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628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 新起点英语仿真卷.docx

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新起点英语仿真卷

2020年中考化学考前冲刺(四)新起点英语仿真卷

科学探究考点解读1.考查探究中提出问题或猜想的能力。

2.考查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

3.考查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

中考预测本类知识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设置情景,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应用相关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类试题一般信息量较大,综合性强,对思维要求较高。

难度一般为难档。

类型一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方法技巧】1.探究范围:

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催化剂的探究。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

(4)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

因此我们要对以下几个知识点掌握透彻:

(1)催化剂:

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是否加入催化剂、温度、压强、接触面积、搅拌等因素。

(3)燃烧的三大条件缺一不可: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灭火原理:

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4)氧气是金属生锈必需的条件,有些金属还需要水或二氧化碳。

2.解题关键:

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进而探究该因素的影响。

分析问题时,要先找出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进而分析改变的条件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类型二有关反应实质、变化现象及变化原因的探究【方法技巧】中考中往往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些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此类探究要认真分析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可能产生的相应产物、现象,分析与实际产生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验证时,要设计对比实验,排除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

类型三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方法技巧】物质在空气中变质一般是与空气中的O2、H2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同时作用而产生的。

常见的有NaOH、Ca(OH)2变质,生石灰变质,碱石灰(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的混合物)变质等。

在猜想时通常有三种情况:

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在设计验证实验时,实际是就是要验证物质的存在,通常需要验证变质前的物质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是否存在。

(1)没有变质:

不存在变质后生成的物质。

(2)完全变质:

不存在变质前的物质。

(3)变质前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都存在。

类型四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方法技巧】1.关于气体成分的探究:

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燃烧的蜡烛焰心气体成分的探究、排污管道气成分的探究、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的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的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CO、CO2、CH4、NH3、HCl、O2、H2、N2等气体的制法和检验,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一些反应产物的检验等。

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检验,要考虑检验的先后顺序,以排除干扰。

如检验CO、CO2、水蒸气、H2的混合气体时,检验顺序为水蒸气→CO2→H2→CO。

2.固体物质成分的探究:

一般可采用加水溶解、加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加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加入Ba(NO3)2、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方法进行。

应注意:

(1)往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不一定就是含NaOH这些碱类物质,还要考虑是还可能存在Na2CO3或K2CO3这些呈碱性的盐类物质。

(2)沉淀中有BaCO3和BaSO4时,加入稀硝酸或盐酸时的现象为:

部分沉淀溶解且有气体生成。

(3)沉淀(不含金属单质)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放出时,可肯定含有碳酸盐,但不能说明该沉淀只由碳酸盐组成,还可能含有碱类不溶性沉淀[如Mg(OH)2]。

3.物质反应后所得溶液成分的探究,通常为A+B====C+D↓充分反应后形成溶液的溶质的猜想与探究。

该类型解题方法是:

从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去考虑,而生成物是一定存在的。

因此一般猜想有三种:

(1)只有C(恰好完全反应);

(2)A和C(A过量);

(3)B和C(B过量)。

验证猜想时,一般不需要验证生成物,只需要验证过量反应物是否存在。

4.物质组成元素的探究: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类型五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方法技巧】探究物质的性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将物质加水溶解,判断溶解性;

(2)向溶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

(3)向物质中滴入酸,观察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可燃性气体;

(4)向溶液中加入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5)将固体物质加热,观察是否分解;

(6)将固体物质与CuO混合加热,或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判断是否具有还原性等。

类型六涉及数据分析的探究【方法技巧】当某些猜想用定性分析不能解决问题时,往往要引入定量分析(引入数据分析,通过计算进行判断)。

思维点拨:

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极限值法。

类型七涉及实验设计与评价的探究【方法技巧】1.实验设计与评价的原则:

(1)实验目的明确;

(2)实验方法简便,现象明显;

(3)操作安全可靠;

(4)推断完整严密。

2.实验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药品的评价:

①所选药品是否可行;

②反应是否易于控制;

③所用药品是否安全(是否易燃、易爆,有毒);

④反应是否环保,是否有有毒物质产生;

⑤药品的价格与产出比等(成本是否低)。

(2)装置的评价:

①操作是否简便;

②能否节约药品;

③继续添加药品的难易程度(是否能连续反应);

④是否安全(是否会发生爆炸)。

(3)操作的评价:

主要是对操作的先后顺序及实验步骤是否完善等的评价。

(4)实验结果的评价:

主要是对现象得出结论的评价,一般是看结论的正确与否,全面与否,实验过程能不能得出结论等。

1.(2019·福建)t℃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pH>7。

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

①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②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答案】C【解析】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如果消失,可能是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致,该选项有意义;

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即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有意义;

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即使产生沉淀,也是由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无意义;

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如果产生沉淀,说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有意义。

故选C。

2.(2019·西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

Na2SO4、NaCl;

猜想2:

Na2SO4、NaCl和______________;

猜想3:

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

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3正确方案二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方案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答案】【提出猜想】Na2CO3。

【交流讨论】Na2CO3+H2SO4Na2SO4+H2O+CO2↑【进行实验】溶液变红色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Fe+H2SO4FeSO4+H2↑。

【解析】【提出猜想】猜想1:

盐酸和碳酸钠、稀硫酸和氢氧化钠都恰好完全反应:

Na2SO4、NaCl;

猜想2:

碳酸钠过量时:

Na2SO4、NaCl和Na2CO3;

猜想3:

稀硫酸过量时:

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

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论是猜想3正确,则反应后溶液呈酸性,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

方案二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3.(2019·营口)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他们对溶质的成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查阅资料】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猜想一:

NaOH溶液部分变质猜想二:

NaOH溶液完全变质【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步骤一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_____成立步骤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填字母)。

A.CaCl2B.Na2CO3C.NaOHD.Na2CO3和NaOH【实验反思】

(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

(2)步骤二中用另外一种试剂代替酚酞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实验探究】

(1)2NaOH+CO2=Na2CO3+H2O

(2)一Ca(OH)2和CaCO3C【实验反思】

(1)③④

(2)2NaOH+CuSO4=Cu(OH)2↓+Na2SO4(或NaOH+NH4Cl=NaCl+H2O+NH3↑)【解析】【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2)步骤一: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

步骤二: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与金额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故猜想一成立;

根据“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可知,氢氧化钙量多了也会形成沉淀,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

Ca(OH)2和CaCO3;

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NaOH,故选C。

【实验反思】

(1)氯化钡、硝酸钙都可以把溶液中的碳酸钠变成碳酸盐沉淀且不引入新的碱性物质,因此可代替氯化钙进行实验;

氢氧化钙、氢氧化钡虽然与碳酸钠也能形成碳酸盐沉淀,但由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得接下来滴加酚酞检验氢氧化钠的实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不可代替氯化钙进行实验;

故选③④;

(2)利用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溶液形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或与铵盐如氯化铵等产生有氨臭味的氨气等物质代替酚酞,也可以检验出氢氧化钠的存在,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Cu(OH)2↓+Na2SO4(或NaOH+NH4Cl=NaCl+H2O+NH3↑)。

4.(2019·安徽)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铝比铜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

含有氯化镁假设二:

含有镁粉假设三:

含有氢氧化镁……【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

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实验2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_________________不成立;

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

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

结果见下表:

时间/min024812162024溶液pH2.05.37.08.69.39.810.010.0实验现象−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Mg+2HClMgCl2+H2↑

(2)一镁粉可能成立滤纸条变红(3)①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②猜想:

金属镁过量。

设计实验:

取两只烧杯,各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少量和过量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现象,如果前者无沉淀而后者有沉淀,证明猜想成立。

【解析】

(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铝比铜活动性强。

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2)【设计并进行实验】氯化镁易溶于水,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说明不含氯化镁,则假设一不成立。

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不含镁粉,因为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会出现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则假设三可能成立。

【实验反思】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预期的实验现象是滤纸条变红。

(3)①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稀盐酸反应完,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生成碱性溶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②由题意,可猜想与镁是否过量有关,分别取两只烧杯,各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少量和过量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现象,如果前者无沉淀而后者有沉淀,证明猜想成立。

5.(2019·广东)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

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

(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2)AgCl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CO2中混有HCl【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

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1)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Ⅰ不成立。

(2)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Ⅱ不成立。

(3)将气体通入盛有_____________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Ⅲ成立。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提出猜想】二氧化碳过量【实验方案】CaCO3+2HClCaCl2+H2O+CO2↑

(1)碳酸钠

(2)溶液不会变浑浊(3)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HCl+AgNO3AgCl↓+HNO3【交流讨论】浓硫酸【拓展思考】氯化氢易溶于水【解析】【提出猜想】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可能是二氧化碳过量导致的,故可以提出猜想:

二氧化碳过量。

【实验方案】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若是石灰水变质,则加入碳酸钠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故猜想Ⅰ成立的话,加入碳酸钠会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Ⅱ不成立,则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不会变浑浊;

猜想Ⅲ成立,则含有氯化氢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进行除杂和干燥。

【拓展思考】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成功是因为氯化氢易溶于水,通过水除去了氯化氢。

6.(2019·呼和浩特)某兴趣小组制取气体并进行探究活动。

(1)如图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

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连接。

制备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①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______(填字母)。

a、Na2O和O2B.NaOH和O2C.Na2CO3和O2D.NaHCO3和O2【总结提高】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但不是所有可燃物失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扑灭。

【答案】

(1)AD2KMnO4K2MnO4+MnO2+O2↑B

(2)【实验分析】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②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使固体(或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实验结论】C【解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可选用发生装置A;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用D。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AD;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因此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

(2)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F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②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使固体(或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Na2CO3和O2,故选C。

7.(2019·江西)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

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

加热不够充分猜想2:

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猜想3:

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编号操作现象结论1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