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8697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5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docx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地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

山东省潍坊地区201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评估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涂到答题纸对应的位置.)

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篝火燃烧

B.

H2O2溶液中加入MnO2

 

C.

铁钉生锈

D.

活性炭吸附毒气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篝火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H2O2溶液中加入MnO2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

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C.

催化剂可以降低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D.

催化剂可以提高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不使用催化剂物质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如碳在空气中燃烧就不需要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D、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把握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催化剂问题的关键.

 

3.(2分)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装大理石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2分)(2014•广州)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铁、硬铝、焊锡都属于合金

 

B.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因而大量用于制作电线

 

C.

铝表面易生成致密氧化铝薄膜,因而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D.

锈蚀后的铁制品没有回收价值

考点: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根据合金的定义分析;

B、根据性质决定用途考虑,做导线需要具有导电性;

C、根据铝具有自我保护作用分析;

D、根据锈蚀后的铁除锈后仍有价值分析.

解答:

解:

A、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生铁、硬铝、焊锡都属于合金,故A正确;

B、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电线,故B正确;

C、铝具有自我保护作用,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故C正确;

D、锈蚀后的铁除锈后仍有回收价值,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有关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2分)(2014•莱芜)“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

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

可以利用反应2Cu+O2

2CuO,测定“人造空气”中O2的含量

 

D.

“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因此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继续燃烧,不会熄灭,因为人造空气中含20%以上的O2;可以利用反应2Cu+O2

2CuO,测定“人造空气”中O2的含量,因为铜只与氧气反应,并且产物是固体;“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让动物呼吸纯氧会引起中毒,人类也同样.

解答:

解:

A、空气中氮气大约占78%,“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因此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故选项错误;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继续燃烧,不会熄灭,因为人造空气中含20%以上的O2,故选项错误;

C、可以利用反应2Cu+O2

2CuO,测定“人造空气”中O2的含量,因为铜只与氧气反应,并且产物是固体,故选项正确;

D、“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让动物呼吸纯氧会引起中毒,人类也同样,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2分)(2014•乐山)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N2

B.

O

C.

Cu

D.

CO2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

解:

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N2属于化学式,不能表示氮元素,也不能表示一个氮原子,只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O属于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氧气这一纯净物,故选项不符合错误.

C、Cu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铜元素,表示一个铜原子,还能表示铜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D、CO2该符号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符号与与化学式含义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7.(2分)(2014•遵义)下列示意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加一小团棉花,试管口低于试管底部,外焰加热,图中装置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尽可能的排出瓶内空气;

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D、做细铁丝燃烧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或沙.

解答:

解: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图中装置正确,故A正确;

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太短,故B错误;

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应伸入集气瓶口,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

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热的溅落物炸裂瓶底,瓶底应放一些水或沙子,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各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解题的关键.

 

8.(2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极易分解产生氧气

 

B.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

 

C.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必需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D.

因自然界各种水体均有自净能力,故污水可以任意排放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分析:

A.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易分解产生氧气;

B.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必需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等,不是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D、自然界各种水体均有自净能力,但是自净能力有限,因此污水不可以任意排放.

解答:

解:

A、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能分解出少量的氧气,不是极易分解产生氧气,故A错误;

B、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故B正确;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必需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等,不是只有烧杯和玻璃棒,故C错误;

D、自然界各种水体均有自净能力,但是自净能力有限,因此污水不可以任意排放,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制取和验满,同时也考查了溶液的配制和水的污染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综合应用.

 

9.(2分)为控制指尖上的雾霾,我国首个全国性的“禁烟令”正呼之欲出.香烟烟雾中,92%为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氰酸及氨等;8%为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统称焦油,内含尼古丁、多环芳香羟、苯并芘及β﹣萘胺等,已被证实的致癌物质约40余种.其中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B.

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

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D.

在室内点煤炉,放一盆水不会防止煤气中毒

考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氧气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护措施判断.

B、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以及防护措施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原理判断.

解答:

解:

A、CO有毒,它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且结合后难以分离,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故A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故B正确;

C、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无色、无味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故C正确;

D、CO不溶于水,放一盆水不会防止煤气中毒,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10.(2分)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B.

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C.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D.

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

C、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质量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例如氧原子能构成氧分子,也能构成臭氧分子,故A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分子、原子、离子,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可能发生变化,如:

改变:

2H2+O2

2H20,改变:

H2+Cl2

2HCl,分子数目不改变,故C错误;

D、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同的分子、原子无法比较大小,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

该题考查了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微观概念.

 

二、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涂到答题纸对应的位置.)

11.(2分)(2014•哈尔滨)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

 

B.

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

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解答;

B、根据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40g.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等于

×100%,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分数就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一样多解答;

C、根据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解答;

D、根据在50℃时,不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析出溶质的多少解答.

解答:

解;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125g饱和溶液中溶解25g,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故对;

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等于

×100%,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分数就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一样多,故对;

C、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对;

D、50℃时,不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析出溶质的多少,故错.

答案:

D.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

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2.(2分)(2013•宜昌)下列各图中“

”“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解答:

解:

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

B、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

D、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

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别:

是否有一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否则属于混合物.

 

13.(2分)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低温、高压有利于气体的溶解

 

B.

75%的医用酒精中,酒精是溶剂

 

C.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溶剂的量

 

D.

1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仍为饱和溶液

考点: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利用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B、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酒精含量为75%的医用酒精中的溶剂是水.

C、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包括:

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

D、由于温度的升高,所以硝酸钾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随着增大.

解答:

解:

A、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要使某气体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尽可能大,可采取低温高压的条件.故A正确;

B、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酒精含量为75%的医用酒精中的溶剂是水.故B错误;

C、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溶剂的种类和温度,和溶质溶剂的量无关.故C错误;

D、1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升高,则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气体溶解度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也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分)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石墨烯的硬度小于金刚石

B.

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

 

C.

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D.

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石墨烯的组成、硬度、类别.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解答:

解:

A、由题意可知,“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材料.所以,石墨烯的硬度大于金刚石,故错误;

B、由题意可知,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所以,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故正确;

C、由题意可知,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石墨烯属于单质,故C错误;

D、石墨烯属于单质,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碳元素的一种单质,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结合单质的性质和特点来分析解答,题目比较简单.

 

15.(2分)(2014•济宁)对下面符号或示意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Fe2+、Fe3+都属于铁元素,是同一种离子

 

B.

NO2、N2O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是+4价,是同一化合物

 

C.

NH4NO3中氮元素有两种不同的化合价,分别是﹣3、+5

 

D.

两种粒子的电子排布情况相同,属于同一元素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元素的定义进行解答.

B、根据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进行解答;

C、根据化合价原则进行解答;

D、根据元素的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Fe2+、Fe3+核内质子数相同,故都属于铁元素,但不是同一种离子,故A错误;

B、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化学式不同,物质也不相同,故B错误;

C、NH4NO3中氮元素有两种不同的化合价,分别是﹣3、+5,故C正确;

D、核内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和核外电子排布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较易.

 

16.(2分)(2014•江西)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解:

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与氧气隔绝,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正确;

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故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故选:

A.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7.(2分)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

该反应中反应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

1

 

C.

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A、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

B、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

C、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D、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单质,故A错误;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图示中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水分子反应,所以,该反应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1,故B错误;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根据反应的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