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854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组教学设计

展示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李成英

授课时间:

2014.3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

(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师:

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

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

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课件出示:

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

(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

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师:

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

(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

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高有多少条?

师:

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

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

(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

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

大家的感觉没错。

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

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

(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

板书:

化曲为直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师:

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

(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师:

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板书:

    

    师:

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

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

师:

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

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

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

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

尤其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批注:

 

展示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

 

《解比例》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刘惠媛

授课时间:

2014.3

 

 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x=8×9  

  

(二)什么叫做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

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

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

解下面的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列方程解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本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批注: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主备人:

伍超超

备课日期:

2014年3月25日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4年3月2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0和9∶154.5∶1.5和10∶6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说:

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

过渡:

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你能发现什么?

(1)什么叫比例的项?

比例中有几个项?

分别叫什么?

(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

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

试试看。

三、反馈。

1.在四人小组里,将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一下。

2.重点学习分数形式的比例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

3.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板书第一、三题的外项和内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

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存在着一种关系,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关系做出了判断,你能发现吗?

请你用乘法算算看,是不是所有比例都存在这样一种关系,请你验证一下。

(2)学生探究验证,教师指导。

(3)板书: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完成课本第34面的“做一做”)。

2.按要求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8∶12(用比例的意义)

(2)14∶2和7∶10(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15∶3=():

1

(2)2∶0.5=1.2:

()

(3)

(4)

(5)

4、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2.5×0.4=0.5×2

六、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37页的第5题(全班完成)。

2.课本第38页的第12题(学有余力的孩子完成)。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4.5∶2.7=10∶6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内项外项

2.7×10=274.5×6=27

80×5=400200×2=40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

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由驰骋的思考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中生成灵感,碰撞智慧。

正是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课才变得生动和真实,学习才显得如此活泼和有效。

数学的学习成了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成了放飞心灵的快乐之旅。

课堂已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因为有的孩子会由于粗心、随意而找错外项和内项,所以这一部分花的时间要较多些。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在这一环节,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设计意图】练习主要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与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形成对比。

展示课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司马光》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李润鲜

授课时间:

2014.4

 

《司马光》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像,看着这幅画像,你想知道什么?

  

这个人啊,是900多年前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是谁呢?

老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

司马光。

(板书)

1.生读课题

2.学习司,组词记字方法 (一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3.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

还有“上官”“诸葛”“欧阳”也是复姓。

师: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检查课文朗读。

老师听说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给听

课的老师展示展示,愿意吗?

2.同学们都用心去读课文了,而且读得特别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课文里调皮的字宝宝等着急了,吵着要和我们见面了。

瞧!

他们来了。

赶紧读一读吧!

3.识记字词

a.自己读

b.指名读

c.开火车读

师:

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a.小老师读。

2名b.开火车读

用词语说话练习(这么多词语宝宝,你能用一个词说一句话吗?

) 

认读单字

这些字宝宝真淘气,又跑到卡片上了,能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师:

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真了不起,我们来玩个猜谜游戏吧,才对有奖励。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司)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

(砸)

再读课文,认识生字宝宝,我们再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棒的,试试吧!

生读课文。

指导写字

三、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师:

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

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

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

师想想哪些词该重读。

师:

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

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师: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师:

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

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

(集体读)

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谁来说?

  师:

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师:

如果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师:

你们紧张吗?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读出你紧张的心情来。

(指名2-3个同学读)

师:

你觉得谁读得最好?

哪个地方读得好?

师:

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

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

如果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

师:

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

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师:

孩子们本来玩得那么高兴,突然发生这种事情都慌了,害怕极了。

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的慌张、急切。

指名2-3名同学读。

师:

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

你们猜猜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师:

他是怎么做的?

听老师读,看谁有灵耳朵,能找出老师读重的词。

师:

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师: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用镇定

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

集体读。

师:

缸砸破了,水就流出来了,孩子就得救了。

司马光用自己的机智化险为夷了!

还紧张吗?

不紧张就是什么?

用一个词来表达?

师:

请同学们带着放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

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

想一想,得救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

司马光又会说什么?

请同桌俩练习表演一下。

师:

你们喜欢司马光吗?

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慌了---哭、叫、喊、抛、

得救了

司马光--没有慌---举、使劲砸

 

修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