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23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

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

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

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

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

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

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

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

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

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

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

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

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2018年10月2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大数据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出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心灵和情感。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整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义旨等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感情共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援引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提出论题,并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大?

稻堇创?

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从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麒麟

  焦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

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

”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

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

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

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

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

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

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

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

邵林不解。

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

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

不知道啊。

”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

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

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

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

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

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

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

年月黄黄绿绿过去了。

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

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

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

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

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

”老白斜睨眼,嘿嘿笑,?

u头,说“麦鼻,蒜头,下品。

”又一人敬烟举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

”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

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

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

q,一见诸鹑先躲藏。

”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

”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

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腐,白天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

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

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

”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

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

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

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

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

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

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

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

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

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

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

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不仅描写了“一根白色羽毛”这一重要物件,而且通过邵林对它生疑、解疑的过程,使悬念迭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写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到东关小同街去学习鹌鹑知识,主要是为了表现邵林投其所好,巴结上司的性格特征。

  C.小说擅用白描表现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就使“老白”带上了谙熟掌故的传奇色彩。

  D.小说将人物命运置于社会发展洪流之中去演绎,不仅表现了浓浓亲情,而且将之升华为“匹夫有重于社稷”的家国情怀。

  5.小说在刻画邵林祖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6.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

农村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

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都需要提高。

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

  食品龙头企业要开展各类工厂旅游、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该如何提升食品安全教育?

还是要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本,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2018年3月5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对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辨别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仍需客观、权威、专业的引领。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

“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使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

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

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通过保障食品安全来维护公众健康是网络食品监管的底线。

当前,网络食品的立法日臻完善,平台归责日趋严格,网络食品监管正在实现社会共治。

同时,有关网络外卖平台的监管、家庭厨房的监管,均处于立法探索中。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害来自食源性疾病,我国的病因调查水平较低、防控措施薄弱。

在化?

W污染方面,主要问题有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食品掺假或欺诈相当普遍,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监管原则。

  源头污染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存在使用过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畜牧和水产养殖环节滥用兽药、激素和生产调节剂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农产品源头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亟待深化统一协同”,根据事权划分财权,在理清事权的基础上强化食品安全的属地责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之一。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全认知仍需专业引领》,2018年2月8日《健康报》)

  7.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者虽然比较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但在购买食品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B.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C.由于对食品安全缺少认知,在事关公众健康的事件发生时,网民常常产生恐慌和愤怒的情绪。

  D.源头污染问题影响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他们觉得既然无法化解,认知了也无法防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公众只有去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概率,从根本上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B.尽管互联网上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普通消费者造成误导,但只要加强专业引领,就能消除其负面影响。

  C.我国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下降,盲目迷信进口食品,其根本原因是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缺失。

  D.社会共治是网络食品监管的独特方法,它能激?

l多元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

  E.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任重道远,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仍是当前提升国民食品安全素养的重要手段。

  9.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

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

  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

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复由松门、澶湖掠旁六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

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

进海道副使,益募浙东良家子教之。

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

加右参政,会忧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

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

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

纶自将中军,大破贼,复一府二县。

诏加右副都御史。

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

又考旧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广东境内悉定。

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

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

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练兵。

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

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

是岁秋,蓟、昌无警。

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

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

”遂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

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

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

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

其冬,予告归。

万历五年卒官。

赠太子太保,谥襄敏。

  (节选自《明史?

谭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B.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C.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D.纶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军制有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中军为主力,主将在中军指挥发令。

  B.“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尚即执掌之意,尚书亦称掌书,因事务繁杂,后设分部掌管政务,长官为尚书。

  D.“赠”指皇帝给在位任职的官吏本人或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等授予爵位、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谭纶沉着刚毅,懂得用兵。

他在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形成互为掎角之势,确保了蓟镇、昌平地区的稳定。

  B.谭纶不畏凶险,身先士卒。

尽管倭寇伏击了都指挥欧阳深,攻陷多地,但他毫不畏惧,围起栅栏截断其海上退路,亲率军队进攻,收复了失地。

  C.谭纶仁爱宽厚,体恤民生。

他担任右副都御史后,看到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十分残破,于是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其地赋税。

  D.谭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他担任边帅,一方面修筑屯兵御敌台控制要害地区,另一方面又增招浙江兵驻守,使边境防备得到增强,敌人不敢入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

  译文

  

(2)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①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注】①罗邺,唐朝余杭人。

有文名,尤擅律诗。

科考屡下第,漂泊湘、浦间,不得志,晚年赴职单于牙帐,郁郁而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描写了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思归之情。

  B.第二句写望嵩亭与湖水相映成趣,亭在湖上高高耸立,水在亭下一碧万顷。

  C.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望,但作者觉得它终是他乡,不能久留。

  D.作者凭槛远望之间,悠然兴怀,想起家乡,却又终年羁旅异乡,令人神伤。

  E.第八句以景结情,人好似修竹,无依无靠,表达了作者对身世的迷惘之情。

  15.本诗的第五、六句“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杜甫《望岳》中“,”两句抒发了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叙写了一代英雄曹操的文治武功之后,紧接着又描写了自己与“客”这样的等闲之辈在江边捕鱼砍柴时的生活场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虽然广大旅客指责铁道部门,也是希望铁路运输前进,但是与其求全责备铁道部,不如个个都当诸葛亮,为铁道建设和铁路客运献计献策。

  ②业内表示,共享汽车跟网约车几乎是同时落地,但是网约车逐渐形成规模并规范化,而共享汽车始终不温不火,停车不便等困局亟待解决。

  ③永福县秦纪林收藏报纸,细大不捐,甚至连《桂林日报》的公益广告版,在他的眼里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说他是“书痴报狂”,毫不为过。

  ④“六一”节之际,崂山区汉河小学的孩子们身着盛装,通过扮演课本及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人物,为全校师生献上了一?

龌嫔?

绘色的戏剧盛宴。

  ⑤端午佳节,崇阳县青山镇通往漫水桥的路上,人挤人,车挨车,十室九空,扶老携幼,人们齐聚青山河畔,划龙船、观龙舟,场面蔚为壮观。

  ⑥“汉字守护人”杜道生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家,虽历经百年沧桑,最终登上学术顶峰,但依然不失箪食瓢饮的学者本色。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并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B.“二十四节气”指导着日常生活和传统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C.继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冠军后,8月20日《战狼2》总票房已超过51亿元,成功进入全球电影史票房排行前100名,这也是前100名里唯一的非好莱坞电影。

  D.由于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而且搜集和贮存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将会在新产品的研发、预测分析、推广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效应。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他递上那篇稿子时,语气谦卑,态度诚恳,连连对我们的老编辑说“敬请您拜读。

”老编辑愣了愣,赶紧允诺。

  B.受害者家属对交警真切地说“如果不是你们帮忙,令堂就得不到及时救助,凶手还会逍遥法外,谢谢你们!

  C.15年来,赵君路共救助了124个孩子,他说“我知道没爹没妈的滋味,只要有孩子需要帮助,我一定鼎力相助。

  D.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在接受李惠中先生惠赠的《家族精神》一书时表示“要薪火相传,创造民族品牌新辉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AlphaGo(阿尔法狗)用深度学习下围棋,其实它并不知道什么叫布局定式、什么叫飞、什么叫断。

在机器的眼里只有图,只有一张图往下一张图演化时胜负的概率,数据量越大,①。

人工智能和人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用完全不同的思路,②。

所以人工智能不是在模仿人,③,然后赶上人而已。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共享单车的出现能够更好地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它作为短途出行的替代方式,只要积极推广,就可以破解城市短途交通拥堵难题。

城市交通部门对共享单车应多一些宽容,规划更多共享单车正规停放点,开辟连片成网的自行车专用道,为绿色骑行创造良好环境,从而彻底消除乱停乱放等现象,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①推广共享单车不一定能够破解城市短途交通拥堵难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温州一名小女孩站在夜色中,借着工厂车间透出的灯光,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

小姑娘说,爸妈还没下班回家,她没有钥匙,就在家门口看书等他们回来。

邻居老伯于是找来工厂师傅,请求他们把厂里的灯全部打开,让小女孩能“借到”更多的光。

这则暖闻发到官方微博上以后,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有人说这种鸡汤已经很难感动人了,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一)1.C(A根据原文,诗歌依赖的是诗人“个体”的心灵和内在情感,而非人类的“共同”情感。

B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D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粗浅认知’,而不是‘理性认识’”)

  2.A(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不适宜用存在根本差异的方法来研究古典诗词,原文中有“不可否认,大数据……确有帮助”“小学生使用大数据……能力”等提示)

  3.B(“无从”绝对化了,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