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十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880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十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诗词十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诗词十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诗词十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诗词十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十片.docx

《古诗词十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十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十片.docx

古诗词十片

2019.1.14星期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代: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溪柴: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

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狸奴:

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僵卧:

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

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

不为自己哀伤。

思:

想着,想到。

戍轮台:

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

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阑:

夜深。

风吹雨:

风雨交加。

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

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鉴赏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潼关

近现代: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训,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赏析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木兰诗/木兰辞

南北朝:

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惟闻通:

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作:

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帖 通:

贴;惊忙 一作:

惶;惶 火伴通:

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

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

纺织机的声音。

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

对着门。

机杼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

指织布机。

杼:

织布梭(suō)子。

惟:

只。

何:

什么。

忆:

思念,惦记军帖:

征兵的文书。

可汗:

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军书十二卷: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

离开,辞行。

溅溅:

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

早晨。

但闻:

只听见胡骑:

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

马叫的声音。

天子:

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

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即刁斗。

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

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

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

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十二转:

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的财物。

百千:

形容数量多。

强,有余。

问所欲:

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

不愿意做。

尚书郎:

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

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

外城。

扶:

扶持。

将:

助词,不译。

姊:

姐姐。

理:

梳理。

红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

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

通假字通“着”,穿。

云鬓: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

帖”通假字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火”:

通“伙”。

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

读háng。

傍()地走:

贴着地面并排跑。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竹里馆

唐代: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幽篁:

幽深的竹林。

啸: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

指“幽篁”。

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

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洛城:

今河南洛阳。

玉笛:

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

声音。

春风: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

听;听见。

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

指故乡,家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