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6294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

“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2.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3.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

这种状况说明

A.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                        B.海外贸易冲击统治基础

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商品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4.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

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5.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里的运河。

“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6.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

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

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B.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C.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                    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8.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

“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材料可以说明

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9.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10.

表2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江西

1153

0.1

382617

4.2

河南

270000

27.5

245500

2.7

表2为国民革命时期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

据此可知

A.地域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迅速        B.湖北的政治环境一度比较宽松

C.广东农运对北伐的反应较为理性        D.湖南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区域

11.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

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

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2.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3.《近代中国转型》记载某一时期,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国立中医药研究所、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四川、西康、云南、新疆等各省的地质或地质矿产研究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等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大后方的科技开发。

这一举措

A.推动了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变                B.落实“教育大革命”的内容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D.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要求

14.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15.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

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

这体现了当时

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16.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人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17.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这意味着

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C.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            D.“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

18.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19.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20.图7是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

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解释。

该漫画意在

“我们只好跟着走以保全面子”

图7

A.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21.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

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

这一思想

A.促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                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

22.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

“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

1990年,邓小平提出:

“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

”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23.图6为周恩来总理手书重要文件。

关于此文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图6

A.它是基于国家利益的互利合作            B.它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C.它是“一边倒”政策的重要内容        D.它改变美苏主宰世界事务局面

24.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

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这表明中国

A.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二、材料阅读(共3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683年,清朝政府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人来华通商口岸。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

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

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1690、1693年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1815年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1839年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1841年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52年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1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中共深切知道,在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的前进路上,须要克服许多的障碍和困难,首先将遇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阻碍和破坏。

为着取消敌人的阴谋和破坏。

为了解除一切善意的怀疑者之误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披沥自己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诚之必要,因此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某次国际会议期间的巨头们

从左至右分别为: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全民族抗战所做的努力。

结合所学指出国民政府对该宣言的最终回应。

(6分)

(2)指出材料二中国际会议的名称。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合作对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

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要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

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是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富足,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汉朝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是加强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假民公田是一种经济制度,打破“累世公卿”是政治现象,且两者不构成直接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租佃关系比较普遍,故C项错误;题干中“假民公田…征收一定的假税”,结合汉初处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期,故D项正确。

3.【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可知当时明朝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国内市场秩序,而不是海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是明朝的国内市场秩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朝的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由材料“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可知依然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规模而非工业分工,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A项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非实质,故A项错误;B项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抓住时间——1761年和1830年以及工业革命的交通需要,联系工业革命与运河开凿有密切联系,故C项正确;自由主义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与材料中“1901年”不符,故A项错误;面对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材料中“1901年”,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但非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与材料中“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1901年”前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垄断组织,故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据材料“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并非单纯地指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逐渐发展变化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逐步发展完善,而非强调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逐步发展完善,而非强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

8.【答案】A【解析】“引起战祸……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体现清政府卖国,故A项正确;“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体现不了政府官员的支持,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的结果,故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从1926到1927年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其实际反映的是部分省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湖北农会会员的比列发展迅速,这说明湖北革命形势发展良好,且成立了武汉国民政府,所以湖北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故B项正确;北伐发展顺利、革命中心很快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广东农会会员大幅度降低并不是广东农运对北伐反映较为理性,故C项错误;1927年伴随北伐战争顺利进军,武汉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区域,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富农的反抗不可能促使我们党改变土地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地出现困难,更加不会保障富农利益,而且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出现在1942年前后,故B项错误;在1927年至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而在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富农甚至地主阶级都成为我党团结抗日的联合对象,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对富农政策的调整和改变,故C项正确;从1840年直至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导致共产党员绝对值锐减,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工人比例下降而农民比例陡增,与毛泽东等深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B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是解放战争时期与1950—1952年,故C项错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题干中“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大后方的科技开发”,虽然也有利于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变,但这些机构主要是应对抗战,故A项错误;教育大革命是在大跃进时期,新中国教育领域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故C项错误;题干中“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大后方的科技开发”,抓住国民政府,四川、西康等地,大后方等信息,推知重庆国民政府为抗战而作的举措,故D项正确。

14.【答案】D【解析】自然经济瓦解只是清政府调整政策的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调整政策主要出于《马关条约》赔款、为扩大税源的需要,故B项错误;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就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其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清政府由积极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到19世纪末主张广办民族工业,反映了财源极度紧张,再结合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故D项正确。

15.【答案】D【解析】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大后方建立工厂,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工业情况,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没有出现转移的趋势,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一些工厂,期中就包括在云南建立的工厂,故D项正确。

16.【答案】D【解析】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在材料中存在争议,而不是无法探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是否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故B项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在冷战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D项正确。

17.【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的是美国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其他地区的实力的改变,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符合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