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6874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docx

配套K12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

[高考研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

2017·全国卷Ⅱ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背景类、原因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的提出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

4.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结果及影响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三教材中第二、三、五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一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7·全国卷Ⅰ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内容类、影响(意义)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开罗会议中美政府首脑会晤

2017·全国卷Ⅲ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比较类、原因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

2016·全国卷Ⅱ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比较类、原因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

2016·全国卷Ⅰ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

原因类

越南战争、直接军事冲突

2016·全国卷Ⅲ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内容类、原因类

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2015·全国卷Ⅰ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原因类、归纳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卷Ⅱ

[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背景类、说明类、作用类

现代,苏联、原子武器

2014·全国卷Ⅰ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14·全国卷Ⅱ

《中国抗日战争史》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

2013·全国卷Ⅰ

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回顾越南战争》

比较类、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

2013·全国卷Ⅱ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伦堡原则》

题型一 从评价的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

(2)问,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从欧洲政治思维、经济诉求及当时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答案:

(1)背景: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

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题型二 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例2] (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1)问,罗曼·罗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要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罗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

(2)问,一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与苏俄(联)的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罗曼·罗兰与苏联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教训:

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题型三 从合作与协作的角度考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法律文件规定

[例3]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作答;第二小问“意义”,从中国问题国际化的角度阐述。

(2)问,根据材料中“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美国对华援助”“双方讨论了日本天皇地位”等具体内容的影响回答。

答案:

(1)内容:

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

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题型四 从现象和本质角度考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例4] (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解析:

(1)问,注意题干中“1931年、1938年,1940年”三个时间点结合日本侵略史实进行作答。

(2)问从美化、推进战争、迷惑民众、腐蚀被侵略民族的抗争意志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然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曲折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

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

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

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

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表明:

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