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5167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docx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

小学语文实施分层作业的反思

——李金杰

语文实施分层作业,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个性,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后质量检验的载体,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相当普遍了。

我也在尝试分层作业,也由此在反思几个问题:

一、如何改变学生及家长对分层作业的错误认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同样的作业,一部分学生只要十来分钟就可以完成;而还有一小部分则要写上半个小时,甚至更多。

时间久了,耳边就会得到家长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优生的家长说孩子作业少了,起不到拔高的效果;后进生的家长质疑老师布置作业的能力,不然怎么会花那么多时间做作业成绩却上不来?

如何改善和平衡学生之间的这种差距呢,我认为实施语文分层作业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于是,我也开始对班上43位三年级学生试行分层作业。

可马上就有家长开始向我反映:

这是在用作业给孩子“划等级”,他们很难接受这种不平等的教育。

经他们这么一提醒,我也意识到如果这种做法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发展下去的后果是很不乐观的。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和家长理解我们的这种做法呢?

我想首先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完善作业分层制度。

其次,只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才能引导他们客观地去对待这个问题。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的反应、注意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一定的差别。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反应快的学生接受能力也较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课后就可以增加一些识字量和词汇量,为今后的阅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我只能更关注于当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一点提高要求。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不让他们感到太大的压力。

压力过大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分层,基础的课堂传授内容是绝对不能打折的,不然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是一张白纸,对于学习还没有太大的喜欢和讨厌的区别。

所以我们要尽量保护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完善作业分层的实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业上学生应有自己的选择权。

只有自己选择的,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好。

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因为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不会选择或选择不好,于是往往会指定让一部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让另一部分学生完成另一个作业。

这样做法的理由是:

可以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较差的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一般的学生能完成提高性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发展性作业。

这样做虽然使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变好了些,可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很满足于这种不用动脑筋,只需抄抄写写的学习现状。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班上造成的影响也是恶劣的!

那该怎样完善我们的分层作业呢?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教师就应该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所学知识的差异、形成能力的差异上去发现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欠缺。

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中,确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作业。

(二)尊重主体,开放作业自主权。

开放作业自主权,就是要实施开放型作业。

教师要时刻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适时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和家长。

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应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课后作业的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形式也应多样。

这样,才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学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三)客观的引导必不可少。

鉴于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对知识、能力的认识度有限,教师必须为学生“量体裁衣”,正确把握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态情况。

在每一次布置作业前,我会试着做三件事:

“理一理”今天学生学得怎么样,不同的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想一想”今天作业应该如何布置,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分别是什么;“问一问”今天作业你选择什么或引导学生应该选择什么。

这样操作,可以有效避免作业分层的盲目性,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差异为本”的分层作业理念。

 三、分层作业的效果究竟有多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处于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智力、基础知识、遗传因素的差异,生活经验和环境的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都有所不同;因而布置同样的作业,必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

分层布置作业解决了这一难题。

分层作业其实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差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一大堆自己能力不及的作业,无异于在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示潜能的机会,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这实际上是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反思

   本学期我们继续按照“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研究”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第二步:

制定计划,要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方案;第三步:

收集案例,进行对比,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行实验。

基本上达到了以下二点要求:

一是要以课题研究促教师自身发展,抓住契机,努力提高;二是要相互交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平台,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做到了:

   

(1)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评价创造良好的环境。

   

(2)课堂教学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实践和交流中,要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3)要鼓励学生在评价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优点,同时能中肯地指出自己的不足。

   (4)教育学生要相互鼓励,相互包容,对每个学生的自评,能给予恰当的、实在的、可行的建议。

这些措施,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有了可行的保障。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让好学生吃饱,让差生吃好,同时培养了同学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口算和笔算时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开展“小学数学分层作业”以来,学会思考,学会待人,学会交流,学会了合作。

尤其能认真对待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

同学们的书写也比以前的工整多了,整体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

我们在分组时,分的不是那么准确,而使同学们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优势。

此外,忽略了好学生对基础的训练,使他们养成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差生对难题的训练,使他们养成懒惰现象,只要看到难题,就退缩了,不思考了,就等别人讲解了。

    总之,还需要我们以后在做的过程中探索更好的方法,使每一个同学得到充分的锻炼,把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分层作业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更好的成绩。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复习

  1、生汇报自己现在的身高

  2、根据学生的身高猜测老师的身高,引出上学期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师板书)

  3、如果老师的身高用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呢?

引出1米=100厘米

  过度语:

米和厘米已经成了我们亲密的伙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朋友,准备好了吗?

  二、学生研究体验与自主

  1、猜谜语引出铅笔

  2、想知道你最喜欢的铅笔有多长吗?

(量一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是整厘米的现象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3、师: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生在自己的尺子找1毫米

  

(2)、用小手比划出1毫米有多长

  (3)、闭眼想1毫米有多长,边想边比划

  (4)、量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5)、感知1毫米: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然后再抽出来,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个小缝,这个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

  (6)、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7)、关于毫米你还知道什么?

(生;1厘米=10毫米)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8)、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中间有没有10个小格?

  (9)、师生一起看大屏幕一起数

  (10)、口答:

3厘米=( )毫米

  (11)、再一次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

  4、估计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

  5、找生量正好是10厘米

  6、师:

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分米

  7、用放大的尺子验证1分米=10厘米

  8、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从哪到哪是1分米

  

(1)、用小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2)、闭眼想像1分米有多长,边想边比划

  (3)、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9、用剪子剪出1分米长的彩条

  10、找10个人贴彩条正好是10分米

  11、以米为单位估计这条彩条有多长。

(在实际测量,引出1米=10分米)

  12、口答:

80分米=(  )米

  三、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给小动物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2.实际测量:

  

(1)、先估计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在实际测量

  

(2)、先估计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在实际测量

  四、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的感受如何呀?

  五、师小结:

  六、课后反思: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对整时、半时和分都有了认识。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秒和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考虑到与以前所学知识相隔时间挺长,在课刚开始,我引导学生对钟面和之前所学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

在《认识秒》的这节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1秒钟写字、拍手、跺脚,1分钟写字、跳绳、转呼拉圈等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由于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与以往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都不同,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是个难点,课上虽然进行了细心的辅导,也还有不少学生会迷糊,出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时分秒》的教学案例

开课伊始剪辑一段精彩的足球赛,热烈、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

学生看完后激动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1分钟进了1球,得到冠军,这1分钟太重要了。

老师简单的小结一下,肯定1分钟很重要了,它决定了一场球赛的胜负。

导入课题,来研究一下“1分钟”。

请同学们看钟面,一起找一找什么时候表示1分钟,并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人拿出自己的小闹钟钟面上的一分钟。

生1:

我们找到了,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钟。

生2:

我知道,秒针走一圈也表示1分钟。

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观察猜想。

“真棒!

猜一猜秒针走一圈,会“嘀嗒、嘀嗒”多少下?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猜测:

60下吧!

老师提示,请大家一起跟着秒针,数一数,看看是不是60下。

(课件展示:

秒针走动一圈,音效“嘀嗒、嘀嗒”。

全班同学轻轻地一起数,1、2、3、……58、59、60,验证刚才的猜想。

)……

有学生会发表这样的意见:

60下就是60秒,1分钟就等于60秒。

(教师板书:

1分=60秒)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按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新标准的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之上继续构建的知识。

“初步”决定了我们教学中对这一知识学习的度的把握。

本课的学习内容确实比较简单,内容少而集中,很方便老师的教学。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

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以往的学习中物体个数一般都可以用整数表示,用分数表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认识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时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片断一】

一、    情境导入

向老师介绍自己,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师生互动情感交流)

今天是**同学的生日,请大家为他唱首生日歌吧!

今天现场来了8个家庭的小主人(每组人数自定,),**同学想请你们代表他招待好小客人。

**同学想和他的小客人一起分享蛋糕时遇到了困难,需要大家帮帮他。

如果你是小主人,你会怎样分?

二、    讲授新知

1、认识1/2

出示课件:

**同学切了一刀(一大一小)。

⑴大家同意这样分吗?

为什么?

(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即每人一样多)

(板书:

平均分)

⑵请小主人(组长)拿出一块蛋糕图和小组客人讨论后帮**同学分一分。

(用阴影画出)

⑶你来说说你们组的分法?

(把一块蛋糕(整体1)平均分成2份,每人一块)

(板书:

一个整体,2份)

⑷每人分到的是这个蛋糕的多少呢?

(每份是这块蛋糕的半块)

⑸半块你觉得用怎样的数可以表示?

(生自由讨论,交流答案)

(板书:

写作:

1/2,读作:

二分之一,引导学生:

平均分的份数

写在下面,每份的数写在上面)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与学生在互相认识的过程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机动灵活地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过生日分蛋糕,特别是自己作为小主人,学生会谨慎对待每一次操作,从而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情境中我与学生互动良好,进行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乐于参与解决。

使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动手操作,引起兴趣

教师要用自己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中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斯卡特金)。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孩子帮助老师解决难题:

“**同学想和他的小客人一起分享蛋糕时遇到了困难,需要大家帮帮他。

”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创新、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欢乐、激奋和成就感,引起学生兴趣。

在分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动手操作,明白了公平的原则就是平均分,再导入新知就会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学片断二】

2、继续认识1/4,1/5

⑴老师这里有一些数(1/4、1∕5、1∕6、1∕7、1∕8),你觉得哪个数能表示你们组每人分到的蛋糕的份数?

说说理由

⑵每块是这个蛋糕的多少呢?

(每份是这块蛋糕的四分之一)

⑶四分之一你会用怎样的数表示?

(板书:

1/4,四分之一)

⑷你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平均分的?

(4份重合)

其他的组会吗?

你们也来说一说。

⑸如果老师来参加你们的生日会,你们欢迎吗?

你们又该怎么公平地分?

怎么用分数表示?

(在刚才的基础上再多分出一块,每人一份,每份是一块蛋糕的五,六,七分之一)

你会写吗?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⑹小结:

生活中,有些数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需要认识一

个新的朋友,像1/2、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⑺观察分数:

横线下面表示什么?

横线上面表示什么?

横线表示什

么?

(下面是平均分的总份数,上面是取出来的份数,横线表示把一个

整体平均分。

3、巩固延伸

谁的生日要到啦?

你希望得到全班同学的祝福吗?

如果大家都去,你的生日蛋糕你会怎样分?

(增进师生间感情交流,适当延伸)

 

【教学反思】

1、积极参与,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当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生开始对新知产生“轻敌”之意,我再适时抛出下一个疑问:

“如果老师来参加你们的生日会,你们欢迎吗?

你们想怎么公平地分?

怎么用分数表示?

”继续设疑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动手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新知的基础上跳一跳才能摘到胜利的果实。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这不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学习的机会。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当每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学生们总会从他们的现实世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进行碰撞与构建,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我借鉴他们以前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游戏中能学会自己利用旧知解决新知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

使教师真正成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2、保持兴趣,体验成功

教学中最难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游戏,保持兴趣,因此,每一个过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在游戏中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多样化素材。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听一听,学生在做中、玩中愉快的学习。

在游戏中为了保持大家的兴趣,还将老师自己也置身其中,模拟出一次小聚会,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以便先一步邀请到老师参与。

多种教学手段同时运用,让学生保持竞争意识,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创新的火花闪现。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

在知识巩固延伸中,我让即将过生日的同学邀请大家参加生日会分蛋糕,使学生思维得到扩展,举一反三,认识了更大的分数,学生请同学的同时也不会忘记邀请老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情感,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