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136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2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docx

教师证中学教育与知识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一教育概述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教育的本质属性: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奴隶社会)、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教育的基本形态: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宗教。

(2)生物起源说:

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2.教育的发展阶段

中国

欧洲

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夏代:

出现学校教育

西周:

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

儒、墨两家私学成为显学

斯巴达教育:

培养军人和武

雅典教育:

培养多方面发展

的人才

封建社会(个别教学)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科举取士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考点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充分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

2.孟子:

主张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3.墨子:

首先提出量力性原则。

4.荀子:

提倡性恶论。

5.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7.苏格拉底:

“产婆术”。

8.柏拉图:

《理想国》。

9.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10.夸美纽斯:

写作《大教学论》,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1.洛克:

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1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提出“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3.杜威:

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14.凯洛夫:

主编《教育学》,这本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5.蔡元培:

五育并举、教授治校、教育独立。

16.陶行知:

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其观点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考点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3)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四)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

(2)教育传播文化(传递功能)。

(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

考点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的内涵:

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2)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内发论(自然成熟论、预成论、遗传决定论):

强调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身心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或经验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结果。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因素论、辐合论):

认为遗传和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分开。

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不是某一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区别:

顺序性主要是强调多个阶段连续性的过程,而且是不可逆,不可跳跃,不可逾越的,要做到循序渐进;而阶段性强调的是单个的孤立的阶段,每个阶段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对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不能搞一刀切。

2.人的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教育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3)个别差异性:

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

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5)互补性:

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还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心和努力品质。

3.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生理前提、物质基础)、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等。

第三节中学生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考点一身体外形

身高、体重和体态的变化,是中学生发育的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

考点二脑的发育

中学生大脑的发育在量上没有显著的增长,因为儿童在10岁以前脑重量已有成人的95%。

但在质的方面则有较大进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日益明显。

考点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变化很大的时期,是人体性发育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一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制度,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

2.壬寅学制:

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施。

癸卯学制:

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考点二义务教育制度

1.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2.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免学杂费)。

第五节教育目的

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从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是抽象到具体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只有实现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反过来,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具体到抽象的关系,上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是下一个层次教育目标的依据、任务和方向,对下一个层次目标起制约和指导作用,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

定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

考点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六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指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做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2.调查法:

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调查法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的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3.历史法:

是指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

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4.实验法:

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

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模块二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考点一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分类标准

课程类型

特点

课程内容的属性

学科课程

学习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学习直接经验

课程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小学阶段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

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

国家课程

一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