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0693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docx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要

邓周平

导论

要点:

1.近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产物。

2.上世纪末发生于西方世界的“科学大战”是科学至上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冲突的结果。

3.十九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把科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科学至上主义因此泛滥。

4.科学是研究天道的学问;文化是研究人道的学问;意识形态是研究官道的学问;三者当各行其道。

5.科学真理、人伦真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科学智慧、人文智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智慧;对于每个现实生活的人来讲,两种真理、两种智慧,缺一不可。

两种智慧都属于人的生存智慧。

6.科学真理的标准和规范与人伦真理的标准(人伦领域,从根本上讲,没有“标准”,只是出于言语表达的对称性,借用该词)和规范,是完全不同的。

7.科学研究的灵感极其诡谲,不存在着某种标准和唯一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唯物或唯心这种二分法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是极其有害的。

天道幽幽,人心微微。

通往幽冥之府的道路,对于科学家来讲,可能有很多条,每位科学家都是用自己独创的思想和方法,找到那通往幽冥之府的道路的。

唯其如此,西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科学家。

8.教育,核心的功能是教会学生自主地探索未知事物的奥秘。

“未知事物”,可以是人性和关于人和人类社会交往关系之类的现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也可以是人们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事件,三者分别是人道、天道、官道。

9.政治正义对于繁荣科学的意义是:

在一个政治正义的社会里,人们不必把自己主要的精力用于关注人间的政治苦难,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那些来自自然界的不确定性事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苦难上,为此,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专著——《希腊悲剧与现代科学的起源》。

作者认为,自然界的无常事件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苦难之一,所以,掌握自然规律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无常鬼”对于人类的折磨。

拉瓦锡死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暴政,即是最为鲜明的反面教材,类似的事件还有前苏联时期的“李森科事件”,等等。

10.本书中的“科学”一词,乃指“学术科学”(又名“小科学”),即指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研究行为;它是相对于“工业科学”(又名“大科学”)而言的,后者指,以应用知识为目的的研究行为。

由是之观,乃是基于知识之源与知识之流的区别,前者是知识之源,后者是知识之流,唯有源头丰富了,知识之流才会气势磅礴,奔腾不息;更重要的是,唯有知识之源,才是发明与创新的灵感源泉,中国发明创新的灵感匮乏,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之源太少。

11.多样化的哲学是科学在中国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

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

不存在着一种万能的哲学可以为科学研究指出“唯一正确”的方向,物理学史表明,每个对物理学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是以不同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思路。

任何人都不能指导科学,有效的科学研究不以任何个人的智慧为前提,在科学面前没有圣人,最伟大的科学家常常会犯最愚蠢的错误,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是个人智慧推演的结果。

12.邓小平认为,繁荣科学技术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本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原则去繁荣科学技术。

 

第一章物质与实在

要点:

1.物质就是具有质量或能量的实体。

此定义的视角是,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与派生关系的思想。

物质是自然万象之本原,是独立之有,物象是旁它之有,水中的月亮依存于天上的月亮。

物质是一切变化、一切生灭、一切表观的载体和支配者。

物质会改变它的存在样态,但不能消灭;能量会传递,但不会归于无(亏损),这是物质变化的法则。

2.实在,就是真实存在的意思。

实在论是关于判定什么东西存在的理论。

实在论的命题就是: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不能无中生有是实在论的信念(注意:

不同于信仰)。

3.探索四种实在——物质实在、物象实在、经验实在、理论实在——的关系是科学永恒的主题;探索四个世界——物质世界、现实世界、知觉世界、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

4.实在论之于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地位,即是:

不能无中生有。

5.物质论之于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地位是:

万变不离其宗。

6.唯物论之于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地位是:

一切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最终只能由物象与物自体之间的真实结合关系为其判决依据。

7.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是指一个科学理论能够在主体间互相检验。

8.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包括科学事实的客观性、描述的客观性、理论的客观性和操作程序的客观性四个方面。

 

第二章科学认识何以可能

要点:

1.康德先验的“时-空”参照系铺平了从物象通往表象的道路。

2.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在物象、表象、符号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在中国《易经》中称之为“象——意——言”的关系。

3.标识的原则是:

尽意莫若象。

4.命名的原则是:

尽象莫若言。

5.标识与命名的总则是: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6.意向性对事实的筛选作用是:

象生于意。

7.比较和分类在人类认知自然物象的作用是:

比物类情,得意忘象。

8.逻辑在先的认识论体现的是康德那个著名命题:

人为自然立法。

其要义是:

(1)人的五官提供给思维的,只是思考的经验材料,这些经验材料本身不能产生秩序,万物的秩序是由人的概念(或者说观念)提供的,因为人的思考是通过观念来进行的;

(2)人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在看事物,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念在透视事物;(3)来自物象的感觉经验(表象)常常欺骗人的理性,因为万物的真实面目并不像我们在经验中看到的那样,只有通过智慧、理性创造出来的观念,才能为万事万物提供一个清晰的图画和秩序。

9.科学认识的可能性是这样完成的:

数学、几何是先天的分析命题,它们是分析地真,即具有逻辑学上的那种“永真式”,数学几何帮助我们人类创造出了清晰的概念,比如频率概念,它不是从观察经验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借助于三角函数产生的,然后人们把声波、电波等物象嵌入其中,人们的经验一旦获得数学几何的形式后,科学理论的命题就变成了先天的综合命题了。

10.数学的几何化是近代科学获得世人高度认同的关键步骤,因为它在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往标识、测量、符号化的桥梁。

11.经验的数学化的另一要义是量纲的选择。

科学中的量纲可以理解为经验的“碎片化”处理。

12.弗朗西斯·培根说,实验就是对自然的“强暴”。

其背后的认知逻辑是这样的:

希腊人认为,自然的真相是躲藏起来的,我们人类通过五官,是“看”不到它的真相的,所以,人类必须借助其智慧发明某些工具去揭开那包裹物象真相的外层缅纱。

人之为人,不同于动物并且优于动物的长处,不是感官,而是智慧。

古希腊神话故事说,智慧女神雅典娜是从宙斯的头上冒出来的,不是从生殖器官中诞生出来的。

13.实验哲学的真实含义是说,

(1)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观条件是:

必须对自然物象拥有激情;

(2)学术科学是以实验技术为其基础的技术科学(不同于工业科学);(3)自然物象是躲藏起来的,唯有通过智慧的手段——实验才能揭开其面纱,露出真容。

第三章因果关系、归纳与演绎

要点:

1.因果观念是历时的、非对称的。

2.物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在测量过程中以操作的方式构造出来的。

3.传统哲学的因果观念的本体论假设是:

(1)有什么样的种子,就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2)物象变化在时间、空间是连续的;(3)万物变中有不变的东西;(4)决定论:

上帝不玩掷骰子的游戏。

4.科学归纳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数学符号表达式。

科学理论的顶层部分并不是以归纳的方式获得的。

5.科学理论的结构包括:

科学事实、实验定律、科学问题、科学假设-理论演绎四个层次。

6.演绎推理的性质属于构造性质的形式推理体系。

7.证明的逻辑结构是:

[(P→Q)∧P]→Q

8.科学理论的检验是由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规则的否定式:

[(P→Q)∧⇁Q]→⇁P。

9.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完全依赖于科学事实的可靠性和实验程序严谨性及可操作性,其背后的本体论原则是,物象与物自体之间的真实结合关系。

 

第四章相互作用:

自然界的复杂性

要点:

1.复杂性是与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多样性相关联的,非线性是它的主要产生机制。

2.复杂性植根于事物间的相互作用。

3.万物相生相克。

4.复杂性物象的特征主要有:

协同效应、非线性、混沌、从无序到有序及从有序到无序、生命进化、自组织等。

5.所有复杂性物象均能通过简单规则去解读。

6.系统论思想的建立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科学界的重大里程碑。

7.分层处理是系统化对待复杂性物象的有效思想方法;核心思想是,从对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阶系统之间的盯互作用、低阶系统与高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去把握。

8.积木机制是解释多样性的重要原则。

 

第五章科学的边界

要点:

1.人类智慧的特点是,人的每个行为都包含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二个方面。

价值判断形成目标选择的正确性,事实判断导致对实现目标的手段、途径、条件、后果的分析和选择。

中国文化称之为“德”与“才”,“文革”时期称之为“红”与“专”;不过“红”与“专”有其特定的含义,“红”,当时指拥护“文化大革命”路线的立场和态度,“专”,当时指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技术之于建设的功用。

2.知识不同于智慧,前者指科学理论,后者属于实践理性。

3.人文理性是人们认知、批判、选择和创造人文价值观的能力。

4.人文智慧,就是人们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民族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目标价值冲突的智慧,它是360°的立体智慧。

5.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是,人文造就科学,而非科学造就人文。

6.人文理性是价值理性,科学理性是工具理性。

7.何为科学?

科学划界标准的参考系必须考虑:

科学的社会角色、科学的特征、科学方法的借用与学科研究主题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共四个方面。

8.人文不是科学,宗教不是科学,数学、逻辑不是科学,技术不是科学,伪科学不是科学。

 

第六章怀疑论、科学与形而上学

要点:

1.彻底怀疑论的基本命题:

所有的全称命题都是假的,是不可证明的。

2.人们相信,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而不是信仰的地盘。

3.科学量性的性质是什么,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科学理性只能是一种符号标识及其判定程序上的合理性。

4.科学研究的两极性是指科学研究的两种研究信念。

5.科学知识是通过思想生产出来的,是可以讨论、批评和怀疑的;信仰则是不可怀疑和批评的,更不可讨论;科学知识不是信仰,但表达主义的思想是信仰。

6.科学研究中的一致性,是指实验程序的一致性、物象事实的一致性和理论认识的一致性。

但是,这三种一致性均存在争议。

事实上的争议常常发生于那些反常事例之中;实验程序所以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实验科学家的实验方法的多样化路径;理论上的不一致,更是科学研究中的常态。

7.科学研究的相对性,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方法相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

探索自然物象的道路和方法,不止一条,也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或不断逼近真理。

8.寻求知识的可靠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

可靠的知识和真理就是经受住检验的、无可置疑的真理。

科学理论需要研究者向科学的深度进军。

深刻的真理是追求多个问题一个解或诸多物象的系统解释的那种努力。

9.知识的确定性意味着:

一个科学理论相对而言于它所解释的物象事实的类别来讲,是被检验为真的全称陈述句,并且具有不可修改、不可撤销的特性。

10.一个科学理论,不管它采用什么样的范畴体系,只要能够经受检验或解决问题,均可视为有效的。

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回避价值判断,科学不能没有形而上学。

因为科学看待物象也总是有立场和态度的,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它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种形而上学的预设。

12.文化是科学生长的土壤,形而上学是文化的内核。

 

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

要点:

1.波普尔的科学观是:

(1)科学始于问题,而非始于经验;

(2)科学就是猜想;(3)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因为科学命题是全称命题,其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证伪的逻辑是:

否定后件的推理,符号表达式是:

〖(t→P)¬P〗→¬t。

2.波普尔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是:

P1→T1T2→EE→P2。

3.波普尔关于科学进步的标准是:

可证伪度越高,进步就越大;另一方面,确认度越高,经过严格检验的理论,它就越进步,真正算得上进步的理论。

4.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目标是不断逼近真理。

5.托马斯·S·库恩(ThomasS.Kuhn)认为,科学不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而是一个共同体,其成员按照共同享有的范式寻求解决各类问题的“解谜”活动。

6.托马斯·S·库恩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想是:

科学和科学知识通过革命而进步和增长。

7.科学范式是指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守其成员公认的“模型”,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同科学研究相关的所有东西。

8.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

9.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Lakatos)认为,科学理论既不是通过拒斥不可证伪和已经证伪的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选择那些未经证伪的理论而进步,也不是通过科学革命并由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而进步,而是把退化的研究纲领转化为进步的研究纲领。

10.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的基本内容是:

科学研究纲领由“硬核”和“保护带”两个部分组成。

任何一个科学研究纲领都表现为系列化的理论族,其中核心理论形成它的“硬核”,由辅助假说组成的“保护带”构成核心理论的背景知识,即外围防御地带。

研究纲领的方法论相应地也是由“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两部分构成。

反面启发法的作用是禁止将判决性实验的“否定后件式”对准研究纲领的“硬核”;实验检验首先在“保护带”区域进行,即由辅助假说去应付那些“反常事例”。

11.拉里·劳丹关于科学增长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科学的进步体现为研究传统的进步,即如果一种研究传统解决了两个相互竞争的研究传统所共有的那些问题,那么这个研究传统相对于与它竞争的那个研究传统来讲就是进步的。

12.笔者认为,自然科学研究行为中存在着六大研究传统:

经验传统、理性传统、实验传统、数学传统、实用传统和浪漫传统。

它们两两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关系。

13.六大传统的划分是基于知识相对论、方法相对论和真理相对论。

研究传统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非是逻辑上的推导关系,但它们是支配科学研究行为的基本信念。

14.不管从哪种研究传统中诞生出的科学理论,都必须接受唯物论的本体论命题——物象与物自体之间是否具有真实的结合关系的检验。

 

第八章科学与文化

要点:

1.文化之于科学的关系,可理解为:

文化孕育了多样化的思想传统;多样化的思想传统则催生、促进了科学的繁荣昌盛。

2.古希腊文化是近代科学在西方重生的源泉。

3.古希腊所以能够孕育和催生科学,其主要的社会条件是:

多神教、开放性、民主政治和有限度的宽容。

4.希腊科学在近代欧洲复兴的原因主要是:

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及思想宽容、宗教宽容和政治宽容的形成。

5.希腊化时期与罗马时期对比,为何科学在前一个时期繁荣而在后一个时期衰落呢?

主要的经验和教训是,

(1)科学的繁荣是与哲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紧密相关的;没有哲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科学和技术的昌盛。

(2)科学的繁荣需要有政治宽容、宗教宽容。

(3)科学的繁荣需要公民之中有一大批在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学及广义的文化事业上执着追求最高成就的浪漫主义理想者。

6.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

首先,科学兴盛有赖于六大研究传统的相互融合。

这六大传统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皆不充分。

其次是封建专制主义与愚民主义政策的相互结合。

再次是科举制度。

再其次是官学一体化的教育制度。

最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是农业社会,工商业不甚发达,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严重不足。

7.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信仰的主题是灵与肉的关系,科学信念的主题是灵与物的关系。

8.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通幽,艺术通灵。

9.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科学是研究天道的学问,文化是研究人道的学问,意识形态是研究官道的学问;天道、人道、官道,各行其道。

10.繁荣中国的科学文化,需要我们创造和建立开放、包容、自治、民主及论辩相结合的科学文化制度。

 

第九章科学制度

要点:

1.自由是以责任为前提的;学术自由是以学术责任为前提的。

学术自由是基于公民信仰自由为依据的。

2.学术平等体现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科学研究所体认的是人们认知自然的智力竞争制度;学术平等就是提倡人们进行平等的智力竞争。

3.学术开放体现的是科学无国界和知识的公有性、普遍性的原则,学术批评是探索、守护和发展真理的需要。

4.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公有性、有条理的怀疑性和无私性四个特征。

5.学术自治是基于科学知识的生产只能是公民个人的工艺品,而不是集体思考的产品。

6.学术评价遵从的是真理标准;学术效用遵守的是公众选择的原则。

7.科学奖励制度的马太效应体现了科学奖励制度的非公正性;“棘轮效应”体现了科学家个人研究行为从顶峰向下衰退的情形。

8.必须区分研究的责任与决策的责任;前者对真理负责,后者对公众负责。

 

第十章技术哲学导论

要点:

1.西方技术哲学分为工程倾向的和人文主义倾向的两类。

2.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观点就是:

技术就是解蔽。

3.刘易斯·芒福德提倡和主张心灵技术,反对“巨机器”和“巨技术”。

4.雅克·埃吕尔认为,技术是自主的、中立的、客观的。

5.奥特加认为,技术是人们实现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工具,是人的创造性本质。

6.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是人类智力进化的“代具”。

7.唐·伊德的技术哲学是关系存在论,他认为,在技术中存在着,“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

8.广义地讲,技术就是人们做事的方式。

9.技术理性就是人们做事的理念和方法。

10.技术之物就是人们的心灵之物,是人们“上手的东西”。

11.任何技术,包括最简单的技术,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物质能量的转换、利用装置。

12.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体现的是人类个体之间的智力竞争原则。

新技术是通过市场交换系统进行传递的。

13.时间性、历史性、去蔽性和实用性是技术所回有的特征。

14.技术的价值负荷就是技术本身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它相对于设计、生产、使用、投资和环境而言,是各不相同的理念。

15.以促进发明、创新为目的的技术动力学系统包括教育、技术经验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第十一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

要点:

1.科学伦理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交往秩序。

2.技术伦理就是技术中所关涉的人际交往关系。

3.科学的限度即是人类智慧的限度。

这一限度是:

人类最多不过仅有利用自然规律的本领,绝对不可能创立或拥有超越自然的力量。

4.科学伦理的核心规范就是诚实。

5.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是学术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三类非伦理行为。

6.真正的科学精神就是“独孤求败”的职业理念。

7.技术限度就是基于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不可为之事件集合。

8.技术伦理的核心规范就利人无害的原则。

9.学术意义上的“技术自主”概念是指人们有权选择自己做事的方式和做事的程序。

技术自主以公民自由为其政治制度的基础。

10.技术进化是通过技术的社会选择来实现的;技术的社会选择包括市场选择、政府选择和文化选择三种路径。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要点:

1.我国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必须让13亿中国公民的思想、智慧得到真正之解放,即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2.现代化是一个无止境的、看不到尽头的过程。

3.邓小平的现代化蓝图是: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必须先行。

4.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5.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的必由之路,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术科学是知识之源,技术是知识之流。

7.教育必须树立邓小平的智力开发思想和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8.必须坚决消除科学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9.必须真正创建公民之间、研究机构之间、市场法人主体之间相互公平、公正地进行智力竞争的制度平台。

10.坚持吸收、融合和发展多元文化、民族文化的方针,促进公民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