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4857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7.docx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7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图甲表示海洋鱼类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C、D

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a点

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其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碳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流动,A错误;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B错误;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4÷7.5×104=20%,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碳元素在①②③④过程中传递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

B.该图也可以表示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

C.图中②过程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

D.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生物完成图中①过程

【答案】D

【解析】碳元素在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但在③④不是过程中传递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A错误;该图也可以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能体现信息传递,B错误;图中②细胞呼吸过程,植物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C正确;根瘤菌属于固氮细菌生物不能完成图中①能量合成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图中与无机环境双向箭头的是乙生产者,所有箭头均指向甲为分解者,则丙丁为消费者;①为光合作用②为呼吸作用③④为捕食。

3.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古代诗文

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

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生物的变异现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物的种内互助关系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凡是各自有根本”表示每种生物均各自有遗传物质,“种禾终不生豆苗”则进一步说明了遗传现象,①错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遗体之所以没有堆积如山,是分解者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腐生的细菌、真菌等把“落花”分解成“春泥”,②正确;由于高山的温度较低,因此当“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温度影响植物的开花,③正确;由于黄蜂的颜色与油菜花的颜色类似,因此“黄蜂飞入菜花”后就不易寻找,这说明了生物适应性中的保护色,④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

4.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对信息传递的应用

C.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D.植物开花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A正确;性激素为化学信息,故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正确;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C正确;植物开花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5.图是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属于第一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B.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C.蛇只属于第三营养级

D.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是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即草→鼠→鹰、草→蝗虫→青蛙→蛇→鹰、草→鼠→蛇→鹰.

解:

A、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A错误;

B、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C、蛇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C错误;

D、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食物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相叙述,正确的是

A.雄蜂为单倍体、工蜂和蜂王为二倍体,故一个蜂巢内所有个体构成了两个种群

B.生态系统所有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C.如某种动物在一个食物网中分别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则该动物至少处于3条食物链中

D.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它们是一个种群,故A错误。

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故B错误。

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果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说明该生物至少在3条食物链中,故C正确。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环境,也可以来源于其他生物,故A错误;植物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如开花等),故B错误;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故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龟上升

【答案】B

【解析】花鲢被大量捕捞,短时间内将导致水蚤天敌减少,所以水蚤数量增多;水蚤以绿藻为食,水蚤增多导致绿藻减少,白鲢以绿藻为食,绿藻减少,导致白鲢因种间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而白鲢数量减少,乌鱼以花鲢和白鲢为食,花鲢和白鲢数目都减少,导致乌鱼数量减少,B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

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主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

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9.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④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 D.以上说法都错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该图有群落和无机环境,表示生态系统,①错。

第二营养级包括BCF,三者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具体每个种群获取能量多少不知,②错。

E和F为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指同一物种由于地域间隔不能基因交流,③错。

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E以D为食物,种群密度跟着逐渐增大,④正确。

C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0.表格中几种成分的关系,不能用下面概念图表示的是

A

蛋白质

胞内蛋白

分泌蛋白

神经递质

抗体

B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C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重组

突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D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A.AB.BC.CD.D

【答案】A

【解析】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但神经递质不属于分泌蛋白,A项错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后者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B项正确;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包括基因重组和突变,突变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项正确。

11.(2013•临沂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由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引起,与信息传递无关

C.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信息包括:

物理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

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

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

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故A正确.

B、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与信息传递有关;故B错误.

C、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调节系统稳定性;故C正确.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如狼闻到养的气味追;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硝化细菌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合称为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属于分解者。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

【名师点睛】消费者、分解者的区分:

1.消费者:

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得物质和能量。

2.分解者:

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物质和能量。

13.下图中图甲代表与生命系统相关概念的范围,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A

生物大分子

细胞

组织

B

个体

种群

群落

C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D

组织

系统

器官

【答案】C

【解析】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分子构成的,即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A错误;群落是由该区域所有的种群构成的,而种群是由该区域所有的同种个体构成的,即群落>种群>个体,B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群落是由该区域所有的种群构成的,即生态系统>群落>种群,C正确;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

即系统>器官>组织,D错误。

【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名师点睛】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解不清

解答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类试题的方法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类试题一般难度不大,在解答时,应牢牢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有而植物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不属于上面所列的结构层次的,则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如果图示为碳元素的流向,则甲为消费者或分解者,乙为CO2库,丙为生产者,A项正确;如果图示为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系,则甲为淋巴、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B项错误;如果图示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则甲为分解者,乙为CO2库,丙为生产者,C项错误;如果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

【答案】C

【解析】每种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不同食物链上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如草→兔→狼中,狼处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兔→狐→狼中,狼处于第四营养级,故A错误;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如高营养级的狼与低营养级的水牛的体型,故B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C正确;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而后面的营养剂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故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

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

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

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

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16.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只有2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5.8×107kJ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即c→b→a,c→e→a,c→d;各营养级中,a为最高营养级,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量最少;有机磷农药可随着食物链富集,因此受害最严重的是a;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低时,a从c中获得能量的最少.

解:

A、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即c→b→a,c→e→a,c→d,A错误;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a为最高营养级,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量最少,B错误;

C、有机磷农药可随着食物链富集,a为最高营养级,因此受害最严重的是a,C正确;

D、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低时,a从c中获得能量的最少,即以10%的传递效率从c→b→a计算,c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最少量是5.8×109×10%=5.8×108kJ,减去d含有的能量,b、c可得到的最少量为4.5×108kJ,由此a能得到的最少量是4.5×108×10%=4.5×107kJ,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17.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发生着物质交换,生物体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物质交换,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甲图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

乙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乙图,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故A错误;氧气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的,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浓度最高的是血浆,最低的是细胞内液,故B错误;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会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故C正确;乙图中的食物链是A→C,只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其中,并且消费者中有很多不同的营养级,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这一动作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

19.下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530

330

X

110

A.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2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C.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是40kJ

D.粪便量属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C

【解析】X表示的能量大小能确定,为530﹣330﹣110=90KJ,A错误;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大约有60%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是约40%储存在ATP中,因此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约有=(530-330-110)/(530-330)×60%=27%,B错误;由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30﹣330=200KJ,所以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200×20%=40KJ,C正确;粪便量是该生物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D错误。

【点睛】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由此可见:

(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20.制作生态缸时可以缺少的成分是()

A.水B.含有腐殖质的土C.植物D.鱼

【答案】D

【解析】制作生态缸时各种生物成分通常都不可缺少,但作为消费者,并并不一定是特定某种动物。

所以本题中可以缺少的成分是鱼,选D。

【考点定位】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二、综合题

21.(2015秋•唐山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猫头鹰占个营养级.

(2)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4)该食物网再加上和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和.

【答案】

(1)生产者3

(2)5

(3)绿色植物太阳能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猫头鹰占第三、四、五营养级.鸟和昆虫都已绿色植物为食,这位竞争关系,鸟又以昆虫为食,它们之间还有捕食关系,所以它们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含有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绿色植物→田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鸟类→蛇→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鸟类→蛇→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青蛙→鸟类→蛇→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食物网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若构成生态系统,还应加上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生产者3

(2)5

(3)绿色植物太阳能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22.在面对全球变暖问题上,“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变暖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可能入侵副高纬度地区。

如果发生此种情况,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最终是型。

这一变化可能的威胁是。

(2)南极的生物群落在全球变暖后,发生的演替称为。

(3)两极被认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如图表示南极洲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小齿鲸处于第营养级。

全球变暖会导致磷虾的数量急剧下降,受这一变化影响最大的种群是。

【答案】

(1)S成为被入侵地的物种的竞争者或捕食者,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2)次生演替(3)四、五、六、七须鲸

【解析】

(1)新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由于存在一定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最终是S型;低纬度地区的生物进入高纬度地区属于外来物质入侵,可能成为被入侵地的物种的竞争者或捕食者,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2)南极的生物群落在全球变暖后,发生的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