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9491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docx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

【课前思考】

一、本课教学内容处在什么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内容,各种版本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备课之前,我们参考了各种教材,发现每一版本教材编排的体制并不相同:

人教版是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北师版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江苏版则安排在了五年级下册,青岛版安排在五年级上册。

虽是如此,但各种版本选用的素材和教学内容却大同小异,都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在学生第一学段学会确定一维空间位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在二维空间内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是先用第几列第几行(或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位置,再用数对确定位置,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这些知识的学习同样都要为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根据本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最终我们决定选用青岛版教材进行试教。

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从学生的现有水平来看,认识数对对他们来说不是太难,似乎缺少一定的思维挑战性。

实践也证明,这部分内容弹性很大,可以在五六年级试教,也可以在三四年级试教,但在不同年级教学的深浅程度并不一样。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联系到数对概念的抽象性,以及数对当中包含着的丰富的坐标思想,我们决定将教学的内容“丰富化”,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完整的“数学化”的过程,从而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并进一步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的方式处在什么位置?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教材编排的军营图虽然十分规范,但如果直接由教师呈现给他们,学生则显得被动无趣。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将教学的素材进一步生动化呢?

我们设想了为学生拍照、现场投放照片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贴近自身生活的学习素材,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致。

数对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我们认为不宜采用“告诉”的方式,而应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试着去创造出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数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真实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事实上,种种确定位置的方法都属于人的创造,方格图和坐标同样是一种人为的创造。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之后,教师应及时打破这种认知平衡,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另一个较高的平台上。

因此,在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借此向学生展示了方格图的动态性。

这样一来,课堂灵动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课堂实践】

(一)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刚才老师给大家拍了张照片,想不想看看?

请看大屏幕。

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班长在照片上的位置?

生:

从左边数……

师:

哦,你是这样看的。

谁还能用自己的方式给老师介绍一下?

生:

从右边数……

师:

嗯,你是从这个角度看的。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

……

师:

同样是班长的位置,大家一会从左边数,一会从右边数,一会从前面看,一会又从后前看,老师听得都有点晕了。

你们感觉怎么样?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出班长的位置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板书:

确定位置)

【说明:

课的开始采用给学生现场拍照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浓厚兴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为下面认识列与行、创造数对提供了真实而鲜明的活动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充分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二是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感受到原有方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创造新方法的认知需求。

2.认识列与行,学会用列与行表示位置

师: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用列与行来描述一个人或者物体的位置.(板书:

列  行)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谁上来指一指?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同意她的看法吗?

哪是第一列呢?

请你再来指一指。

和这位同学想的一样,确定第几列,一般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

领着大家一起数数,好吗?

哪是第1行呢?

再来数一数。

确定好了列与行,我们来重新确定一下班长的位置,他在?

班长在第3列与第2行的交叉点上,我们可以直接说他在第3列第2行。

能用这种方法说说你在照片上的位置吗?

生1:

我在第2列第4行。

生2:

我在第5列第3行。

(生说师指)

大家都记住自己的位置了吗?

接下来,老师要变魔术了。

(出示点子图)咱们同学都变成什么了?

现在,还能找到你的位置吗?

说说看,你在哪?

班长在哪呢?

生:

第3列第2行。

【说明:

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位置,是人们生活经验中的一种约定俗成,也是创造和认识数对的基础。

因此,在引发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认知用列与行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下面认识数对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3.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比刚开始用的方法简洁了,也更准确了,是吗?

但老师感觉老是这么第几列第几行地说,还是有点麻烦,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比如说班长的位置,第3列第2行,怎么表示能更简洁明了呢?

下面咱们就3人小组一起商量商量,试着创造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一起来看看。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

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

……

师:

我突然发现,咱们创造的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什么?

生:

都有3和2。

师:

你看,多善于观察!

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

这两个数很重要!

那这里的3和2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示图。

试想一下,如果只给你第3列,能找到班长的位置吗?

只给你第2行呢?

看来,列数和行数还真是缺一不可。

既然这样,我觉得这几种方法似乎都不错。

你们认为哪种更好?

生:

我认为……

师: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最终采用了哪种方法?

板书:

(3,2)

(3)认识数对

师:

能看明白吗?

3表示?

2呢?

生:

……

大家知道吗?

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认识了数对,我们就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了。

(板书课题)

师:

回过头来,跟老师一起看一看,从刚开始用的方法,到第几列第几行,再到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咱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生:

越来越简单。

师:

对!

也可以说是化繁为简。

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这是我们数学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

师:

班长在(3,2),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在图上的位置吗?

试着写一写。

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写的。

(1,5)在哪?

你能在图上找到吗?

(5,1)呢?

这两个数对看起来差不多,怎么表示的位置就不一样了呢?

生:

一个是第1列第5行,一个是第5列第1行.

师:

也就是说,它们在数对中的顺序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相同。

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的是?

第二个数表示的是?

看来,应用数对时这一点还真要弄清楚。

【说明:

认识数对的过程即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创造,再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法中的共同属性,从而引出数对的概念及特征。

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在理解数对的同时,体验到了数学的简洁美,也领悟到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说,这一环节的教学承载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

4.在现实场景中应用

师:

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了吗?

那好,老师考考你。

回到我们这个现场当中来:

能用数对表示你现在的位置吗?

谁来试试?

生:

我在……

师:

你是把哪儿看成第1列的呢?

生:

……

师:

你看,这个同学多了不起,一下子学会了“换位思考”。

大家坐着的时候,也要学会从观察者的角度去思考。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的位置?

能用这种方法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吗?

师:

大家赶快找一找,他的好朋友是谁?

【说明: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

用数对确定学生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同时,它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解释与应用数对这一模型的需要。

因此,由图片切换到在现实场景中认识数对,拓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也体现了数对应用的灵活性。

5.在游戏中概括提升

师: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

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队人呢?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队同学站起来吗?

谁来试试?

生:

……

师:

也不错!

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

(1,1)(2,1)(3,1)(4,1)(5,1)(6,1)

师:

发现什么了?

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

师:

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接着出示:

(4,x)

生站。

师:

只出了一个数对,怎么站起来这么多人?

生:

因为x可以表示任何数,只要是第4列就都有可能。

师:

也就是说,(4,x)可能是你,可能是他,还可能是她。

这些同学都有可能,所以大家就都站起来了,是这样吗?

能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个同学呢?

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

还得知道?

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对来?

生:

(5,x)

师:

(5,x)可能是谁?

请起立!

谁还能换个样,说点不一样的?

生:

(x,3)

师:

(x,3)可能是谁?

生:

(x,x)

师:

(x,x)可能是谁?

全体学生都站起来,师引导学生辨析:

当x等于1时,表示的是谁?

当x等于2呢?

x等于3会是谁?

究竟哪些同学才有可能?

怎样稍微改动一下这个数对,就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可能了?

生:

(x,y)

师:

觉得用数对确定位置好玩吗?

难不难?

想不想挑战点更难的?

【说明: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化练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数对中存在着的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同时渗透了基本的代数思想。

(二)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位置

1.提出问题

师:

老师的家乡山东有一座名山,你们听说过吗?

泰山是五岳之尊,你去过泰山吗?

这是泰山部分景点的示意图。

(出示下图)

还能用数对表示这几个地方的位置吗?

生:

不能

师:

怎么想的?

生:

没有列与行了。

师:

没有列与行,就没法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了。

听起来好象也有道理。

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

南天门好象在(1,1)。

师:

我明白了,你是在头脑中想象出了列与行,是吗?

大家说,可不可以在图上画出列与行来呢?

2.画方格图

那我们就来画一画。

先用这样一把小尺子,来画出列:

这是起点,这是第一列……

再用这样一把小尺子,来画出行……最后完成下图:

画好了列与行,可以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了吗?

泰山的最高峰在(5,4),哪儿是它的最高峰?

你怎么看出来的?

为什么不说是南天门或者碧霞祠呢?

【说明:

根据心理学认知规律,在学生的认知达到平衡状态时,教师接着提出新的问题:

像这样散落的点的位置,还能用数对表示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向更高层次上发展,二是向学生渗透:

方格图是一种人为的创造,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而画出的一种参照物,并非不可改变。

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属性。

3.拓展延伸

看来也不难。

接着看。

(出示下图)

天烛峰在这儿。

还能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吗?

生:

(8,6)

师:

这儿没有8啊,怎么想的?

生:

可以继续往后画。

师:

也就是说,这把小尺子可以再画长一点,同样,这把小尺子也可以再画长一点。

需要画多长就画多长,是吗?

再看,这儿还有个十八盘,还能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吗?

根据你的直觉,说说看!

生:

……

【说明:

在学生的认知达到平衡时,再一次打破这种平衡,提出新的问题。

这样一来,既凸显了方格图的动态性,又与第三学段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了联系,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联系生活,应用数对

1.生举例

师:

我们一起认识了数对,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

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

生……

师:

真不错!

看来生活中用到数对的时候还真不少,老师也找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起来看。

2.瓷砖图

师:

这是我们家墙壁上贴的瓷砖(出示下图)。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瓷砖的位置吗?

生:

……

看一看,这些瓷砖的排列有规律吗?

数对的排列呢?

生:

……

师:

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

他发现了这些数对中也有规律呢。

你看,几个简单的数对,就表示出了一副美丽的图案,咱们数学美不美?

3.地球仪

师:

其实,数学的美不光体现在图案上,还体现在它更大的应用价值上。

请看:

这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大不大?

为了确定地球上每一点的位置,地理学家创造了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哪位同学了解经线和纬线?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师补充介绍。

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合肥在哪?

它处在什么位置呢?

【说明:

引导学生回顾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突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凸显了数学的有序、对称及内涵美,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发现能力。

(四)小结延伸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

一个数行吗?

比如说只给列数?

只给行数呢?

一个数真的不行吗?

那好,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

瞧,他们正在排队呢。

小明排第2,谁是小明?

奇怪,只给了一个数你们不也一下子就确定了小明的位置了吗?

对了,这是我们在一年级学过的,用一个数来表示一个点的位置。

我们今天学的呢?

看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时需要?

有时需要?

有时可能还需要?

那么,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究竟有没有需要3个数的时候?

如果有,又是什么时候才需要用到3个数呢?

这些问题,就留给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去探索和研究,好吗?

【说明:

真正好的教学是余味无穷的。

在认识了数对、了解到数对的应用价值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联想,认识到不同情况下表示位置所用的不同方法,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引发开来。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的同时,串联起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整体学习过程,体现了一种大数学观。

【课后回顾】

回顾整节课的备课过程,发现有两条主线始终在牵引着我的思路:

从学生这个基点出发,课堂在力求“生动呈现”;从数学视角来看,教师又力求能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刻诠释”,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条线索的支撑,课堂才显得生动且深刻了许多。

一、生动呈现

1.学习素材是生动的。

这节课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生动的。

课伊始,情在生。

教师课前为学生拍照,并及时将学生照片投放出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学生认识到:

这就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利用现场的照片来认识行列、创造数对,这种生成的资源无疑是不可替代的,它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第二环节认识散落的点能否用数对表示时,教师选用了泰山景点示意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方面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人文特点,这样的学习素材同样是生动而又充满魅力的。

2.学习方式是生动的。

在认识列与行时,教师没有采用“教”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上台指出列与行,并辨认哪是第一列,从而学会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位置,整个学习过程活泼灵动,是因为教师将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造和理解数对的过程也是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自主创造,然后进行辨析交流,在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突出了数对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

在游戏中认识数对、掌握数对的规律性,更是充满了张力。

活动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不仅有了全程的新鲜体验,更丰富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特别是当个别学生说出(x,y)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数对时,全场学生都受到了思维的震撼,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这种形式的学习,无疑是灵动的。

二、深刻诠释

1.渗透转化思想。

在确定班长位置的过程中,贯穿着这样一条线索:

由用“自己的方法”,到用“第几列第几行”,再到“数对”,学生在这种不断递进、简化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的抽象与简洁,也认识到了数学语言的魅力。

这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体现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符号化思想。

数对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一种特殊的数学符号。

学生在创造数对的过程中,一步步逼近了符号化思想,理解了数对的符号性含义。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又通过有意识地在数对中加入字母,突出了数对的规律性,强化了数对的本质,同样培养了符号化的思想。

3.渗透坐标思想。

在学生对数对的认识基本清晰之后,教师出示泰山部分景点示意图,让学生想象:

是否还能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

从而引出“两把尺子”。

这样一来,就将静态的方格图动态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方格图、列与行都是一种人为的创造,可以延长可以移动。

这是一种基本的坐标思想。

表示出已有景点的位置,再引申到格子外面时,又联系到了其它几个象限的知识,这里同样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思想。

数学因思想而深刻。

正是因为有了对以上数学思想的解读与把握,课堂才凸显出了它深刻的内涵,也因此更多了几分数学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