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716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docx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作文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佛言: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这一章是说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论离佛多远,也都是在佛的面前。

  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见佛,不闻法。

  这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

  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

  这章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

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外之远。

  忆念吾戒:

忆念就是不忘。

  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

  必得道果:

一定会得道证果的。

  这个问题佛讲得很清楚。

  但有很多的人却这么讲,他说:

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

  还有这种说法,有的书确实这么讲,这就和佛说的不一样。

  佛说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戒律不忘。

  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佛不会妄语的,讲得很清楚。

  释在吾左右:

若在我的身边、左右。

  虽常见吾:

虽然常常看见我。

  不顺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

  终不得道:

你怎么也不会得道的。

  佛又进一步地肯定了:

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

  终就是根本上,就算他怎么样做也不会得道的。

  就算你能在虚空中飞行,最后也是罗刹类。

  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有很多人就在这戒上老转圈,老是和佛对着干,因为他们确实不懂得戒的殊胜功德。

  释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

  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佛讲得很清楚,这句话是:

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会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绝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

  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水,装在死人的头骨里。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水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水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

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就要渴死啦!

他说:

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

唉!

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不喝水,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

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

  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强健;没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

  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

  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

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

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

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那时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谎的,因为当时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围,你要是撒谎,马上就拿锤子把你的头颅给打碎了,就那么厉害的!

看不见的天人就在那,那时候有道眼的人比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见天人、凡圣同居的这种现象。

  那时候谁也不敢跟佛撒谎,佛就故意问他。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

  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

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

  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

  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

  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

  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

  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我们有时候别怕人说,说自己执著。

  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会有人说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我刚信佛的时候,人家骂我是什么?

傻子、精神不正常。

  在过去来讲,没有人敢骂我的,后来连年轻人都敢骂我。

  因为他跟我要公家的东西,我不给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给他。

  他说:

这个人已经精神病了,别理他!

他不知道我在后面都听得清清楚楚的。

  他还是新来的,就敢说我。

  那要是在过去,我马上就告诉他们主任,因为他们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马上就得找他麻烦,是不是?

但学佛了就不能干这事情了,另外,他想说两句就说两句吧。

  后来有一次,我这是后来听别人说的。

  有一次,有几个大夫上一个饭店吃饭。

  吃饭的时候,他们又议论起我了,说:

这个人,你看现在变得……过去和大家一起那么好,一起来往,有求必应的。

  现在学佛了,变得精神也不正常了,变得傻了、执著了,那简直叫人没法理解。

  这个说者就以为:

旁边也没有谁啊,自己随便说,说着玩。

  赶上这个饭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认识我,一听他们这么说,实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饭不吃饭的,他也豁出来了,就把人家说了一顿,你们这些人怎么……意思是说:

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们这是胡乱猜测,背后议论人家,把人家说成精神病,太不应该了。

  给人家好一顿说,这几个吃饭的也没理呀,没想到叫饭店老板给说了,谁也不敢吱声,就算拉倒了,这个事后来就慢慢传出来了。

  就是说,你要是持戒,虽然你不认识他,但也有人护持你。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你,特别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对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经过一段时间。

  持戒是我们的生命。

  我们怎样来看待戒的问题?

有几句话,大家都给记住:

(出《净心诫观法·释名篇第一》)诫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

  众生既净,则佛土净。

  始除烦恼,令戒清净。

  戒既完具,定复清净。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

  智既净已,显自身源。

  我们一定要令戒清净,每条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净,丝毫不犯,持一条戒律丢了一百条,不是那样。

  凡是佛的戒律,我们都应该完全地把它受持好。

  完具,不是我们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

  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个定必然清净。

  以戒定净,戒定如果都清净了。

  这个净是很重要的。

  令智慧净,这个智慧就会现前。

  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生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当成真的,把一种幻境也当成真的。

  为什么有的人处在一种境界里出不来了呢?

因为他的戒律不清净,他还有自己的贪欲、想法在那里面,所以生出的那个境界好像是一种境界,实际上很多都是虚幻的;产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属于外道的东西,不是佛法。

  必须是戒律清净者,才会具有清净的定力。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慧真正清净了。

  净已,这个智慧就入佛知见了,所以说显自身源,你这时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来源于心。

  否则的话,你还离心老远了,你的想法来源于你自己的知见,它不是来源于心,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是挺大的。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

  佛讲持戒的功德就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先看一看佛怎么讲的。

  佛在《涅槃经》上讲:

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

  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佛在《戒香经》上说:

佛告阿难,世有众香,世间上有很多的众香。

  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有风才能闻,风吹不到跟前你闻不到。

  世间确实有各种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随风能闻,但是不能普闻,不能天下都能闻。

  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这就不是东西南北的问题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十方都能闻到。

  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就是说,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拥有这个真正的香,也是我们说的戒定真香。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

花香何用大风扬。

  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风扬,不用去吹嘘,是不是?

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会闻到的。

  你不用去宣传自己:

我怎么有修行呀,我怎么去持戒……都不用说。

  你真正持戒,这个香自然地就遍满了十方,十方如来、菩萨没有不称赞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会欢喜的。

  持戒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经》里,佛讲了持戒有五种功德: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敬爱,所有人都尊敬你,喜欢你。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声和善名,到处的人都称赞。

  这个事我也遇着过,那回是上车站去还手套,去找那个司机。

  那里有帮助乘客解决坐车问题的那些人,专门安排出租车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见我们去了以后,就主动跟我们说话,他说:

你们是哪儿的僧人?

说:

大悲寺的。

  哎呀,大悲寺可好了!

听说有一个老和尚那真是什么佛转世……那才有修行呢!

跟我讲了半天,讲了好长时间,讲得很高大、形象很高。

  后来,旁边的司机告诉他:

这就是那个师父。

  他就一瞅,不吱声了。

  在他心目中本来是挺高大的,这一看,却是穿得埋埋汰汰的一个小老头,也不起眼,和他想象的都不一样。

  他一看,吹了半天,吹到人家门口去了,得了,拉倒吧,这就别提了,后来就走了。

  但是通过这个事情就了解到,这个出租车司机对大悲寺还有一定信心。

  虽然他夸大其词,咱们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人家对一个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点善事,他都非常夸大地去讲,就好像自己做了那个事情一样的。

  人都有一个善心。

  通过他讲,我都生起很大的惭愧,也不像他说的有那么大本领,也不像他说的那么庄严、那么高大。

  原先我就寻思:

赶紧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这么大的信心。

  后来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这个人和想象的不一样,没有那么高大,说话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泄气了。

  不过,你刚持点戒,别人就给你这么大的名誉,确实是感觉有愧。

  这正如《阿含经》讲的:

得好名声,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佛讲了,当我们的身体坏了的时候,必生天上,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

  当然了,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来。

  特别是《楞严经》里讲的:

持戒,诵楞严咒,十方佛国任你去,你上哪个佛国都可以。

  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尽的。

  这里还有一篇,给大家念一下。

  这篇是《顺正理论》,是菩萨作的,论都是菩萨作的。

  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礼拜。

  国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礼,就是国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礼,他不敢。

  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他怕减少自己的功德和寿命。

  你看那个持五戒和受具足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国王也不敢受具足戒比丘的礼拜,都得躲。

  为什么呢?

因为你一礼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会减少的,而且寿命也会短的。

  所以说,你这出家可不得了。

  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优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罗汉果。

  优填王于是经常出城参礼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见宾头卢尊者不起迎王,就怀着恶心劝谏国王,使得优填王要去杀尊者。

  宾头卢尊者看到国王去了,于是就起来迎他走了七步,国王当时挺高兴:

这尊者都能迎我七步。

  问:

大德平时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么起来迎接?

尊者答道:

你平时都是以恭敬心来礼拜,所以不起来迎接。

  今天怀着恶心,我若不起来迎接,恐怕会被你杀掉。

  优填王当下就明白过来,赶紧忏悔。

  优填王虽经忏悔而免堕地狱,但回去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