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法家墨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4041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法家墨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道家法家墨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道家法家墨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道家法家墨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道家法家墨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家法家墨家.docx

《道家法家墨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法家墨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家法家墨家.docx

道家法家墨家

高中历史

道家、法家、墨家

编稿老师

汪庆伟

一校

小雯

二校

黄楠

审核

真真

【考点精讲】

一、道家

(一)老子

1.老子简介

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思想主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就是“无”。

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主。

①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在老子看来,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

而统治者一旦“有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

这样“有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

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②“小国寡民”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

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二)庄子

1.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附近)人,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思想主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

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到观察人生社会中,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

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思想代表。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作“道”,“道”生出天地万物。

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二、法家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

(1)主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的理论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二柄》),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使民众畏威而归利。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2)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3)主改革图治,变法图强。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韩非子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五蠹》)

韩非子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

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随堂练习】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D.庄子的“齐物”观点

思路导航:

“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

答案:

C

3.评价:

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韩非子的思想主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影响极为深远。

三、墨家

1.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辱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

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2)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至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

(3)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典例精析】

例题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思路导航: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

D

例题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思路导航:

这是墨子的话。

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

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

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答案:

B

例题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思路导航: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C出自《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与题干要求不符。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地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

答案:

A

【总结提升】

一、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容

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事异则备变”。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葬、节用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二、综合分析儒家、法家、道家思想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最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基本上形成了外儒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的治国思想。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阶级性

1.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老子、庄子主“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2.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

墨子主“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尚贤”,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3.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

(1)孟子主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2)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3)韩非子的法治和世道必进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答题时间:

15分钟)

1.墨子主“兼爱”“非攻”,孟子主“政在德民”。

这些主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2.“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

以下中国古代思想最能体现“和”的价值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下图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有一组学生在讨论这一现象时,认为老子的回答最有可能是()

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主应属于下列哪位人物()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

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子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6.战国时期有人认为: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

7.下列主属于韩非子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8.“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该寓言出自()

A.《诗经》B.《孟子》C.《离骚》D.《韩非子》

9.“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持此观点的人应是()

A.孟轲B.荀况C.墨翟D.韩非

10.“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仁爱”注重()

A.调节人际关系B.倡导重义轻利

C.讲际功利D.区分等级名分

11.《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

“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说明墨家思想()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B.主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12.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

“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

“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

“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1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14.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曰:

“尝窃……儒者博而寡要,(六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墨家主要节俭……世异时移,事事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编(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

回答:

(1)用你自己的话将司马迁对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的评价列出来。

(2)请你收集儒、墨、法、道四家的一些材料对司马迁的评论作一评价。

15.阅读下列材料: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出了一种什么历史现象?

试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3)我们应怎样评价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1.A解析: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产生的背景。

这两个思想家的主都是希望稳定秩序,让人民安心生产,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分不开的。

故选A。

2.B解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等,这最能体现“和”的价值。

A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是法家的法治思想;D是董仲舒的观点,它实际上是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依据的。

3.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主。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项主的“无为”,是道家学说。

4.C解析:

解答本题,要通过题干中的材料联系诸子百家的思想主,确认其为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5.A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虚静以统天下”应该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6.D解析: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材料观点认为,严格的家庭不会出现类似强盗的行为,而慈悲的母亲则会教育出对家庭或社会有危害的人。

这种观点符合法家坚持严刑峻法的主,故选D。

7.D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主流思想。

A项是孔子的思想,主“仁爱”;B项是老子的思想,主“无为”;C项是孟子的思想,主“仁政”;D项是韩非子的思想,意思是:

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故选D。

8.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法家思想。

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引文是成语“守株待兔”,“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意为用原先的法令治理现在的国家,是守株待兔的表现,体现了韩非子主“变法”的思想。

9.C解析:

考查对墨家思想的理解。

“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实质上就是反对战争,即墨家的“非攻”。

10.D解析:

根据所学,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还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本题中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注重等级名分。

11.C解析:

考查对墨家思想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必须服从”“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由此可知,它讲求秩序,力求稳定。

A不对,因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也与其阶级属性不符;D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12.C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思想。

由材料信息可知,甲主顺应自然,这符合道家思想;乙主合乎身份地位,这符合儒家思想;丙主节俭,反对浪费,这符合墨家思想;丁主按照上级规定,体现合乎法规,这符合法家思想。

故选C。

13.A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本则材料大意是:

(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人,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据此本题选A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14.

(1)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不可能完全精通运用,但它主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区分男女老幼之别,还是可取的;墨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不可能时时事事都遵循,但它主发展生产,反对浪费的精神还需强调;法家严酷缺少恩德,但它确立上下之间的等级,还是可用的;道家主精神专一,简朴易行,事半功倍。

(2)司马迁对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的概括精确而又简要;但他没有从各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社会经济根源上去分析其主。

(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为正确)

15.

(1)百家争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儒家重视“礼”即伦理和社会秩序。

墨家主强本节用,发展生产。

法家不别亲疏,主“严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3)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开展“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源头,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