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281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docx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研究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逐渐成为大家的首要选择之一。

企业集团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力军,但随着集团的成立、联合之后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却并不全是1+1>2或1+1=2,其中不少企业集团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理和理顺母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带来矛盾重重,直至酿成散伙或拖垮核心企业(母公司)的苦果。

在国家对企业集团的试点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应该对紧密层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实行六个统一:

(1)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对计划主管部门;

(2)实行承包经营的,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承包,紧密层再对核心企业承包;(3)重大基建、技改项目贷款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4)进出口贸易和相关商务活动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5)紧密层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资产交易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6)紧密层企业的主要领导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任免。

六个统一的模式简单地强调了集团中心集权统一,但缺乏集团中心应该关注的焦点和自身的工作重心。

在实际的执行当中,集团中心管理方式可能需要分解成更多的操作模式。

一、集团管理的几种模式及各自特点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

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1、运营管控型

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

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

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

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

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

如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

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

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

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2、战略管控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

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

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

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

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

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

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有的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3、财务管控型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

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

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

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司有和记黄浦。

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

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

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当然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更多的演化,但总体来说不能超出上述的范围。

最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四个计划的控制:

战略计划、投资计划、经营运作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上述三大类的管理模式在四大计划控制中体现出不同的集、分权程度。

自上而下的集团功能定位必然倾向于选择集中的管控模式,自下而上的集团功能定位必然倾向于选择分散的管控模式,介于两者之间的集团功能定位必然倾向于选择均衡的管控模式。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管控模式

哪一种集分权关系、哪一种管理模式最适合自己的企业?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需不需要

从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战略要求来看,集团需不需要对下属企业进行集权管理。

2、能不能够

从集团总部掌控的资源来看,集团有没有能力对下属企业进行集权管理。

3、应不应该

从下属企业自身发展阶段来看,集团总部应不应该对下属企业进行集权管理。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可以通过对以下三个指标的评估,最终确定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的集分权关系:

战略地位、资源相关度和发展阶段。

战略地位:

指现阶段下属企业经营的业务在整个集团战略中的战略地位,该指标从需不需要的角度确定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的集分权关系。

战略地位越高,越倾向于采用集权的管理模式。

战略地位的评估方法:

从短期出发,目前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集团总额的比例;从长期出发,是否是集团未来要发展的业务。

战略地位分为战略核心、战略重点、战略从属三种类型。

战略核心,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该业务都是重点;战略重点,短期和长期地位中有一项是重点;战略从属,从短期和长期来看该业务都不是重点。

资源相关度:

指现阶段集团总部掌控的资源与下属企业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该指标从能不能够的角度确定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的集分权关系。

资源相关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集权的管理模式。

资源相关度的评估方法:

从政策或政府资源、供应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这五大方面考察下属企业在现阶段与集团公司或集团其他企业之间的资源相关程度。

资源相关度也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相关度高、相关度中、相关度低。

如果下属企业在上述五大方面的资源中,有不少于两项的资源依赖于集团公司的话,则资源相关度为高;如果只有一项资源依赖于集团公司,其他资源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的话,资源相关度为中;如果下属企业没有一项资源完全依赖于集团公司的话,资源相关度为低。

但是在现实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往往为了弥补某一管控模式的不足,而以一种管控模式为主,结合其他管控模式,形成一种综合管控模式。

例如,某“一元为主,多元化经营”型的企业,对于主业采用营运管控模式,对于其他业务则采用战略管控或财务管控模式。

三、如何健康推进集团母子体制管理

上述情形表明,理顺和解决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管理关系刻不容缓。

在我国尚未形成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广大企业实践者去探索和实践。

努力探求完善和规范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1、转变管理观念,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

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

而集团母公司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因为缺乏必要的管理观念转变、管理知识更新和领导水平提升的准备,仍然沿用建立集团之前单个企业的管理观念去实施管理。

因此,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首先必须转变管理观念。

一是管理思想要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2、理顺管理关系,母子公司相互关系的功能必须定位

企业集团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要明确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建立资本联结纽带,完善集团功能,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

(1)出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

母公司依据持有的股权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对其子公司行使重大决策权,依法对其投资的子公司享有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并进行监督、考核。

而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子公司,应当切实维护出资人的种种合法权益,为出资者收益最大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法律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母公司、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制企业法人,母公司不能违反法律和章程规定,直接干预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既要有利于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也要坚持平等、竞争、效率的原则。

(3)母公司与主要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公司为核心、子公司为主要成员的组织体系,母公司的主要作用是依照法律程序和集团章程,组织制定和实施集团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活动;决定集团内部的重大事项;推进集团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集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息网络等等。

而子公司应当服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3、界定管理内涵,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行为必须归位

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股权管理。

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参与管理及决策的管理行为。

股东会不能流于形式,母公司选派董事、监事组成子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对股东会真正负起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责任。

对于全资子公司,母公司可对它实行产权管理,全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由母公司委派和聘任,进行考核、奖惩。

二是发展管理。

母公司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战略协调和指导,要规范主要成员企业发展规划、投资方向的管理行为,而子公司要在母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制订或修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近期规划。

三是财务监管。

母公司为了维护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盈利性,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状况和资产运行质量进行监督。

子公司要向母公司定期报告财务状况,建立合并会计报表制度,并且保证所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财务运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要经常分析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如资产负债率、大额借贷、提供担保、库存积压等,要特别予以关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母公司每年要组织力量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内部审计,作为考核外派董事、监事及董事长业绩的依据。

四是日常监管。

母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对子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权能,要实施经常性的指导、监督,监管子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劳动人事变动以及市场开发等。

五是领导和服务共享管理。

4、完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必须就位

正确处理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建立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

对于母公司来说,既要坚决维护出资者的参与管理、选择经营者、资产收益等合法权益,对子公司拥有股权性控制权和契约性支配权,从而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要坚持尊重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即在发挥母公司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对于子公司来说,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享有法律上与母公司相同的民事权利,又要担当起集团成员企业的角色和义务,服从集团的整体规划,自觉接受母公司来自产权方面和集团章程规定的监管,从而确保企业集团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建立上述那样一种管理体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系统去实现,因此完善集团的运行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完善企业集团的领导机制。

其次,要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

坚持母子公司发展战略一体化、投资方向一体化、项目审定一体化。

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重大投资和贷款担保项目实行审议制,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必须由子公司提供可行性报告,由母公司组织专家论证和审议才能实施,以防止和减少由于投资失误和盲目担保造成损失而负连带责任。

第三,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集团公司管控中四个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

如何实施对快速发展公司的有效管控?

管控模式问题对于快速发展的公司十分重要,有时往往是致命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集团公司,更加需要引入“集成的管控模式”的概念,即它首先需要一个科学、明确的战略方向,要从“机会”的海洋里跳出来,以免被太多的机会“淹死”。

其次,应该重新明确和调整总部的职能定位,把该管的管起来,不该管的坚决放下去。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企业规模已成倍地扩大,而企业首脑机关仍然沿用原有的一套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这自然是行不通的,对它们来说改革和放权是势在必行的事。

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由于规模小而养成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习惯很难改变。

同时,小规模经营时所需要人员的技能也往往达不到大规模运作的要求,而人员又不是能说换就换的。

实际的出路可能要么是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要么只好分配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上去。

总之,总部职能、权限的重新调整往往会影响到现有人员的任用、安排,从而会增加改革的难度。

再次,由于战略目标和管控模式的改变,相应的支撑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作流程和学习系统都要跟上。

比如,部门职责的变化必然引起岗位职责的变化,从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也进行调整。

再如,原有部门权力职责的改变必然要求有新的工作流程相匹配,否则员工们办事可能连找谁都不知道了。

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经营更离不开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否则,管理者很容易变成瞎子。

问题二:

以行政手段“拉郎配”、“归大堆”而形成的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有效管控?

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行政手段组建的集团公司有其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由于母子公司之间先天缺少产权联系,加之体制、人事、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往往导致“联而不合”、“集而不团”的现象。

如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子公司,成为吃大锅饭的“无底洞”;而一些竞争力强的子公司则又片面强调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而抵制母公司的管控。

集团内各子公司间又往往存在严重的同业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

集团下属企业之间没有整合,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母子公司不能实行一体化运作,而是以多个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的群体优势难以发挥。

在这类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主业不突出,各下属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性不强,导致整个集团的资源无法充分合理地整合,从而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企业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上是个虚胖子,大而不强。

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垮掉。

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其首要问题是明确业务战略,突出主业,加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战略目标明确之后,再围绕科学的战略目标来设计自己的管控体系才可能有效。

其次、加强总部对各下属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的功能,尽可能地减少它们所承担的与其业务不相关的工作,如集中采购、后勤供应等,突出其主要业务功能。

同时,加强集团的品牌、文化建设,提高集团统一的公共知名度和内部对集团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下属公司的归属感。

再次,逐步取消下属企业中非上市公司的法人地位,将它们按行业特点组成事业部或分公司,使之能拥有从事自身业务发展的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同时又不至于失控。

最后,经过一定年限的运作,形成了集团公司的优良资产,则可以推向资本市场,按市场要求去规范地运作。

问题三:

如何改变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老的组织结构

业务的多元化加剧了管理的复杂性。

因为行业性质不一样,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简单的直线职能使组织结构更难满足多元化集团公司管控的要求,它无法区分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因此,集团的组织结构必须向其它形式转换,如事业部制或矩阵制。

由于集团公司有其各自的特点,很难不加了解就能给定一个合适的模式。

但是,无论转向何种组织形式,前面所提及的总部的五大职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又以领导和共享服务职能更为重要。

其次,组织结构的形式只是集团公司有效管控的一方面。

集团要达到有效管控的目的,还应该在总部和下属企业的功能定位、管控模式上下功夫,弄清楚“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这是集团公司管控的关键所在。

仅仅在组织形式上下功夫,无疑是以偏概全。

实际上,一个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战略目标是不同的,因而相应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不同的。

即使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在市场起步期,企业组织结构首先需要满足争夺市场份额的要求,需要强化现有技术的使用能力和市场渠道的开发能力,因此组织在这些方面的功能必然首先突出出来。

到了快速增长期,企业组织结构则需要满足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争夺新的、更高端市场的需求。

因此,组织结构需要突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市场营销和成本控制功能。

而到了成熟期,组织结构则需要在进一步提升上述各种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满足开发现有客户潜在价值和强化对客户深层次服务的能力。

相应的,以客户群体为导向的组织形式将显得更加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等以客户群划分来搭建自己的组织结构的原因。

问题四:

如何处理好集团公司对其上市子公司的管控?

我国的集团公司与国外公司不同,很多集团公司中只是其中一部分资产形成子公司先行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

这种母子公司的关系是与一般非上市的母子公司关系十分不同的。

其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上市子公司在法律上不仅要受《公司法》的约束,而且要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等其它法规,接受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管理。

二是上市公司除了要保障母公司的权宜外,还要兼顾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是上市公司的运作必须独立,不能与母公司混为一谈,更不能由母公司随意处置。

四是上市公司的许多信息必须公开、透明,不能“黑箱操作”。

但许多集团公司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的区别,因而造成一系列问题:

一是上市前过度包装,优质资产都到了上市公司,致使母公司事后从上市公司口袋里去随意掏钱,把上市公司当作自己的“提款机”;二是集团公司作为大股东的行为能力不足,仍然习惯于按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管理上市子公司,随意给它们下“红头文件”;三是集团公司总部的定位不清,对上市子公司的经营活动直接干预过多,损害了上市子公司独立性;四是集团公司往往通过与上市子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转移,损害其他股东利益;五是对上市子公司有关信息披露不足,甚至造假,以达到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可见,集团公司对其上市子公司的管控是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问题。

为了使自己的管控到位,首先,集团公司从源头上就应该把好关,不要为了一味“圈钱”而对子公司过度包装上市,把所有的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都留给自己,结果把自己搞得很苦。

其次,应该弄清楚与上市子公司的关系和与非上市子公司之间的种种区别,不要把公众财产当成自己一家的财产去随意处置,不要违规、违法。

第三,要学会当上市公司的老板,那就是要学会按上市公司的治理的要求,通过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来行使母公司对上市子公司享有的股东权力、展现自己的意愿。

总之,上市是有得有失的事,它对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要求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