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4821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规划

一、概述

【研究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比长短”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

主要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形成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通过四个例题来呈现。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

选一个物品做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品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如书的左上图。

(2)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得出结论:

用同一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相同,用同一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二是为了引出1厘米的概念。

例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做了统一规定。

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形成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如果学生没有其他测量方法,教师可以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如:

尺子的0刻度看不清了,怎么去测量纸条的长度?

例3、认识米、用米量

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的引出。

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1)实际观察米尺,2)量身高,3)量臂展。

米和厘米的关系是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例4、线段的认识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还比较低,所以教材只是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即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点:

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方法画线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

1.生活经验: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是模糊的、直观的、片面的。

2.技能基础:

二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学习动力源】

1.目的:

学生通过预习对本单元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2.兴趣:

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探索、讨论、游戏等活动来学习知识。

四、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测量线段和画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子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量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

【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一量不同的长度。

3、突出重点的策略:

让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准备好的几件物品中(如;一角的硬币、方木块等)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数学书的短边、文具盒的边等让学生发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一种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的长度,但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二课时】

1、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厘米是一个长度,“厘米”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的单位。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

1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表象,可以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

4、突出重点的策略:

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怎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体验感受1厘米有多长;利用食指甲宽大约1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厘米长的认识。

【第三课时】

1、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长度的单位名称,是一个比厘米长的长度。

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即1米=100厘米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

1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表象,可以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

4、突出重点的策略:

创设情景:

让一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让学生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从而引出米尺。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

最后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米长的绳子,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米长的认识。

【第四课时】

1、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可以测量的。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

线段是围成几何图形的最基本单位;本单元所学到的线段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的,为今后学到的比较严格的定义线段打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教学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线段找出它们的特征。

六、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第一课时】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原因分析:

学生对于操作和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3、解决策略:

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第二课时】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原因分析:

学生年龄较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感到困难。

3、解决策略:

首先老师要在课件中示范用学生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让学生观察,总结测量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其次要加强操作,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比较多的实际测量的机会。

【第三课时】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

用米尺或卷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原因分析:

学生年龄较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感到困难。

特别是用卷尺来量,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合作才能完成。

3、解决策略:

引导学生把卷尺拉直,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

【第四课时】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

 用学生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原因分析:

学生年龄较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为画线段要左右手协调,一手按尺子,一手拿铅笔。

3、解决策略:

首先老师要在实物投影中示范用学生尺画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观察,总结画线段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画时要把尺子按紧,因为线段是有长度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开始点,一个表示结束的点;其次要加强操作,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画。

另外,学生在画线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画的,这时要让学生思考该怎么办。

如尺子摆放方法,数刻度时,从哪个刻度画起,画到哪个刻度止。

七、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例1统一长度单位

第二课时:

例2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三课时:

例3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

第四课时:

例4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八、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