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748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辽源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源市普通高中2016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4题,共120分,共3页。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一、古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19分)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邑,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②。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③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

①阃(kǔn):

城郭的门槛。

②尺籍伍符:

尺籍,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

伍符:

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

③罚作:

汉代刑罚之一,处轻罪犯以一年苦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           谢:

谢罪

B.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飨:

犒劳

C.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卒:

通“猝”,突然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虽:

即使

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B.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C.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D.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冯唐不仅以孝名于当世,而且耿直敢言,直陈文帝即使有能臣也不能任用,惹得文帝大怒。

但幸好文帝并没有治罪于他。

B.文帝因为匈奴大举入侵,忧心忡忡,问起廉颇、李牧事,冯唐乘机言李牧当年治军之事,希望文帝能够给魏尚更多的统兵自主权。

C.李牧为将时,赵国几乎都要登上霸主之位,但因为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用颜聚代替了李牧,最终为秦所灭。

D.魏尚虽然战功卓著,但因为错报多杀敌人六人之罪,被文帝剥夺爵位,服苦役一年。

后来幸亏冯唐冒死为其进谏,他才得以官复原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5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

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5.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分)

6.诗的颔联、颈联分别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7.根据文中提示填写相对应的语句。

(1)毛主席回忆当年与同学游览此地,度过的那一段不平凡岁月的词句是:

,。

(《沁园春·长沙》)

(2)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道:

,。

(《荆轲刺秦王》)

(3)孔子喜木讷,而厌巧语,认为后者多不仁的语句是:

,。

(《论语》)

(4)孔子论述立己与立人,达己与达人关系的语句是:

,。

(《论语》)

(5)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做事情,而不担心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语句是:

,。

(《论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25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

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

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

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

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

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

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

“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

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

“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

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

”喊话的是王详堂。

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

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

“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

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

“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

人各有志嘛!

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

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

”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

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

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

“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

“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

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

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

“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

”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

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

“李记,你们怎么来了?

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

“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

”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

李茂很生气,说:

“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

”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

“我们不嫌老师穷。

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

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

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

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

“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

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票……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

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运用(15分)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追溯(sù)创伤(chuāng)碣石(jié)妄自菲(fēi)薄

B.颓圮(qǐ)尸骸(hái)解剖(pō)遒(qiú)劲有力

C.长篙(gāo)浸渍(zì)戮力(lù)图穷匕见(xiàn)

D.忤(wǔ)逆作揖(jí)攒(cuán)射长歌当(dāng)哭

10.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他表演时,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____________________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B.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D.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