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校史.docx
《西南交通大学校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交通大学校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交通大学校史
西南交通大学校史——山海关建校
1877年,洋务派官僚鸿章在直隶省(今省)创办开平矿务局,这是我国最早用机器开采的一个大型煤矿,它是现在开滦煤矿前身的一部分。
为了将开平矿务局生产的煤由矿区运往XX,经清政府批准,开平矿务局在1881年修建了唐胥铁路,并逐渐延伸。
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铁路建设人才。
1896年,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创始人之一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
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校舍坐北朝南。
房舍为砖瓦建筑,建造对称整齐。
大门门楣上悬一横匾,锩刻“北洋山海关”五个小字,“铁路学堂”四个大字。
山海关铁路学堂的课程设置为:
中文:
散文伦理
算学:
算术代数求积法三角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原理
物理:
普通物理
力学:
静力学动力学及流体静力学工程及材料力学机械及结构设计
制图:
徒手画几何及透视机械图及土木工程图
测量:
定(放)线及土方计算铁路曲线道岔道口普通测量及水平测量
机械:
机械原理工程机械设备
铁路工程:
路基桥梁涵洞
体操:
操练器械运动
路矿学堂时期(1905-1911)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
山海关铁路学堂为俄军强占,学堂教学被迫中辍,师生离散。
这对中国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损失。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从山海关撤军,1903年督办关外铁路大臣和关外铁路总局总办曾经积极筹划,力图恢复山海关铁路学堂,终因经费支绌,未能实现。
1905年10月15日,路局总办亲自前往探伤火车站以西,谈山铁路机器厂以北择定校址,旋即购地192.85亩,建校工作从此开始。
1905年,在筹备恢复建校时,学堂仍按山海关铁路学堂旧制设立铁路工程科,学堂名称以铁路学堂命名。
1906年3月27日,确定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外路矿学堂”,但因为校址已在,后称“路矿学堂”。
1906年8月初,学堂在XX,,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广告,开始招生。
经过考试,一共录取学生121名。
1907年2月12日,建校工程大体竣工,计建成校舍110余间。
春节过后,学生齐集校园,分为甲乙两班于3月4日正式开学上课。
1907年7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主管“路轮邮电”四政。
8月,山海关外铁路总局改称京奉铁路局,归属邮传部。
路矿学堂归邮传部京奉铁路局管辖。
1908年1月11日,邮传部通知京奉铁路局,结束路局总办执掌校务的体制。
1月20日,邮传部颁发学堂关防(校印),学堂脱离京奉铁路局,改由邮传部直辖,校名改为“邮传部”路矿学堂”。
从此学堂成为独立开办,面向全国铁路的学校。
工业专门学校时期(1912-1920)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
清政府的邮传部为民国政府(北洋)的交通部)所取代,我校归交通部直辖。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
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
7月14日,我校便由路矿学堂更名为铁路学校。
1913年9月,遵照教育部和交通部的指示,我校更名为工业专门学校。
1916年是我校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页,是自本校成立二十年来办学成绩的一次大检阅。
1914届毕业生黄寿恒,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考取官费赴美留学。
黄寿恒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修习飞机制造;茅以升入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修习桥梁专业。
是年春,教育部在举办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我校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
12月,为此教育部除给我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源廉特奖我校“俟实扬华”匾额一方。
1918年10月,在XX部分校友的推动下,本校校友会在开始筹备。
1919年1月19日,校友会正式成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我校学生群起响应,既而成立学生会,发表宣言,通电全国,支持学生的爱国正义斗争。
1920年5月10日,我校举行复校15周年(建校24周年)纪念大会。
交通大学时期(1921-1937)
1921-1937年间,我校校名屡有更易,但其后人们一直习惯称为“交通大学”,简称“交大”。
1920年12月12日,北洋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拟订统一教育办法,将交通部所属之工业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
设立学校和学校。
12月14日,国务会议通过叶恭绰的提案。
后来邮电学校和铁路管理学校(1909)并入称为京校。
提案通过后,为了统一学科,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沪校的管理科调归京校;唐校新设的机械科和京校的电气工程班调归沪校。
学校改组调整工作于1921年6月完成。
7月1日交通大学正式成立。
9月10日。
京唐沪三校同日举行开学典礼。
1922年6月20日,交通总长高洪恩以“交通大学组织未善”,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交通大学改组为两所独立的学校。
沪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校改称交通部大学。
京校撤消,并入交通部大学,称大学分校。
1923年大学本部划出部分专业给分校,同时分校独立,改称交通大学。
1926年秋,交通部代理总长兼大学校长常荫槐利用京奉铁路局历年拖欠学校的半学经费20余万元,筹建交通部大学锦县分校,设管理,工程,矿冶三个系。
1927年,介石在成立国民政府,设立大学院掌管教育。
我校因在北洋政府管辖区,仍属北洋政府交通部管辖。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大学改名交通大学,随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北伐战争迅猛发展。
6月15日,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
国民政府委派鸿哲为接收委员,接受交通大学。
6月29日,国民政府交通部公布《交通大学组织纲要》。
根据纲要,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交通大学改称第三交通大学;的南洋大学,因早已在国民政府管辖区,改称第一交通大学.
9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组织大纲》。
9月8日,交通部依据大纲规定,将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改组为交通大学,校部设在。
10月,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
12月,交通大学移归铁道部管辖,,,北平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
分本部,交通大学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29年2月,在北平的铁道管理分院改称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1930年2月,按照交通大学的统一部署,着手筹办工程学院研究所,9月成立。
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
1934年,《交通大学工程学院院歌》谱写完成。
歌词如下:
“翳,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
灌输文化尚交通。
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璀兮如金在熔,灿兮如玉相攻。
桃浓郁,广座被春风。
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
文轨车书至。
”
11月2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汉奸殷汝耕粉墨登场。
冀东大片国土处于日伪铁蹄之下,惟有工程学院校园仍飘扬着中国国旗,称为冀东上傲然挺立的一株苍松。
抗战南迁时期(1937-1946)
我校校址,地处冀东,乃华北最前线。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魔爪伸入关,我校所受威胁日益加重。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交通大学工程学院正值暑假,学生大多回家探亲,惟1938届学生正由伍镜湖教授带领,在西山进行铁路测量实习。
事变骤起,情势紧急,不过10日,交大校园即落入日寇魔掌。
由于众多师生和校友进行了大量的联络工作,交大分散的学生在亲朋校友的接济下,逐渐向,武昌,,等城市集中。
10月初,决议组织,两办事处,在赣复校上课。
后因战争形势,决定迁到,12月15日,交通大学工程学院,在战火纷飞的条件下,经历了五个多月的逃难流浪奔波,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在临时校址举行开学典礼,复校上课,弦歌再续。
1938年3月下旬,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校园并入工程学院,改为铁道管理系。
铁道管理系并入后,师生人数剧增,校舍不敷使用,学校于5月23日迁往湘乡家滩。
1938年10月陷落,11月初日寇进攻湘北,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弃城逃跑之前,纵火焚烧了城。
家滩距离100多公里,人心浮动,以为日寇朝夕可至,学校被迫迁移。
迁移路上得到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接济和资助。
茅以升院长率领师生,历时七十多天,行程两千余里,终于抵达秀丽的藜峨山下,清澈的犀牛滩畔,在平越(今福泉)继续办学。
1941年8月,奉教育部指令,我院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
学生群情大哗,致电教育部提出抗议。
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将我院改组为国立交通大学分校,下设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4年11月初,日寇向桂北发动进攻。
日寇在占领之后,又攻占黔南独山。
平越离独山仅百余公里,国民党宪兵队宣称:
平越已经划为前线,交通大学分校即将进驻督战队。
自此月余,平越处于混乱状态,学校不得不亟谋迁移。
在来不及确定迁移地点和教育部未予拨款的情况下,学校于11月16日布告全校,暂时停止上课,到去集中。
1945年1月3日,罗忠忱校长到达,与交大唐平两院在渝校友会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可用,当即议定暂迁璧山丁家坳复课。
2月上旬,大部分师生已到,15日正式开学上课。
6月6日教育部为了开发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我校于暑期迁往,改称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7月25日,顾宜校长上书教育部,力申学校师生员工不堪再迁之苦,胜利复员在望,恳请免于迁陇。
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日战争胜利,迁陇之议作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欣喜若狂,当晚在丁家坳举行了提灯游行,庆祝抗战胜利,漫长的流利岁月即将结束。
9月上旬,学校组成复员委员会,研究制定复员计划。
1946年3月8日,教育部指令工程学院迁回原址。
3月12日,教务主任伍镜湖教授自飞抵北平,转道接收校园,并主持复员准备工作。
4月4日,国立交通大学分校改组,唐平两院恢复战前旧称,各自独立。
6月20日,唐院复员大队出发,沿陇海铁路归唐。
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众的帮助。
1946年8月23日,唐院复员大队一行,终于回到阔别九年,魂牵梦萦的校园。
工学院时期(1946-1949)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立交通大学分校的历史。
1946年8月14日,教育部复文工程学院:
经行政院审核,原国立交通大学工程学院更名为国立工程学院,隶属教育部;原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更名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回北平。
8月23日,工学院复员。
因铁道管理系迁回北平,工学院只有土木工程系和矿冶工程系两个系。
复员前后,唐院师生和各地校友曾对学校的发展调整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规划。
意见大致为:
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将矿冶学科分为采矿和冶金两个学科,增设建筑,机械,电机等学科。
并力:
作为独立的工学院,机,电两科不可或缺。
在师生,校友的一再要求下,教育部仅批准工学院科系设置作部分调整:
土木工程系依旧;矿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工程,冶金工程两个系;仍保留矿冶专修科。
新增建筑工程系。
9月,学校在,XX,三地招收新生。
11月1日,新旧学生均报到注册。
是日,开始上课。
12月初,行政院决定调整高等学校教工的生活补助标准,工学院教工的生活补助拟按照省的标准执行,而省标准与平津地区相较约为二与三之比。
但实际上,物价与平津地区不相上下。
行政院的决定给工学院造成极大困难。
为此,唐院全体教师既痛感生活待遇明显低于平津及京()沪地区,实属不平;同时,又深感学校拨款较之他校为少,对学校发展前途十分忧虑。
1947年1月8日,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全面发动战之后,物价飞涨,法币大幅度贬值,而教职员工的工资却处于冻结状态,生活难以维持。
为此,工学院全体教授忍无可忍,举行罢教,以示抗议。
4-5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要压缩教育经费,进行院系调整。
教育总长朱家骅下令交通大学停办航运,轮机两系,取消一个学院,并改校名为南洋工学院。
上交师生坚决反对,立即奋起反抗,并组成护校委员会赴请愿,进行斗争。
5月初,在上交护校运动的影响下,工学院班长联席会议决议成立护校委员会,提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增加办学经费”的要求。
护校委员会还派出代表与各地校友联系,争取校友支持。
为了表示护校决心,全体学生进行了罢课。
1947年5月15日,是我校建校51周年,复校42周年校庆纪念日。
工学院隆重举行抗战胜利复员后的第一次校庆盛会。
纪念会上,顾宜院长首先致辞,后宣读了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次长杭立武,交通部部长俞大维,次长谭伯羽的贺电。
前院长,北洋大学北平部主任书田教授讲话,建议唐院恢复“交通大学”校名。
各地校友纷纷发来祝贺函电。
全体学生向全体教授献上“万世师表”锦旗一面,以表达对教授们的崇敬之情。
校庆之际,学院重新确定原交通大学之校训为工学院之院训。
院训曰: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与此同时,学院还正式公布了1934年所谱作的院歌。
5月末,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唐平沪三校护校委员会开展联合斗争。
工学院护校委员会派代表去&与当地校友联系。
,及各地校友对护校运动表示坚决支持。
校友茅以升,祖康,朱国洗等还列举事实说明:
自1937年交通大学三校改属教育部以来,受到种种限制,不利于交通教育发展。
为了有利于保持学校传统,有利于学校发展,应恢复交通大学校名。
茅以升等校友认为:
交通大学唐平沪三校原由交通部创办,三校其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归功于交通部之大力扶植。
为求护校运动根本问题之解决,关键在于摆脱教育部之领导。
因此,护校运动应发展为“回(交通)部运动”。
,两地校友迅速响应。
护校运动遂发展为“回部运动”。
由于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1948年暑假前后,一些校友致函学校,建议南迁。
师生中一些惑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惧怕战火的人以及部分南方籍师生也要求学校南迁。
11月11日,时局变化加剧,战事逼近,迁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人心动荡,课程无法继续,开始停课。
停课后,主南迁的师生组成迁校委员会。
随后学校收到校友来电,因顾虑师生员工的安全,催促及早南迁,有“教育部准许迁”之说。
11月17日,学校召开紧急院务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一条“即行南迁”的议案。
一经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及家属即行分头觅取南下途径,准备南迁。
家居南方的一些师生立即开始行动。
大部分师生员工分成三批经XX乘船南下。
最后一批师生员工二百余人,于11月21日离开,部分图书仪器也装箱南运。
与此同时,30多名不愿南迁的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帮助下,前往冀东解放区,投身革命。
经极其艰难的旅途生活之后,12月6日,最后一批师生员工到达。
先后到达的师生员工,大部分在交大暂住。
12月12日,解放。
在工学院校园中仍有部分员工留守,迎接了解放。
1948年11月工学院南迁,因事出仓促,师生员工的旅费及日常生活用费,工价未予津贴。
在12月初到达后,虽暂借杀交大旧文治堂及体育馆两处容身,但吃饭问题却自始非常严重。
物价高昂,且逐日上涨。
我校师生员工,既无公教人员的配给,又买不到市民的户口米,教育部又不拨经费。
学校唯一的财源知识校友们的一时的资助,杯水车薪,但难维持久远。
于是迫不得已,又采取紧急疏散办法,由汪泰葵教授和金传炳讲师率领了200多名学生,于12月15日自乘车前往。
1949年1月,心力交瘁的顾宜院长再次请求辞职。
教育部没有批准辞职,但准允他请假,并准允了唐振绪以教授身份代行院务。
1月11日,唐振绪代院长到职视事。
1月19日,唐院教授与茅以升,祖康,胡博渊,朱国洗等校友举行座谈会,会商唐院南迁后的校址与复课问题。
经过讨论议决:
争取十天之,在寻觅独立性校舍复课;如果于期限无法实现,即去复课。
唐振绪代院长不负众望,他费尽心力,为寻觅校址日夜奔波。
终于商得交大王之卓校长同意,在不影响该校教学的情况下,借用上交的课堂,实验室等,作为唐院师生复课之用;又商得交大校友会的同意,借用新文治堂,作为唐院师生住宿之需。
于是唐振绪代院长于2月1日,在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力在沪复课之必要。
结果,会议一直通过:
即日在沪筹备复课。
在的二百余名师生,得悉学校决定在沪复课,于2月中旬返回。
工学院迁到之后,教育部不予拨款,师生员工的吃饭问题亟待解决。
幸赖各地校友捐米,方解燃眉之急。
2月27日,交大校长王之卓,同济大学校长夏坚白,大学校长竺可桢,国立工学院代院长唐振绪,联袂去要求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宗仁发给三个月的储备粮。
3月12日,教育部准允顾宜教授辞去院长职务,正式聘任唐振绪为国立工学院院长。
3月19日,院务会议决定,自3月28日起,在沪恢复上课。
3月28日,在学校的运筹指挥下,全校师生员工经过艰苦紧的筹备,终于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借交大校舍恢复上课。
对此,交大给予很大支援。
上课未及一个月,时局发展急转直下,因国民党反动当局搜捕学生和强迫学校疏散,因而课业无法继续,不得不宣告停课。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宣告破裂。
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顺利渡江。
4月23日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4月27日,警备司令部发出命令,勒令十五所大专院校紧急疏散,限令三天退出原址。
“倘逾期犹未完成此项疏散工作,则由警察局等机构派队前往,强制执行。
”工学院被迫停课。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从交大搬到启明新村。
5月27日,解放。
全校师生员工日夜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无不欢欣鼓舞,喜笑颜开。
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了庆祝解放的各项活动。
在,1949年3月,华北交通学院自迁来我校校园。
华北交通学院是华北解放区1948年8月创办的高等转科学校,隶属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
未随学校南迁的罗河教授等员工,1949年4月自平津等地回到,组成复校委员会,组织修复由于南迁和国民党军队进驻而遭到破坏的校园,以迎接解放后将要返回的师生员工。
1949年初,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修复铁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了铁道部(新中国成立后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
工学院归军委铁道部接管。
1949年6月,军委铁道部派顾稀为接管工学院的军代表。
顾稀已于3月先期到任。
1949年5月30日,我校在的地下党组织决定派王效通和邓洋两位同学返回,尽快与取得联系。
6月初,王效通和邓洋到,向军代表顾稀汇报了那么前的唐院师生情况。
顾稀旋即派接管联络员锐和泳携款前往,迎接唐院师生员工返回。
1949年6月19日,唐振绪院长率领我校大部分教职工及家属和学生共约600多人,与交大等高校师生依依告别,自启程北返。
经过8天8夜的艰难行程,于6月27日到达。
在车站受到以接管代表顾稀为首的华北交通学院师生员工和没有南迁的我校师生员工的热烈欢迎。
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期(1940-1950-1952)
1949年7月8日,军委铁道部决定:
国立工学院,国立北欧替代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下设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7月13日,中国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由我校校友茅以升任校长。
唐振绪担任中国交通大学工学院院长。
在工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等系,这些系的骨干教师大都是交大校友。
8月20日,接到“铁道部交字第2号令”,命令中国交通大学工学院筹建研究所,负责完成部属各单位委托的技术研究任务。
1950年3月1日,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校园正式成立,所长由山工学院院长唐振绪兼任。
随后,研究所迁至首都。
现已成为屹立在西郊,驰名中外的中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仍下设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宗旨为:
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根本改变旧中国高等教育文理科多,工科少,设校设科无计划,以致院系重复,人力物力分散,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调整的方针为: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调整的重点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
这次调整涉及100多所高校,主要是把一些大的大学分解成为一些小的学校.北方交通大学建制撤消,其主体工学院(交通大学)的建筑系,调15教师(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和助教2名)先到铁道管理学院,后调整到XX大学;该校的矿冶系,连同所有师资,学生,设备,图书等,部分调整到新组建的钢铁学院(科技大学的前身),部分调整到原地质学院和中国矿业学院;该校的化学工程系14名教师(教授和副教授各4名,讲师1名,助教5名)和54名学生调整至XX大学;该校的材料工程系调入铁道学院;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铁道学院;该校的土木系水利组(教授7名,副教授9名,讲师12名,以及学生98名)调整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助教2名和学生6名,铁道学院土木系及大学铁道工程组学生,调入交通大学.自此,交通大学更名为铁道学院,成为专门培养铁道工务,机务及电务,电机等铁道建设人才的高校.
50年代初,我校在潭拓寺建立了铁道学院分校,后成为铁道部党校。
我校一直受开滦煤矿底下采掘的影响,遂在选址谋迁。
1958年初建成了部分校舍,成为铁道学院分校。
后来为了在华北地区保存一所名牌高校,国务院决定我校不迁。
为了适应党中央开发建设大西北对铁路运输专门人才的需求,我校报请国务院批准,把分校改为铁道学院。
随后,我校的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燃机车、铁道车辆、铁建系给排水专业、电气运输系以及铁道学院的运输系(一部分)成建制地连同师资,学生,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搬迁至。
西南交通大学时期(1972——)
由于校址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为了支援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国务院1964年决定:
铁道学院迁至省峨眉县.1971年底,学校正式迁到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和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铁道部与省政府商定,并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西南交通大学在扩建总校。
1989年学校校部正式搬迁,从而形成了、峨眉两个校区.
2000年2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学由铁道部正式划归教育部。
2001年,西南交通大学在郫县高新区购地3000亩,建设新校区—犀浦校区.
...............................................................
...............................................................
----
饮水思源,俟实扬华。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