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021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提纲1.docx

八年级历史提纲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

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

周王:

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

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

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

 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

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

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

        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

郡县制。

皇帝任命郡县官员。

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

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

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西汉1、 王国问题出现: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

A汉景帝:

削藩、平叛、废权B汉武帝:

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

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

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

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

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

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隋唐:

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影响:

 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宋朝:

分相权:

“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 元朝:

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明朝: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

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

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

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

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

                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

明成祖正式设立。

“票拟”、“批红”

五、清朝:

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

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

        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

        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

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

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

A原因: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影响:

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

                    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公民界定:

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

妇女、奴隶、外邦公民

              没有公民权。

  B政体类型:

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

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

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由君主制

               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

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

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

              被选举权。

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

                  权力机构。

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意义和局限

1、  积极:

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

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   

          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

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

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

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

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

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

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

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

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罗马进

            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十二铜表法》

1、  编著:

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

          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

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

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

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

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

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

《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

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

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

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

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

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

限制王权

2、影响:

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

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

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

  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

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

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特点: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

议制民主为基础。

2、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

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    

1、  背景:

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

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

A、联邦制原则。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

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

大自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