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224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

48/3

  开设学期:

第一学期

  开设单位:

化学与化工学院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

本课程在元素周期律、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含量测定的理论和方法。

上述内容与相关专业对化学基础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写作毕业论文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散系、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解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常用测定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表示定量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

章题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辅导学时

自学学时

小计

1

溶液和胶体

4

 

2

化学反应速率

2

 

3

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7

 

4

物质结构基础

5

 

5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5

 

6

配位化合物

4

 

7

氧化还原反应

6

 

8

重要的生命元素

自学

 

9

分析化学概论

6

 

10

滴定分析法

6

 

11

重量分析法

自学

 

12

吸光光度法

4

 

13

电势分析法

自学

 

合计

48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对于已习惯中学教学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化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本课程教学开始就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内容的精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

每章讲完之后应及时小结重点,以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消化。

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理性思维;物质结构教学应借助教学模型、挂图及多媒体手段;化学变化与滴定分析可做一些演示实验;仪器分析则可多利用实物,使所授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备课、讲授、批改作业、指导自学、答疑与复习各教学环节应紧密配合。

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各环节的比重。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评定:

  计分制:

百分制(√)

  成绩构成:

总成绩=平时考核(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70%)。

本文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2.掌握溶液组成不同表示方法间的换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散系的概念

  溶液的浓度

  稀溶液的依数性

  胶体溶液

  教学重点

  1.稀溶液的依数性

  2.胶团结构

  教学难点

  水的相图。

  考核要点

  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

  2.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3.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质量守衡定律和碰撞理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

  2.阿仑尼乌斯公式

  教学难点

  阿仑尼乌斯公式。

  考核要点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4.掌握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教学重点

  1.恒压反应热的计算

  2.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3.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教学难点

  1.熵的含义

  2.范特霍夫方程及其变换形式的应用和意义

  考核要点

  1.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

  2.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及其与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

  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及相互区别。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元素重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力和氢键

  晶体知识简介(自学)

教学重点

  、P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四个量子数

  2.周期表中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杂化轨道理论

  教学难点

  1.对原子轨道概念的理解和两种角度分布图的异同

  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考核要点

  1.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含义

  2.能说明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

  

第五章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溶度积常数等。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酸碱平衡的移动

  缓冲溶液

  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重点

  1.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

  1.各类酸(碱)溶液的PH的计算

  2.多重平衡的计算

考核要点

  1.会写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

  

第六章配位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及有关基本概念,配合物键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配合物的应用

2.掌握应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配合物命名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配位平衡

  螯合物

  配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

  1.配位平衡常数的计算

  2.配合物命名

  教学难点

  配合物键价理论。

考核要点

  1.能够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配合物命名。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掌握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次序方面的应用

  3.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4.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指示剂类型及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主要方法和应用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考核要点

  1.掌握氧化数等基本概念及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2.掌握Nernst公式及其应用

  

第八章重要的生命元素(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概述

S区元素

P区元素

d区元素

f区元素

教学重点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

  教学难点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

考核要点

  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用途

  

第九章分析化学概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和一般程序

  2.掌握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减免措施

  3.掌握有效数字的含义,正确取舍原则和运算规则

  4.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定量分析的程序

定量分析的误差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滴定分析法概述

教学重点

1.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措施

  2.准确度、精密度及其关系

  3.滴定分析的定量依据及计算通式

  4.基准物质

  教学难点

  1.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与准确度、精密度的关系

  2.用运计算通式进行各种计算

考核要点

 1.有效数字的取舍

 2.运用计算通式进行各种计算

 

第十章滴定分析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分类及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理解三种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反应;掌握高锰酸钾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分类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掌握沉淀滴定法的操作

  4.熟悉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常见的配位滴定分析方法及计算结果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酸碱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

教学重点

  1.酸碱滴定曲线与滴定条件

  2.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3.配位滴定曲线

  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多元酸(碱)滴定

  2.酸效应曲线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4.常用银量法的滴定原理及滴定条件。

考核要点

  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测定计算

  2.高锰酸钾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重量分析法(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及一般程序

  2.了解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3.了解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概述

  沉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沉淀分离法

教学重点

  1.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2.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教学难点

  1.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2.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考核要点

  影响沉淀纯度和溶解度的因素

  

第十二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熟悉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4.熟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5.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难点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5.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

考核要点

  利用分光光度法绘制吸收曲线及标准曲线

  

第十三章电势分析法(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玻璃电极的膜电势及溶液PH的电极电势测定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电势分析法概述

  电势分析法应用

教学重点

  1.玻璃电极的膜电势

  2.溶液PH的电极电势测定

教学难点

  玻璃电极的膜电势

  考核要点

  溶液PH的电极电势测定

  

参考书目

  [1]黄蔷蕾,呼世斌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黄蔷蕾,呼世斌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张正奇编.分析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5]刘约权编.现代仪器分析.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史启祯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刘灿明,王日为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