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9075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docx

四川遂宁中学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

四川遂宁中学2019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卷须知

1、答选择题时,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答非选择题〔第一卷7~14题,第二卷18~22题〕时,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4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

陈丽丽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当词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

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便被视为艳科,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

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

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

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工具的时候,“知人论世”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

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不能不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

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来。

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尊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

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

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体的推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意义愈加明显。

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选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删改。

1、以下有关“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

B、“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表达了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

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

D、“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诗文批评的重要模式。

2、以下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B、在早期词作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C、“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发展。

D、在词走向抒情言志的发展过程中,“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表达出其正面积极的作用,二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3、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只有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C、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

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

“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

“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假设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

假设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

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

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

夸耀B、征欲擢用纲擢:

提拔

C、南州晏然晏:

安定。

D、厉布衣之节厉:

劝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公其深计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

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C、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

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

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7、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3分〕

〔2〕假设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

〔3分〕

〔3〕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分)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做干的虚衔。

8、颈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9、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出了竹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子曰:

“,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

,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愈《师说》)

,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4〕、既无伯叔,,,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5)、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在选定的大题题号后面划勾。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那么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8分)

伊人寂寞

陈毓

是那场突然降临的死亡出卖了她。

灾难降临以前,她是一个不久就要当妈妈的女人。

那时她的妊娠反应已经过去,对食物的热爱回到她心里,睡眠也回到她的眼睛里,她看上去很强健,有旺盛的精力。

生活很好,即使她的肚子高高地隆起来,腰身的粗壮使她原来的衣服不再适合她,但是春天的到来却使她很容易打扮目己,她穿着宽松舒适的孕妇裙,看上去是那样地闲适自在。

是一个周末,她要去郊区镇子上看望一位女友。

女友在电话里不止一次跟她描述小镇油菜花开的样子,麦苗青青菜花黄,那情景她是熟悉的,只是好多年没看见了。

现在,怀孕使她从容起来,那就去看看吧。

她拒绝了丈夫的陪同,她说,离产期还早呢,没那么金贵,一个人去得了。

她心疼上夜班的丈夫,就靠白天的睡眠补精神,她不能叫他缺觉。

丈夫送她出门,随手理了理她耳边的头发,使她的头发更整齐些。

他陪她走到巷子口,那里有一路公共汽车,可以载她去女友所在的小镇。

他看着她上了公共汽车,他们相互挥手道别后,他就回家了。

他睡觉。

他的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一个完整的夜班的确使他疲劳。

他的睡眠一片黑暗,那里很少有梦。

他不知道正有什么在他安睡时发生。

那辆公交车——载着他妻子和将要出生孩子的车——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车撞到了路基下。

他的妻子和他未来的孩子就在那一瞬间永远地弃他而去了。

他在医院里看见他们,准确点说,是看见他的妻子,他妻子的尸体。

跟他谈判的是医生。

医生说,她死了,在撞车的一瞬就死了,她撞坏了大脑,她没有痛苦。

医生替他揭开那块白布,他看见她的脸,她的身子。

她的身子和脸都是完好的,区别是它们现在看上去僵僵的,没了血色。

他仔细地看她,他看见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那里没有恐惧,只有吃惊,像是看见什么叫她不明白的事情在眼前发生。

从前他惹她生气时她多半就是那表情,吃惊无辜地看着他,看得他心软,把所有的过错自觉承担下来,不管事情的起因怪不怪自己,他都甘心。

现在,那样的目光再次看着他,他立即就有了要承担什么义务的准备了。

可这一次,他能承担什么呢?

“我们医院想买你妻子的身体,当然,这得你肯成全”,医生在说话,在对他说。

等他终于明白医生的意思,他的直觉反应就是把自己善于操持钢铁的拳头砸在医生脸上,但他控制了自己。

他虽然活得粗糙,但这并不意味他缺少教养。

我们很想把你妻子的身体留在这里,你不知道,这对医学研究,有多高的价值。

医生更加小心地寻找字眼儿,生怕伤害了那做丈夫的情感。

谈判是艰难的。

一方是刚刚痛失亲人的丈夫,一方是对科学秉承严谨态度的医生。

总之这桩谈判最后定下来了。

那丈夫终因那笔他不再有力气拒绝的金钱放弃了他的坚持;而医生,一个视人体研究如同生命的人得到了那具人体:

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年轻女人的健康完整的身体。

据说,那个女人的身体用了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被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

我是在一次名为“人体奥秘”的展览里见到她的。

于我,那是众多参观者中的一个参观者,是一个不明就里就走进去了的一次观看。

讲解的先生一再说,一定进去看看,这里有中国仅此一家的珍藏。

讲解先生说的“仅此一家的珍藏”指的就是那个怀孕六个月女人的身体,她在这里有一个名字:

“惊鸿”。

那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但在这里我看不见诗意,也因此怀疑,那不是她的本名。

讲解先生说了她的来历,她现在的身价,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只因为,她的遭遇的偶然性导致了她身体的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

时光过去了二十年这也是讲解先生告诉的,她依旧保持着二十年前那一瞬发生时的表情。

让她“永恒”的技术的确高超,她站在那里的样子大方而周正,大睁的吃惊的眼睛叫她的表情看上去无辜而年轻。

她的双乳饱满坚挺,鼓荡着生命力,她四肢和腹部的肌肉纹理结实有韵味,她孕育和护佑她婴孩的那个地方现在像一面永远敞开的窗,向遇见她的每一双眼睛打开她身体内的秘密:

她是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女人,你看她的宝宝多健康,仿佛随时都会在她的子宫里伸个懒腰踢一下腿似的。

我回到展览馆外,九月海滨的阳光明亮清润,空气里有青草的浓香气。

我使劲摇了徭头,想摇落那女人留在我记忆里的目光。

可是摇不掉。

我再回头,看见明亮的阳光使展览馆待在黑影里。

那里,藏着科学的凉意。

11、试分析小说中“她”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4分)

12、“丈夫送她出门,随手理了理她耳边的头发,使她的头发更整齐些。

”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13、小说结尾一段含蕴深刻,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4分)

14、对文中“丈夫”最终“放弃了他的坚持!

’这一举动,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唾弃。

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8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

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假设星辰。

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

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假设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季羡林常说: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

”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

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

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

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无不影响深远。

1930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联合”进京赶考。

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

他说:

“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

从来没有失败过。

”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

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

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

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

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

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是季羡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

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中,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那么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

所以他说:

“我的学术研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

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

《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鬼兹与焉耆的佛教》。

他预言:

“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

”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

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

“伟大来自平凡。

”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

“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已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

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罔、混乱与幻灭;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删改。

1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

(4分)

12、通观全文,在季羡林身上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

(4分)

13、文章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其实是很有用意。

试筒要分析其用意。

(4分)

14、人生怎样才能走向成功?

请结合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5、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销赃天燃气见危授命付梓(zǐ) 骀(dài)荡  瑕瑜互见(xiàn)

B、箴言路由器积重难返湮没(yān)  炽(chì)热  如蚁附膻(shān)

C、简捷流线形绠短汲深咯(kǎ)血    恫吓(xià)  妍媸(chī)毕露

D、诡秘大杂会除恶务尽饮马(yìn)   甲壳(ké) 居心叵(pǒ)测

16、依次填入以下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月11日,质检总局叫停蒙牛OMP牛奶的消息在迟到了9天后被媒体出来,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业风波再起。

②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唐山十三位农民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救灾时代的来临。

③折子戏的动人丰姿,如要完美地继承下来,也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与艺术灵性,而“全本”戏没有前人的演出样式可以,只能完全靠自己探索创新。

A、披露自愿依从B、披露志愿依傍

C、揭露志愿依从D、揭露自愿依傍

17.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导演们在没有耐心或者能力关照现实的情况下,对历史故事进行肆意改造已成为他们进行影视剧创作的看家本领。

B、意大利游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搁浅后,船长不但没有及时组织乘客撤离,反而擅离职守,径直逃生,遭到世人指责。

C、由于购房者对楼市政策有多种揣测,观望心态较重,2018年初,新房、二手房交易量大幅下跌,全国楼市哀鸿遍野。

D、李宗伟和林丹是当今羽坛的顶尖选手,虽是球场上的“死敌”,但无数次的同场对决,相似的伤病经历,让两人惺惺相惜。

18、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由于建设规模大,建设经验缺乏,目前不少在建公租房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成本控制难、后期维护不便等问题。

B、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

C、全国有90%以上的人观看春晚,可见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每年春晚的质量也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D、“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

19、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前后衔接、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

〔只填序号〕〔5分〕

①如果有一天中国真正能够在安全战略上,为其他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形势就会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

②许多亚洲国家也就不会再像今天这样重视美国在亚洲的存在。

③尽管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搞“民主价值”同盟,但经济同盟也会很有效。

④实际上,中国独特的主权概念有利于结盟,也就是说中国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干涉别国内政。

⑤这种主权概念有利于中国和具有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在经济上有更多的合作。

⑥中国历来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在国际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很可能得到改变。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段文字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5字〕〔3分〕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陕西省《关于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的请示》未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国家文物局认为,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内,与秦始皇陵有密切联系,暂不同意对该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于2003年发现。

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认为,这处中字型大墓应该属于君王级别,他推测墓主人或许为秦末代皇帝子婴,“不过在发掘以前无法确定”。

答:

21、62岁的张景和是江苏徐州的环卫工人,其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女由他和老伴带着。

上幼儿园的孙女放学早,他需要边工作边照看孙女。

下面的照片是他在工作间隙抱孙女鼻吻的情景,被以《幸福》为题发到网上,引发了热议。

对这一问题,你的看法怎样?

请结合照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

〔80字左右〕〔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棵树如果长在森林中,往往又高又直,最终成材。

因为只有快速、笔直地往上长,才能享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而如果一棵树孤零零长在山顶上,往往会生长缓慢,树形歪斜。

因为周围没有约束,没有竞争,而且处处都有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所以尽可慢慢悠悠、随意散漫地成长,结果往往不成材。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