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9108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技巧.docx

《诗歌鉴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技巧.docx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一、修辞方法:

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反问、设问、互文等。

1.比喻:

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如:

他(本体)动也不动,仿佛(喻词)石像(喻体)。

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如:

母亲啊!

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

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比喻的作用】用比喻描写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比喻的条件】

(1)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借代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多数为名词。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种类】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1: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2: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具体代抽象

例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借代的作用】引起读者的联想,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简炼、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2)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答题模式】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什么代什么,简练而形象地突出了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使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形象。

积累:

唐诗中常以“汉”代“唐”,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高适《燕歌行》)古诗中常用烽火、狼烟、干戈等代指战争;用鸿雁、青鸾、尺素、青鸟等代书信;用扁舟、帆、棹等代船;用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玉盘、清辉等代代月亮。

3.通感:

移觉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使冷暖有重量,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

例如:

波心荡,冷月无声。

4.拟人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

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拟人的作用】能够把物写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便于与所写之物展开情感交流。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什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事物有了人的特征(有血有肉有灵魂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种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鲜明突出地表现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引起读者的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1):

力拔山兮气盖世。

《垓下歌》项羽

(2):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例(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白

例(4):

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例(5):

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

例(6):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毛泽东

例(7):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对偶

使句式增强表现力,增加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7.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对比的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的某种特点或作品的主题(主旨)更加突出。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深刻地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某种感情。

8.设问:

强调问题,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设问的作用】开篇设问,引人思考,带动全篇,领起下文,点明主旨;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例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9.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答题关键词:

强调了….

10.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的作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的种类】

  

(1)意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老虎拉车——谁赶(敢)?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11.互文

“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

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互文的作用】这种方法,能收到“诗句精炼,意蕴仍在”的表达效果。

例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表达的意思是:

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二、表达方式:

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等方式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一)描写

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衬托)

概念: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

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虚实结合:

A、定义: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B、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C、关系: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一: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

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

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3.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例:

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技巧指要]

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4.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5、细节描写:

使描写真实准确传神

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

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所以,沈德潜赞曰:

"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张祐的《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陆游的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特别是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

《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6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7.多角度描写:

(1)多感官描写:

多感官描写景物是经常用到的手法,这种手法是运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写出所见、所闻和所感,由于感官的主体是人,因此所得出的对事情的印象也就形象逼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令读者全面认识事物。

(2)多观察角度描写: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例1:

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答:

诗的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仰视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如眉弯月挂柳梢的景象,写出了兰溪月朗柳柔的景色;第二句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兰溪比作镜,从俯视的角度写出了兰溪水清山美的特点。

8.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

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

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

怎样表现的?

[技巧指要]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

即所谓白描手法。

(二)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其作用是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

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

借助景、物、事、史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常见的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讽今,它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三、文艺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