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8141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犯罪学课程标准.docx

犯罪学课程标准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犯罪学课程

课程标准

 

警察管理系

 

《犯罪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

警察管理系适用专业:

刑侦、警察管理、

治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一、《犯罪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犯罪学》是公安高等专科院校刑侦、警察管理、治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

《犯罪学》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基本内容为研究目标,同时也研究犯罪学研究方法;与相邻学科关系;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犯罪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的规律,利用犯罪学的方法研究引起犯罪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从而为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为增强公安人员打击犯罪的对抗性提供犯罪学理论与对策。

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科学服务也是我们犯罪学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的主体,犯罪学作为研究犯罪的重要学科,为提高警务人员在打击犯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可操作性的服务,所以,犯罪学在警务应用型人材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越来越重要。

二、 《犯罪学》课程设计理念

(一)适应社会需要。

犯罪社会化使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犯罪复杂多变。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的主体,压力越来越大,警务实践对犯罪学学科寄予较高期望。

犯罪学作为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重要学科,应为提高警务人员在打击犯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可操作性的服务,为警务应用型人材的培养作出本学科的贡献。

(二)强化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

犯罪学教学不但要注重犯罪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犯罪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警务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案例实践的结合。

(三)强调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

突出犯罪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到犯罪学是言之有物的,而不是空洞乏味。

(四)突出犯罪学内容的时代感

犯罪学的内容要反映刑事犯罪的时代特色,要把最新发生的犯罪问题及时的反映到课堂上来,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三、《犯罪学》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做到在对敌斗争中知己知彼。

2、熟练掌握犯罪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做到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犯罪预防理论工作在实践中的运用。

3、熟练掌握对抗与打击犯罪的犯罪学对策。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犯罪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预防与打击犯罪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2、学会用犯罪学的分析的方法思考与解决打击犯罪过程中的问题。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的分析能力,对犯罪预防理论的了解。

2、增强打击犯罪的综合能力

3、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仰

4、服务高素质警务人员培养

四、《犯罪学》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传道、授业、解惑。

2、努力贯彻公安教育“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训教学。

3、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达到现代化教学。

五、《犯罪学》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大纲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学产生的原因;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学习本章后对犯罪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点与难点:

掌握犯罪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犯罪学的犯罪与刑法的犯罪的区别;犯罪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时数:

6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犯罪学研究的对象

一、犯罪的概念:

㈠犯罪学一词的来源

㈡狭义犯罪学: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㈢广义犯罪学: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㈣社会学的犯罪概念:

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

(缺乏刑法学对犯罪定义的严谨性。

二、犯罪学研究的对象

㈠犯罪现象

㈡犯罪原因

㈢犯罪预防

㈣犯罪学与刑事科学的关系

三、犯罪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

四、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㈠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种种学术观点

⒈法学观点⒉生物学观点⒊社会学观点

⒋社会法学观点⒌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德国犯罪学家施奈德在他的《犯罪学》一书中写道:

犯罪学是独立的、跨学科的、国际的、经验型与联系实际的科学。

㈡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综合性的观点:

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本,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㈠犯罪学对犯罪的定义与刑法对犯罪的定义的区别

㈡犯罪学的犯罪与刑法的犯罪的区别

⒈两者的定义不同

⒉犯罪学仅仅对犯罪的理论研究,犯罪学对定罪量刑不具体研究

⒊关注预防犯罪

⒋犯罪学关注对各种类型犯罪人的改造、而不关注具体的刑罚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㈠犯罪学与社会学的紧密关系: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犯罪学、社会学共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㈡犯罪学与社会学的本质区别:

尽管在犯罪学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对策问题上,两门学科之间出现了重合点,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和学科功能上有着实质上的区别。

三、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主要是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

四、犯罪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㈠生理学

㈡精神病学

㈢人口

㈣伦理学

㈤教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名词: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二、犯罪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名词:

犯罪调查

㈠全面调查

㈡抽样调查

㈢典型调查

㈣个案调查

三、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㈠访谈法  ⒈直接访谈  ⒉间接访谈

㈡问卷法  ⒈封闭式  ⒉开放式两种

㈢观察法  ⒈参与观察法与  ⒉非参与观察法

㈣文献法(文件法、历史法)

㈤临床诊断法

四、犯罪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

㈠比较分析法⒈横向比较⒉纵向比较

㈡统计分析法

㈢心理分析法

第二章古典犯罪学派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古典犯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典犯罪学派对封建主义刑罚制度的批判,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的人道主义的资产阶级刑法思想;自由意志论的局限性。

重点与难点:

要学生掌握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自由意志论;贝卡利来对犯罪学的贡献;古典犯罪学派对犯罪预防的论述。

学时数:

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古典犯罪学派有的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的理论

一、十八世纪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古典犯罪学派)

二、古典犯罪学派代表人物贝卡里亚(1739-1794)

㈠贝卡里亚的生平

㈡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

三、古典犯罪学派其他代表人物

四、古典犯罪学派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思想

一、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自由意志论

二、古典犯罪学派预防犯罪的思想

㈠法律控制论

㈡刑罚预防论

㈢心理强制论

第三章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实证派犯罪学的诞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实证犯罪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该学派对犯罪的贡献,其代表人物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的观点、及对犯罪人的惩罚;菲利的“犯罪三元论”及其犯罪预防理论;加罗法洛的“法定犯罪”和“自然犯罪”及对犯罪人的处罚

重点与难点:

要学生掌握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区别,了解实证犯罪学派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的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思想。

学时数:

4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背景

一、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㈠西方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㈡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发展

㈢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社会学的产生

二、实证犯罪学派(名词:

实证派犯罪学)

三、实证犯罪学派的局限性

㈠仅注重犯罪行为的研究

㈡把人的理性意志认为是犯罪的终极原因

㈢预防犯罪限于法律预防(刑罚预防)

第二节实证派犯罪学代表人物及其对犯罪学的贡献

一、龙勃罗梭对犯罪学的贡献

㈠龙勃罗梭的生平

㈡龙勃罗梭的犯罪原因观

㈢龙勃罗梭对犯罪人的分类

㈣龙勃罗梭的犯罪预防观

二、菲利的生平及对犯罪学的贡献

㈠菲利的生平

㈡菲利的犯罪原因观(犯罪三元论)

⒈人类学因素⒉地理因素⒊社会因素

㈢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犯罪饱和律)

㈣菲利的犯罪预防观

⒈社会改良⒉不同犯罪采用不同处罚

⒊对精神病人的矫治

三、加罗法洛对犯罪学的贡献

㈠加罗法洛生平

㈡加罗法洛的犯罪的重新定义

⒈自然犯罪⒉法定犯罪

㈢加罗法洛的犯罪预防观

⒈对犯罪人的分类

①谋杀犯②暴力犯③财产犯④风俗犯

⒉三种淘汰犯罪人的方法

①完全淘汰②不完全淘汰③强制性赔偿

第四章犯罪现象

教学目的和要求:

向学生讲述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学的犯罪的定义相同及不同之处;对犯罪人的各种不同分类的方法及理由;犯罪现象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属性。

重点与难点:

了解各种犯罪人的分类方法;掌握犯罪明数、犯罪暗数的内容及产生的原因;漏斗效应。

学时数:

4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犯罪及其属性

一、什么是犯罪现象

犯罪现象:

指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合。

二、犯罪的概念

㈠刑法的犯罪概念

㈡犯罪学的犯罪概念

三、犯罪的属性

㈠犯罪具有阶级性

㈡社会性

㈢相对性

第二节犯罪分类与犯罪人分类

一、犯罪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犯罪分类:

是指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把犯罪分为不同类别。

分类标准可以是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等。

二、各种分类的方法:

㈠按照对社会危害性大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⒈英国(普通法)十四世纪把犯罪行为分叛逆罪(土地没有交给国王)、重罪(土地交给领主)、轻罪。

⒉美国分为重罪(一年以上在联邦或州监狱服刑)、轻罪

⒊法国在刑法上分为重罪(由重罪法院判刑)、轻罪(轻罪法院判处惩戒刑)。

200年以来,法国重罪减少,轻罪增加,逐步将许多重罪轻罪化,即“轻罪化”运动。

⒋俄罗斯联邦在刑法典分为四类:

特别严重犯罪(判刑10年以上)、严重犯罪(10年以下)、中等严重犯罪(5年以下)、轻罪(2年以下)。

⒌我国学者按照对社会危害性程度分为:

危害国家安全罪、普通刑事犯罪、轻微的违法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但违反治安管理法的规定,需要进行行政处罚)。

㈡按照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对犯罪进行分类

⒈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把犯罪分为三类

⒉据此许多西方国家按此思路,将犯罪分为:

侵害国家权益(最早译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权益的犯罪

⒊我国新刑法的分类:

(1997年修改后)把犯罪由八类增为十类

㈢按照行为的性质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⒈意大利著名法学家加罗法洛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

⒉我国一些学者按照犯罪行为性质的不同将犯罪分为五类:

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风俗犯罪破坏犯罪:

㈣按照行为形成的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⒈故意犯罪行为

⒉过失犯罪行为

⒊无罪过犯罪行为

⒋刑法理论叫绝对责任或严格责任

㈤按照行为形式的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⒈作为的犯罪行为

⒉不作为犯罪行为

㈥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⒈蓄谋性犯罪

⒉突发性犯罪行为

⒊连带性犯罪行为

㈦西方的学者在研究犯罪进行统计时,发现实际发生的犯罪行为与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们主张根据犯罪行为的公开程度,把犯罪分为⒈司法犯罪⒉公开犯罪⒊实际犯罪:

三、犯罪人的分类

㈠犯罪人的定义:

刑法的犯罪人与犯罪学的犯罪人的定义的区别

⒈刑法对犯罪人的定义

⒉犯罪学对犯罪人的定义

㈡研究犯罪人分类的意义

㈢犯罪人分类的一般方式

⑴根据性别⑵根据犯罪经历⑶根据年龄⑷根据精神状态⑸根据犯罪方式⑹根据犯罪性质⑺根据犯罪心理⑻根据身份⑼根据组织形态⑽根据罪行轻重⑾根据刑法条文对犯罪人的类型划分,等等。

㈣龙勃罗梭对犯罪人的分类

⑴天生犯罪人⑵精神病犯罪人⑶常习犯罪人

⑷激情犯罪人⑸偶然(偶发)犯罪人

㈤菲利对犯罪人的分类

⑴常习犯罪人包括有三种,精神病犯罪人、生来身体或道德有缺陷而倾向犯罪的犯罪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可改正的犯罪人。

⑵偶然(偶发)犯罪人有两种,受外部影响的犯罪人、受自己感情支配的犯罪人。

㈥从生物学角度对犯罪人分类

犯罪人的年龄、性别。

如:

老年犯罪人、成年犯罪人、未成年犯罪人、男性犯罪人、女性犯罪人。

㈦心理学角度对犯罪人分类

㈧社会学角度对犯罪人分类

第三节犯罪现象的内容

一、犯罪现象

是阶级社会里历史的一种暂时的和多变的社会法律现象,是一定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时间内犯罪的总和。

二、犯罪数量和犯罪率

㈠犯罪数量

㈡犯罪率

㈢犯罪的明数与犯罪的暗数

⑴明数是指官方统计的犯罪数量,是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⑵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指虽然已经发生的犯罪,但由于各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又分为绝对暗数、相对暗数

⑶暗数(隐案)产生的原因

⑷漏斗效应

三、犯罪类型结构

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整个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四、犯罪成员状况(有的书上叫“犯罪主体结构”)

犯罪成员状况;是指犯罪成员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状况

㈠犯罪人的性别

⑴男女犯罪数量不同

⑵男性犯罪与女性犯罪类型趋向不同

㈡犯罪人的年龄

⑴犯罪人主要集中在青少年

⑵不同年龄的人犯罪类型倾向不同

⑶犯罪人的年龄存在着区域差异。

⑷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关系密切

㈢犯罪人的文化程度

五、犯罪的组织形式与行为方式

㈠犯罪的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犯罪主体的人员构成。

㈡犯罪行为方式,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具体形式

六犯罪地点

犯罪地点:

是指实施犯罪的具体场所。

研究犯罪地点的目的,在于控制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件发案部位的规律,发现这些部位在防范中的漏洞,加强防范措施。

七、犯罪的时间分布

㈠犯罪在年度内的时间变化。

㈡犯罪在月内的变化。

㈢犯罪在时辰上的变化。

八、犯罪侵害的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所针对的人和物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犯罪对象的研究,有助于实施被害预防。

㈠被害人的性别

㈡被害人年龄

㈢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九、犯罪后果

犯罪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㈠对于犯罪被害人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危害后果

㈡现代社会的犯罪,给社会造成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损害日益严重。

㈢犯罪所污染的社会环境,可以直接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障碍,使社会造就出一批社会化不完全或社会化失败的人

十、犯罪的区域分布

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总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犯罪区域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犯罪差异,进而采取重点防范。

㈠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分布

⑴高发区:

欧洲西部与北美洲大陆,包括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国家。

发案率为700起/万人

⑵中发区:

拉丁美洲和非洲大陆,发案率为100—200起/万人

⑶低发区:

欧洲东部与亚洲大陆。

包括中国、原苏联、原东欧诸国和大部分亚洲国家,发案率为20—200起/万人

㈡犯罪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

⑴我国刑事犯罪有集中的分布态势

⑵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

⑶犯罪分布与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㈢犯罪在城市、农村不同社会区域的分布。

第五章犯罪原因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向学生们介绍引起犯罪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地理因素及西方社会学家对犯罪原因的一些理论,使同学在将来从事公安工作中对引起犯罪的各种原因有所了解。

重点和难点:

掌握引起犯罪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地理因素;了解西方犯罪学家的一些犯罪原因的理论,菲利的犯罪三元论、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的理论、加罗法洛对犯罪人心理的研究等观点。

学时数:

10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犯罪社会学对犯罪原因的一些论述

一、犯罪的社会原因:

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和变化和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

二、犯罪社会学的理论

㈠菲利的犯罪原因观(犯罪三元论)

⒈人类学因素

⒉地理因素

⒊社会因素

㈡同心圆理论和社会解组论

㈢相互作用论

㈣犯罪学习论

㈤不同交往论

第二节犯罪的经济原因

一、经济制度与犯罪

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是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㈡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经济利益冲突的持续存在同犯罪的持续存在之间具有一定对应关系

二、不同经济形态与犯罪

㈠自然经济与犯罪

㈡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犯罪

㈢市场经济与犯罪

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犯罪

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犯罪

三、经济转型与犯罪

㈠经济转型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犯罪的增长

㈡经济对犯罪的影响需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

第三节犯罪的文化原因

一、文化冲突与犯罪

㈠文化的概念:

⒈社会学的文化

⒉犯罪学的文化

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㈢文化冲突表现形式

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⒊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⒋宗教中的正教与邪教的冲突

㈣文化冲突严惩地阻碍着人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二、亚文化与犯罪

㈠亚文化理论(青少年犯罪亚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艾伯特·K·科恩在其1955年出版的《违法少年研究—帮伙文化》一书中,以亚文化理论解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引起了巨大凡响。

㈡文化冲突论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塞斯顿·塞林在其《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提出,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间的冲突所导致的。

㈢文化垃圾对犯罪的诱发作用:

文化垃圾包括精神毒品、黄、睹、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⒈不健康的书刊、影视、对于腐蚀作用、导致青少年犯罪

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腐蚀也会使一些个体蜕化为犯罪人(如睹徒、酒癖、嗜淫者、吸毒者、色情狂、流氓恶习、地痞等。

第四节犯罪与其他社会问题

一、人口问题与犯罪

㈠人口过剩与犯罪

㈡人口流动的无序状态与犯罪

二、就业困难与犯罪

㈠失业与犯罪的因果关系

㈡失业使失业者失去进正常的社会角色而带来的问题

㈢失业带来经济收入和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侵财犯罪的发生

三、贫困与犯罪

㈠贫困的概念:

主要指一种物质生活资料不能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生活贫穷困苦的状态

㈡贫困与犯罪:

西方学者认为,犯罪是低层社会弊病的产物

㈢贫困使一些人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损害个体的个性

四、家庭与犯罪

㈠家庭的概念及其功能

㈡残缺家庭与犯罪

㈢问题家庭与犯罪

㈣贫困家庭与犯罪

五、学校教育与犯罪

㈠受教育程度与犯罪:

研究表明,受过中、高等教育者的犯罪率要低于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或文盲的犯罪率。

㈡学习成绩与犯罪

㈢犯罪者在校时的学习态度

六、邻里环境与犯罪

㈠邻里的概念

㈡邻里居民对对青少年的影响

㈢邻里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可能成为激发犯罪的因素

㈣邻里中有违法犯罪劣迹者,可能引诱、教唆青少年犯罪

㈤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精神联系的纽带,从而形成不良亚文化群体

第五节犯罪的生理因素

一、年龄与犯罪

㈠少年期与青年期的犯罪

㈡成年人犯罪

㈢老年人犯罪

二、性别与犯罪

㈠男性犯罪

⒈人数高于女性⒉男性犯罪的类型

㈡女性犯罪

⒈人数低于男性⒉女性犯罪的类型

三、遗传及其他生物学因素与犯罪

㈠体质生物学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

德国精神病学医生克雷齐默《体格与个性》

㈡遗传生物学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

⒈染色体畸变说

⒉孪生子女研究

⒊私生子犯罪问题研究

㈢家庭与收养子女的研究

㈣人种理论(法国学者马尔芬的理论)

㈤内分泌失调说

㈥脑组织损伤说

第六节犯罪的心理因素

一、神障碍与犯罪

㈠精神障碍的概念:

(又称精神病)

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病人(狭义的)、变态人格、智力障碍等。

㈡精神疾病与犯罪

⒈重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等。

⒉可能产生的危险行为

⒊预防和控制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害

二、变态人格与犯罪

㈠人格:

是指主体具有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个性特征。

变态人格:

一般是指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的状态,以至于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㈡变态人人格的一般表现特征

㈢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变态人格的分类

㈣变态人格行为与一般人违法犯罪的区别

三、智力障碍与犯罪:

㈠智力指人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

其核心成份是抽象思维能力

㈡智力障碍指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出现的障碍。

分为精神发育迟滞(智力缺乏);痴呆

㈢与犯罪有关的智力障碍主要表现:

遗忘、虚构、痴呆

㈣有智力障碍的人由于原因而易于实施违法犯罪

⒈不能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工对瞬间性冲突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其本能的支配

⒉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对外界惑的抵抗能力较差

四、挫折攻击论

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㈠弗洛伊德的生平

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㈢早期理论

⒈意识和潜意识⒉压抑和抗拒⒊泛性论

㈣后期理论

⒈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①生的本能②死的本能

⒉人格结构和心理结构

①本我(ID又译为伊底)

②自我(EGO)

③超我(SUPEREGO),指道德化了自我

⒊精神分析学犯罪观点

第六章犯罪预防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犯罪学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在预防犯罪上,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方式、方法;预防犯罪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公安工作的实践中能运用犯罪预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重点与难点:

掌握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各种分类方式、我国在犯罪预防方面的优势和理论。

学时数:

4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犯罪预防的的和分类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

㈠犯罪预防是针对犯罪原因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㈡犯罪预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的行为体系

㈢犯罪预防的目的是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

二、犯罪预防的分类

㈠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分类

⒈一般预防⒉重点预防⒊特殊预防

㈡依据犯罪预防的功能分类

⒈保护性预防⒉疏导性预防⒊堵塞性预防

⒋控制性预防⒌惩戒性预防⒍改造性预防

㈢依据犯罪发展阶段预防犯罪的分类

⒈犯罪前预防⒉犯罪中预防⒊犯罪后预防

㈣依据犯罪预防条件来分类

⒈人防⒉物防⒊技防

㈤依据犯罪预防的主体不同的分类

⒈个体预防⒉家庭预防⒊学校预防⒋邻里预防

㈥其他一些分类的方法

⒈社会预防⒉心理预防⒊治安预防⒋刑罚预防

第二节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㈠预防犯罪是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㈡对犯罪的控制是整个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政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⒈犯罪控制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⒉犯罪控制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㈢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最根本的途径(打、防、改、管、教、建的综合治理的方针)

二、犯罪预防的可行性

㈠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是犯罪预防理论基础

㈡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

㈢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㈣我国有治理犯罪问题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㈤国际性、地区性犯罪预防的合作和交流为我国的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六、课程实践:

每节内容留有适当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按思考题的内容写出作业。

七、教学内容学时安排

《犯罪学》课程讲授内容学时分配表

课内学时:

34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