。

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水利设施条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型新家园。

(三)突破增收渠道,为建设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要打破山区农业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依托山区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优化品质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立区域产业带。

在适宜种植柑桔的忠县、万州、开县、丰都等区县发展柑桔产业。

在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南川、石柱等地发展中药材产业。

3、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

依托重庆市“百万亩天然香料”产业化工程的实施,在万州、武隆等地区建设香料生产基地。

4、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空间。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以政策激励增收,以改革推动增收,以载体促进增收,以服务帮助增收,以法规保障增收。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建设新农村奠定文化基础。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中小学生的流失,切实解决高边远山区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提高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着力巩固农村教育“两基”成果。

2、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人口分散的边远山区要积极发展流动文化车、汽车图书馆和流动剧场等。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4、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开辟大量新耕地,逐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造就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培育主力军。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有文化、有组织、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