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0378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5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docx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术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来源;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原则等的内容。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01

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02

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09

第4节清洁生产…………………………………………………………………………19

第5节运作的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23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或术语,它的含义和内容既丰富又随各种具体状况而不同。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问题

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2.1原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次生环境问题通常又可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基本方面。

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2.3生态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2.3.1生态资源破坏

生态资源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2.3.2环境污染

a.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浓度急剧增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恶化等现象。

b.环境污染的类型,常因目的、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按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等;

按环境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等;

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化学性污染物主要包括:

1)无机有害污染物:

包括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如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等;

2)无机有毒污染物:

包括汞、镍、铅及氰化物、氟化物等;

3)有机有毒污染物:

包括苯、酚及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岁环芳烃、多氯联苯等。

——物理性污染物主要包括:

1)噪声,包括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

2)电磁辐射污染,包括高频/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红外干燥设备、射线探伤、广播通讯、高压电线等;

3)放射性污染,包括医药或科研等用的放射性物质,如钴、镭、钍、锶等,以及核电站、核爆炸实验等。

——生物性污染物主要包括:

1)病菌,如由水污染传播的痢疾、霍乱、伤寒等;

2)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麻疹病毒等;

3)寄生虫,如血吸虫、钩虫、蛔虫等。

c.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也危害人类自身。

污染物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介质侵入人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根据污染区域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惯以及污染源的种类、数量、深度、持续时间等条件的不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如急性中毒和死亡、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等。

d.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和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其方式包括:

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等。

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例如,污染物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光化学氧化或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转化成二次污染物,而形成二次污染。

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1环境问题类术语及理解要点

1.1酸雨

酸雨又称酸性(降)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

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损害人体呼吸道系统和皮肤等。

大气中不同的酸性物质都对酸雨的形成起作用。

一般说来,对形成酸雨的作用,硫酸占60%—70%、硝酸占30%、盐酸占5%、有机酸占2%。

人为排出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两种主要物质。

大量SO2进入大气后,在合适的氧化剂、催化剂存在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

在干燥条件下,SO2通过光化学过程被氧化成SO3,然后转化为硫酸,但这个反应十分缓慢。

在潮湿大气中SO2转化成硫酸的过程常与云雾的形成同时进行,先由SO2生成亚硫酸(H2SO3),在Fe、Mn等金属盐杂质的催化作用下,H2SO3迅速被催化氧化为H2SO4。

形成大气污染的NOx主要是NO和NO2。

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NO占95%以上,但一进入大气后,NO又大部分转化为NO2。

在一定气象条件下NO2除了本身直接反应形成硝酸外,当它与SO2同时存在时,还可以促进SO2向SO3和H2SO4转化,从而加速酸雨的形成。

在世界上酸雨分布的地区较广,有时飘越国境影响别国,所以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国家间的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酸雨发生的频率上升、危害加大,并扩展到世界范围。

欧洲、北美和东亚是世界上酸雨危害严重的区域。

1.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衡气温上升的情况。

痕量气体也称为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O3、氧化亚氮和氯氟烃(如氟利昂)等,其中尤以CO2的温室作用最突出。

温室气体产生温度效应的机理,普遍被认为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却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

当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迅速增加,而将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大量截留在大气层内,从而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形成“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首先表现为全球性气候变暖。

在北半球,冬天变短、变温;夏季变长、变干燥。

亚热带可能变得更干,而热带则可能变得更湿。

由此海洋产生更多的热量和水分,气流更强,台风和飓风将更加频繁。

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会使极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还将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由于气候的变化,将使农业和自然生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农作物的减产。

据专家估算,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6℃,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升高2~5℃,由此将造成海平面上升20~140cm,这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

在离地面10~50km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大气中约90%的臭氧,其中离地20~25km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称其为臭氧层。

臭氧层的作用: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

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

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遭到破坏的现象。

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氟氯烃化合物及其他痕量气体进入臭氧层所造成。

由于平流层内运行器的日益增多,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NOx,以及人类大量生产或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如CFCl2(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等,排出的氮氧化物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形成活性基(如氯自由基和氯氧自由基等),与臭氧反应使其分解,而导致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大幅度地降低。

臭氧耗竭使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增加,会诱发皮肤癌,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据专家分析,臭氧总量每减少10%,紫外线辐射强度可增大20%,这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险,对地球生命系统产生极大的危害。

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大量紫外光辐射易于到达地面,从而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而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而危及生态平衡。

臭氧层破坏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出现异常,由此带来灾害。

1.4氟里昂

氟里昂(freon)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又称“氟氯烷”或“氟氯烃”,可用符号“CFC”表示。

氟里昂包括20多种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二氯二氟甲烷(CF2Cl2)又称氟里昂-12(F-12)和二氯氟甲烷(CFC12)又称氟里昂-11(F-11)。

氟里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冷冻剂,在家用电冰箱和空调机中广泛使用,但同时又是消耗臭氧层的物质,限制其使用并寻找替代品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5哈龙

所谓哈龙(halon)就是平常所说的1211和1301的商品名称,它属于一类称为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作灭火剂。

消防行业广泛使用的哈龙灭火剂是一种损耗臭氧的物质。

哈龙含有氯和溴,在大气受到太阳光辐射后,分解出氯和溴的自由基,这些化学活性基团与臭氧结合,夺取臭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引发一个破坏性链性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臭氧浓度,造成臭氧空洞。

哈龙在大气层中存活寿命长达数十年,哈龙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元凶之一。

1.6能源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所称能源,是指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1.7资源

广义的资源指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它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1.8可再生能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定义是: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延缓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和匮乏趋势,是能源利用的方向。

1.9可再生资源

指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的资源,其更新、或者说是再生速度大于或等于我们开发利用速度的资源。

是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资源,如土壤、淡水、动物、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