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1028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8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docx

九龙二台子电站工程陆生生态报告

1自然地理概况

1.1流域概况

湾坝河系大渡河的二级支流,松林河的一级支流,松林河位于川西南山地,系大渡河中游右岸一中等支流,河道长69.6km,流域面积1456km2。

流域形状呈南西北东向的扇形。

主源湾坝河发源于九龙县境万年雪山(海拔5267m),自南向北流至三叉河后转向南西向北东流经湾坝乡后,至西油房处与左来的洪坝河汇合后始称松林河,继续南西向北东流至安顺场处注入大渡河。

湾坝河流域内溪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于河道两侧,主要支流有岩棚子沟、白水河、足挖沟、猪鼻沟、高碉沟、阿夫拉打沟、磨房沟和兰家沟等。

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和降雨。

湾坝河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时间与暴雨相应,最大洪峰流量出现于6-9月,以7、8两月出现的频次最高。

洪水过程多为单峰过程,涨落较缓,其涨率和变幅不大。

洪水往往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1.2地质地貌

工程区地处川西高原大雪山脉东南,总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群山连绵,山势巍峨,河谷深切,一般山岭海拔高程3500~5000m,北面的神山梁子、江宫山、俄脚大牛场,西面的万年雪山,南面的令牌山、伊牛河南山等海拔高程均在4500m以上,具有典型的中高山~高山地貌。

湾坝河长56.8km,平均比降达34.3‰,在西油房与洪坝河相汇后称为松林河,至安顺场注入大渡河,流域内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达1000~2000m,多呈“V”字型峡谷,谷底宽一般20~100m,最宽在150m以上,最窄仅10余m,两岸岸坡陡峭,多为基岩裸露。

区内河流侵蚀作用明显,阶地不发育,沿河两岸除零星分布有一定规模的卵石漫滩外,沿湾坝河两岸仅见零星断续分布的Ⅰ~Ⅳ级阶地。

Ⅰ、Ⅱ级阶地以堆积型为主,Ⅲ、Ⅳ级阶地多属基座阶地,其堆积物多与冰川、流水活动有关。

1.3气候

区内多高山峻岭,气候垂直变化和由南到北的区域差异较明显。

根据石棉气象站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3.9℃;多年平均降水量801.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16.9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33.8h;多年平均风速2.4m/s,最大风速20.0m/s。

最早初霜期11月,最晚终霜期3月。

1.4水文

湾坝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高山融雪水和地下水、岩溶水次之。

由于该流域中上游植被良好,域内岩层又破碎,裂隙发育,对径流的调蓄作用较大,使径流具有丰沛、稳定的特点。

根据安顺场站年径流成果推算,二台子水电站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9.6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1亿m3。

区域河段多年平均推移质年输沙量为3.78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812g/m3,多年平均泥沙年输沙总量29.0万t。

1.5土壤

工程区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潮土,除上述8个土类之外,还有高山寒漠土和沼泽土两类。

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为。

工程涉及的河谷地区土壤类型以棕壤土为主,土壤养分中钾丰富,氮、磷含量偏低。

1.6水土流失

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九龙县为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允许值为500t/km2·a。

根据水土流失现状资料分析,九龙县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形式以沟蚀和面蚀为主;九龙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515.2km2,占幅员面积的30.77%,水土流失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26.17%,中度占54.29%。

工程所在的九龙县湾坝乡区域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并兼有重力侵蚀,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为321.0km2,占全县水土流失总积的9.1%,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水力侵蚀以面蚀为主,也包括沟状侵蚀和山洪侵蚀,流失强度以中度为主。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

降雨集中、坡面陡峻、土壤的抗蚀能力较弱等;人为因素有:

陡坡开垦、植被破坏、耕作方式落后、忽视水土保持建设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集中表现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河床淤积等方面。

2工程概述

2.1工程规模及特性

根据《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规定,本工程为Ⅳ等小

(1)型工程,永久性主要建筑物按4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及临时性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

本工程永久性挡水及泄水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宜按平原、滨海区进行设计选取,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物洪水标准按20年一遇;厂房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相应洪水流量203m3/s;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相应洪水流量263m3/s。

主沟消能防冲建筑物洪水标准按20年一遇,相应洪水流量141m3/s。

2.2工程布置

工程总布置如下:

电站在湾坝河与臭牛粪沟汇口上游900m处建溢流坝取水,通过右岸沉砂池接入无压隧洞,隧洞总长约11.5km,后接压力前池和压力管道引水至湾坝河与猪鼻沟汇口上游430m处的湾坝河右岸I级阶地上建厂发电。

主要水工建筑物由首部枢纽、无压引水隧洞、洞内前池、压力埋管和厂区枢纽组成。

2.2.1首部枢纽布置

首部枢纽建筑物布置由左岸溢流坝、2孔冲沙闸、进水口、右岸挡水坝、引水暗渠及沉砂池等组成,坝轴线总长约62.20m,坝前正常高水位2403.00m,实际壅水高度5.00m,水库无调节性能,也不具备以库代池的条件。

沉砂池正常水位2401.00m。

(1)泄洪、冲沙建筑物

根据汛期泄洪、冲沙要求和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在主河床布置溢流坝、2孔冲沙闸。

大坝正常蓄水位2403.00m,考虑风浪、行洪及坝顶梁桥布置等需要,闸坝坝顶高程初拟为2405.71m,最大闸高为15.20m(建基面算起)。

溢流坝长35.00m,底宽8.00m,基础置于千枚状砂质板岩上,建基面高程2390.51m,堰顶高程2403.00m,主体为C15混凝土,内填C10埋石混凝土,在溢流堰迎水面洪水流速较大处设计30cm厚C40HF抗磨混凝土,堰面采用WES堰面曲线,堰面曲线方程为x1.58=2.0Hd0.85y,堰头三圆弧半径分别为R1=10cm,R2=49cm,R1=139cm。

2孔冲沙闸为一闸室单元,闸室顺水流向长度为8.00m,闸底板高程2397.71m。

冲沙闸为潜孔式平底板闸,孔口尺寸为2.00m×3.00m(宽×高),闸室内设置平板检修闸门和平板工作闸门,边墩和中墩厚度均为2.00m。

冲沙闸检修闸门采用电动葫芦启闭,工作闸门各设一台固定式启闭机启闭。

为保护河床,闸室上游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铺盖长度10.00m,厚度0.50m,底坡为1:

10,铺盖前缘设1.00m深齿槽,末端与闸底板相接,以防止水流的淘蚀。

湾坝河属山区性河流,汛期洪水挟带有较多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为利于冲沙和排走粒径较大的推移质,闸下及溢流坝下游消能不宜设置消力池,而采用无辅助消能工的急流护坦消能。

护坦长33.00m,厚度为1.50m,底坡为1:

20,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护坦左侧为重力式C10混凝土防洪墙,右侧与冲沙闸下游导墙相接。

护坦迎水面设30cm厚C40HF抗磨混凝土。

护坦基础设纵、横向反滤排水沟,内部埋设Ф=20cm软式透水管,将渗水排放至齿墙末端,以减小坝基扬压力、提高允许渗透坡降和防止基础细颗粒被带走。

护坦末端设有5.00m防冲齿墙,其后设抛填大块石防冲槽。

在溢流坝段和冲沙闸之间上游侧设有10.00m长的导墙,墙顶高程2403.71m,并在冲沙闸中墩前设有长10.00m高的束水墙,墙顶高程2403.00m,将冲沙闸的底层水流隔开,提高冲沙闸前水流速度,以束水攻沙。

(2)右岸挡水坝

右岸挡水坝为重力坝,坝顶高程2405.71m,坝顶宽度3.00m,坝顶长度7.30m,最大坝高10.00m,上游为铅直面,下游坝坡为1:

0.5,基础置于千枚状砂质板岩上,采用C15混凝土浇筑。

(3)取水口

取水口布置在右岸,为正向取水口,闸室总长8.00m,分别布置有拦污栅和进水闸。

取水口闸底板高程为2399.71m,闸顶高程为2405.71m.。

设一道拦污栅,孔口尺寸6.70m×6.00m,正常蓄水位时设计过栅流速为1.00m3/s,后设一道取水工作门,孔口尺寸为4.00m×3.00m。

取水口前沿设有拦沙坎,坎顶高程2399.71m,以防推移质进入取水口。

取水口后接引水暗渠,暗渠段长26.00m,内断面为城门洞型断面,底宽4.00m,纵坡为1:

100,渠内平均水深2.80m,暗渠后为沉砂池。

(4)沉砂池

沉砂池位于右岸,为单式连续冲洗式沉砂池。

沉砂池进口渐变段与引水暗渠相连,前端低高程为2399.45m,净宽4.00m,后通过底坡1:

8.287与工作段相连,末端高程2397.64m,净宽15.00m。

工作段全长85.00m,底坡为1:

200,净宽为15.00m,正常水位为2401.00m,平均工作水深6.00m。

沉砂池边墙与底板一体布置,边墙顶宽1.00m,顶部高程为2402.21m,外侧通过1:

0.11的坡比渐变至底宽1.80m宽。

在工作段桩号渠0+094.00~渠0+111.00靠近河床一侧设计有溢流侧堰,堰顶高程2401.11m,溢流最高水位2401.81m。

沉砂池末端外侧设有事故冲沙闸,当汛期含沙量大时,开启事故冲沙闸调整运行。

沉砂池出口设一道拦污栅和进水节制闸,闸底板高程2398.21m,拦污栅孔口尺寸为7.20m×4.00m。

拦污栅后为进水节制闸,闸门孔口尺寸为4.50m×4.00m,后接引水暗渠至隧洞。

2.2.2引水建筑物布置

引水系统由取水口、暗渠、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管道等组成。

引水隧洞布置于湾坝河右岸,引水线路全长11.518972Km。

隧洞垂直埋深75~450m,水平埋深一般100~400m。

桩号0+000~4+550段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中统马鞍梁组(T2m)、4+550至终点段为三叠系下统横岩框组(T1h)。

隧洞轴线处于湾坝背斜NW翼,洞身无大的褶皱构造通过。

隧洞轴线在桩号0+196~0+260段穿过湾坝断层,隧洞轴线与断层走向呈36°相交;除兰家沟至磨房沟段(桩号7+576~K9+545)洞轴线与岩层走向小角度相交或近于平行外,其余地段洞轴线多与岩层走向呈较大角度相交。

引水隧洞中Ⅲ类围岩总长度为9149m,占全线的79.4%、IV类围岩总长度1942m,占全线的16.9%、V类围岩总长度为428m,占全线的3.7%,说明右岸引水线路洞身围岩以Ⅲ类为主,IV类次之,V类少见,成洞条件较好。

根据隧洞高程和施工支洞及其他工作面的布置,隧洞在平面上设置Y1~Y11共10个转弯点,转弯半径为20m,隧洞(含30m暗渠)全长11518.972m。

进口底板高程2397.83m,至压力前池进口处隧洞底板高程2392.09m,纵坡1/2000,电站设计引用流量为18m3/s,采用无压隧洞引水,断面为城门洞型,b×h=3.7m×4.2m。

本电站引水隧洞围岩以Ⅲ类为主,为缩短工期,考虑对地质条件较好的Ⅲ类围岩洞段顶拱采用锚喷衬砌,边墙和底板采用现浇混凝土衬砌;Ⅳ、Ⅴ类围岩洞段采用全断面现浇混凝土衬砌。

按隧洞总水头损失与动能经济断面水头损失相等的原则拟定过水断面。

对Ⅲ类围岩,顶拱喷10cm厚混凝土、系统锚杆支护,底板、边墙采用30cm厚钢筋混凝土衬砌,系统锚杆直径Φ22mm,长3m,间、排距1.5m,梅花形布置;对Ⅳ类围岩,采用30cm厚钢筋混凝土衬砌;对Ⅴ类围岩,采用40cm厚钢筋混凝土衬砌;Ⅳ、Ⅴ类围岩顶拱回填灌浆,灌浆范围为顶拱120º,灌浆孔深入基岩0.1m,排距3.0m,单、双孔交替布置;周边固结灌浆,灌浆孔深入基岩2.5m,每排6孔,排距2.5m,梅花形布置。

为防止岩石掉块进入机组,在隧洞中部和末端各设置一个集石坑。

前池位于湾坝河右岸山坡内,为洞内式前池,前池处山体较雄厚,为斜坡地形,坡度一般30°~45°,临河相对高约320m,铅直埋深约190~200m,侧向水平埋深270~350m。

电站设计水头329m,发电引用流量18m3/s,考虑电站首部沉沙池提高了泥沙沉降率,前池不设冲砂孔。

前池布置在引水隧洞的末端,隧洞末端底板高程2392.09m,前池总长85m,其中连接段长15m,压坡段长50m,渐变段长10m,池身长10m,宽6m,为城门洞型断面,前池各段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60cm。

经5m长进水渐变段后接压力钢管,压力管道进口底板高程2385.69m。

前池正常水位2394.96m,最高水位2396.02m,最低水位2393.46m。

前池溢流堰设置在距前池800m的小无名沟处,根据突然丢弃负荷时的下泄流量及前池最高水位,溢流堰设计为实用堰WES剖面,溢流堰长20m,回水至上游800处小无名沟溢流。

压力管道为地下埋藏式,根据厂房和压力前池的位置,为方便电站运行期钢管检修,在压力管道进口段设一检修蝶阀,施工期间布置的4#支洞在建成后作为交通洞使用。

压力钢管主管长度994.567m,主管直径2.3m,上平段长91.566m,管中心高程2386.79m;上竖井段长146.28m;中间平段长228.38m,管中心高程2236.27m;下竖井段长172.27m;下平段长356.08m,管中心高程2051.71m,压力钢管全线采用Q345D钢板衬砌。

主管由“Y”型岔管后接两条支管进入厂房,支管直径1.2m,主管正常流速4.33m。

2.2.3厂区枢纽布置

厂区枢纽主要由主机间、安装间、副厂房、升压站、进厂公路、回车场及尾水建筑物等组成。

厂房建基面置于密实卵石土层,厂房主机间、安装间平面上呈“一”字型布置,并平行于湾坝河。

安装间布置在主机间右侧;副厂房布置在主厂房上游侧,长度与主厂房相同。

回车场布置在安装间右游,并通过新修进厂公路连接。

尾水渠与湾坝河相接,在厂区的临水侧布置防洪挡土墙。

主机间长度28.50m,宽度18.20m,厂内安装2台HLA542-LJ-150型立轴混流式水轮机及SF24.5-8/3250型发电机组,装机容量49MW;安装间长14.5m,宽18.20m;副厂房宽8.0m,长度与主厂房相同为43.02m;开关站长35.0m,宽为16.0m;尾水渠中心线长40m,尾水渠出口净宽6.0m。

水轮机安装高程2051.71m,水轮机层高程2053.46m,发电机层高程2060.205m,厂区地坪高程为2060.005m,桥机轨顶高程2071.205m。

厂房半台机发电尾水位2055.71m,两台机满发为水位2057.21m,校核洪水位2058.46m(P=1%)。

根据厂房处的地质情况结合厂房对地基的要求,设计建基面高程2043.02~2046.22m时,厂基为密实卵石土层,其容许承载力为0.50~0.55Mpa,压缩模量45~50Mpa,承载力较高,可满足厂房地基要求。

2.2.4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工程量

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工程量见表2.1。

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工程量表

表1.5.1-4

编号

工程名称

土方开挖(m3)

石方开挖(m3)

石方洞挖

(m3)

土石填筑

(m3)

砼浇筑

(m3)

浆砌石

(m3)

回填灌浆

(m2)

固结灌浆

(m)

帷幕灌浆

(m)

锚杆

(根)

钢筋制安

(t)

1

挡水工程

19455

2479

0

1260

8866

530

0

0

937

100

268

2

引水发电工程

40061

14582

262549

21605

69982

1344

9993

15361

0

28048

4224

3

发电厂工程

51917

0

0

22320

9697

0

0

0

0

0

662

4

合计

116785

17061

287386

51862

94431

1874

9993

15361

937

37330

5241

3调查范围、时间和方法

3.1调查范围和内容

3.1.1调查范围

工程评价区以电站厂房至电站水库尾水间的湾坝河河谷为中心,由于工程设施主要分布在河流右岸,左岸分布较少,故河谷左岸以河谷为中心向外延伸500m为评价范围,右岸施工设施较多,其中引水隧洞分布海拔最高,故河谷右岸以引水隧洞向外延伸500m为评价范围,评价区的面积为2249.1hm2。

重点调查区域包括厂房、坝址、引水线路上的支洞口以及各支沟的隧洞口、压力前池、压力管道、临时施工公路等所在(经)位置及其附近区域。

3.1.2工作内容及要求

由于工程已基本完工,本次工作的内容重点为工程建设对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实际影响、完工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工程影响区的生物多样性恢复状况。

陆生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内容包括:

a.评价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b.评价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现有的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种类;c.评价区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分布区域,栖息地环境特点,高程、生态条件和数量等。

1)植物物种多样性

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限于维管植物,重点是种子植物。

调查中在确定的调查范围内不同海拔、不同区域设置样线,在样线上识别和记录看到植物物种。

调查中对植物种属能直接进行鉴定的就立即鉴定,不能立即鉴定的带回,根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四川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进行鉴定。

鉴定中记录植物的科、属、种名,以及生境和海拔,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要记录经纬度和种群数量。

每一种植物都生活于特定类型的生境中,这是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基本内容。

电站工程施工有永久和临时占地,分析施工占地周边的植物种类,可以直接确定被破坏的植物物种。

实地调查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状况,对比工程开工前调查资料,可判定工程对保护植物的影响程度。

在上述两类分析基础上,再根据受影响植物物种的分布区判断,是否有植物物种从评价区消失。

2)植被

植物群落样线调查时用目测法,同时在重点调查区域的代表性植物群落类型中随机抽取样方。

植被样线调查时,根据乔木、灌丛、草地的优势种确定群落类型,实时在1:

10万地形图上勾绘。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中,沿样线随机抽取样方,作样方调查。

样方分成乔木和灌木两种类型,其大小分别为20m×20m和5m×5m。

样方调查中,记录随机确定样方中的植物属种、盖度、胸径和树高(乔木)、郁闭度、地理位置、小地名、经纬度、调查时间和调查人员等基本数据。

根据评价区卫星照片解译结果和野外抽样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结果,利用GIS软件Arcview绘制评价区植被分布图。

每一种植物群落都分布于特定类型的生境中,这是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的基本内容。

电站工程施工有永久和临时占地,分析施工占地周边的植物群落类型,可以直接确定被破坏的植物群落和植被类型。

在此分析基础上,再根据受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区判断,是否有某种植物群落类型从评价区消失。

3)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影响分析方法

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以样线法为主,调查中记录物种名、数量、海拔、生境类型,以及记录样线地理位置、小地名、经纬度、调查时间和调查人员等。

两栖类和爬行类野外主要采用样线法调查,同时参照观察到的或采获的实体、蝌蚪、幼体等标本确定属种。

鸟类以野外样线调查为主获得鸟类的种类,种群数量以实际观察到的个体数作估计值。

在野外样线调查中,根据见到的个体、听到的鸣叫或痕迹(如羽毛)识别物种。

对于大型鸟类,还采用了访问法调查。

兽类野外直接根据观察到的实体、毛发、粪便、脚印和其他痕迹识别兽类物种,同时访问当地居民,根据他们猎获的兽皮或骨头分析估计评价区域大中型兽类物种组成和相对数量。

确定陆生脊椎动物名录时,以野外调查结果为主,同时参考《四川两栖动物原色图谱》、《四川爬行动物原色图谱》、《四川鸟类原色图谱》、《四川兽类原色图谱》、《四川资源动物志鸟类》和《四川资源动物志兽类》等。

在以上调查和收集资料基础上,确定各类陆生脊椎动物名录,分析陆生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物种,估计它们的数量和分布特征。

分析电站工程施工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一是看施工占地是否占用了某脊椎最适宜的生境,二是看施工产生的污染是否降低了某脊椎动物生境的质量,三是看施工占地或者施工活动是否成为了某脊椎动物种群内或种群间个体或基因之间交换的障碍。

占用了该脊椎动物的生境、降低了它生境的质量或者阻断了它个体间或基因间的交换,都会使其栖息地面积下降、种群数量下降、生存力下降。

另外还要看运动能力差的动物是否受到施工活动的直接伤害。

4)景观生态学调查与分析方法

首先,以野外GPS定点的植物群落生态学调查结果和野外实时勾绘了植被类型的10万分之一地形图为基础,参考卫星遥感照片解译结果,利用3S技术制作评价区的植被分布图。

归并各类森林群落、灌丛群落、草地群落,制作出包含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斑块类型的景观生态体系分布图。

利用电站施工前评价区生态体系图,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计算评价区施工前各类斑块或生态系统的面积与景观指数。

用同样方法计算施工后各类斑块或生态系统的面积与景观指数。

比较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各类斑块或生态系统的面积与景观指数,得到各类斑块或生态系统的面积与景观指数的变化值。

以各类斑块或生态系统的面积与景观指数变化值为依据,分析施工带来的评价区各类斑块、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体系的变化。

以施工前后各类斑块/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和景观指数变化,分析施工对电站工程区域景观生态体系完整性以及抗干扰稳定性的影响。

以施工占用的各类斑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减少量及减少比例,分析施工对景观生态体系恢复稳定性的影响。

4陆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评价

4.1陆生植物多样性

4.1.1物种丰富度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辅以查阅资料,确认评价区共有高等植物109科348属578种(表4.1),其中蕨类植物18科34属52种,裸子植物3科8属18种,被子植物88科306属508种(蕨类植物采用秦仁昌1978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均1961系统,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1964系统)。

表4.1评价区维管束植物物种组成

门类

科数

所占比例(%)

属数

所占比例(%)

种数

所占比例(%)

蕨类植物

18

16.67%

34

9.80%

52

9.01%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3

1.85%

8

2.02%

18

2.95%

被子植物

88

81.48%

306

88.18%

508

88.04%

合计

109

100.00%

348

100.00%

578

100.00%

蕨类植物相对来说种类较少,常见的为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和凤尾蕨科(Pteridiaceae)的植物。

裸子植物中常见的为松科(Pinaceae)植物,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山松(Pinusdensata),在评价区山地成片分布。

区内植物区系的主体成分是被子植物。

虽然从面积上而言被子植物的覆盖度要小于裸子植物,但其属、种的数量都占总属、种数的80%以上。

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aea)、蔷薇科(Rosaceae)等的种类较多。

总体而言,评价区内草本植物的属、种多于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中灌木的属、种多于乔木;乔木树种中以阔叶乔木的属、种为较多。

评价区内高山松的数量较大,分布较广。

以上种类在该地区植物区系上有较大意义。

4.1.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根据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