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3191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新版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第二学期高一期末历史试题

分值: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选题(每一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

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2.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4.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私营手工业发达            B.官营手工业兴盛

C.雇佣关系出现              D.家庭手工业普及

5.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7.马克思说: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8.与烟草、土豆等农作物最初从美洲传向欧亚大陆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9.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

B.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成电影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比赛

D.1998年,上海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10.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1878年

法国巴黎

1904年美

国圣路易斯

A.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

C.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

11.分析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有( )

企业数量表

顶目

民族企业

官办企业

外商企业

企业数量(家)

300

311

931

①资金少  ②规模小  ③技术力量强  ④所占比重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

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

  男耕女织 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钢铁厂继昌隆缫丝厂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3.近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需要一种大众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 )

A.电影       B.电视       C.报刊       D.互联网

14.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 )

A.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B.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C.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15.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16.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工业化基本实现

17.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18.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19.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20.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1.某班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

正方:

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

反方:

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勃列涅日夫改革

22.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人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23.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24.一位美国学者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25.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

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

A.个人电脑     B.长袍马褂     C.粮票、布票     D.移动电话

26.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27.以下三幅图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

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D.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8.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的大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

灾区如需向国际机构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最有可能得到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帮助?

(  )

A.B.C.D.

29.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相继成立。

这些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D.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格局

30.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  )

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轻松跑儿子赶集点鼠标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建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7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

为什么?

(4分)

(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

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

(4分)

 

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1年8月8日,数以千计的墨西哥农民在首都游行示威,抗议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和亲“美国”的农业政策

材料二2004年11月19日,近5万名智利民众在首都圣地亚哥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和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智利

回答:

(1)墨西哥和智利人民反对经济全球化有何代表性?

结合学所知识说说他们为什么反对经济全球化?

(4分)

(2)除上问涉及的问题外,全球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4分)

(3)反对全球化是科学的态度吗?

为什么?

(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农业谚语说明了农业生产要注意节气,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体现。

2.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故选D项。

A项是促进因素,B项与其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答案:

C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结合所学,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在明清出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因此选C。

4.答案:

C

5.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表明这是男耕女织的特点,所以第一项正确的。

“有财不行商”表明商品经济不发达,故答案选择B项。

6.答案:

A

解析: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

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7.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的依赖,促进了煤炭的开采。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故选D。

B项核能的开发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8.答案:

C

解析:

9.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科技成果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错误,1842年时,不可能出现,因为世界上第一盏电灯,是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发明点亮的。

其余BCD三项所涉及的科技成果,均符合史实,具有出现的可能性,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0.答案:

B

解析:

①处时间是1851年,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③两处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电话、汽车、飞机模型。

11.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难以得出技术力量强这个信息,其更不符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含③的A、B、D三项都可排除,故选C项。

12.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其有传统的自然经济、洋务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此可以判断本组图片适合的主题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为D项。

13.答案:

C

解析:

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应该是报刊。

14.答案:

D

解析:

图片展示的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1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由此可知,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C项正确。

A,B,D项错误。

16.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1953—1957年新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从而使城镇人口得到增加,故答案选A项。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可排除B,C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可排除D项。

17.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上海的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崛起,民主革命的政治中心,对外开放的标志。

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因为从头到尾都跟上海有关故应否定A项;改革开放最早是在广东故应该否定B项;红色摇篮是江西瑞金故应否定D;应该理解为从洋务运动的发昌机器厂到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意味着上海在中国工业现代化中的地位,而中共二大会址说明上海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随着浦东的开放说明上海在对外现代化的热潮中的地位。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8.答案:

A

解析:

分析图表做题,题干要求对图中②时段进行正确解读②时段是从1970年到1980年,战后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状况同A项.所述相符。

“新经济”是在90年代以后,排除B项。

美国经济“黄金时期”是从战后到七十年代初,排除C项。

国家干预的强化也是在战后,70年代以后开始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项。

19.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高的社会福利制度会挫伤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关于福利制度的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D。

点评:

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20.答案:

B

解析:

(1)审题干:

题干要求根据传单内容分析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经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苏俄建立之后的状况。

(2)看选项:

结合当时历史状况分析,A项是十月革命前的情景;B项符合题意;C项中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于斯大林时期;D项中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时间为1941年,所以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21.答案:

B

解析:

从题中正方的观点“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可知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积极作用;反方的观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弊端),这是辩证看待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即选B项。

ACD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到体现。

22.答案:

A

解析:

依据新政内容及作用可知,A项应为农业;“突破口”应为金融业;“增加就业”应为以代赈;D项为调整工业。

23.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信息“1931年”可知是经济大危机时期,西方工人失业率大大提高,而苏联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C项正确。

24.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反映出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与黄金直接兑换,结合所学知识,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美元同黄金挂钓、其他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钓,这一规定使美元等同于黄金,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故选D项。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大举措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战后世界贸易体系,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25.答案:

C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粮票、布票恰恰是这一体制的表现。

而提出进行这一体制的改革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6.答案:

A

解析:

①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③是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的;④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物。

27.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在世界各地的肯德基、麦当劳是随处可见,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使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制度化。

故A、B、C三项与材料中的当今世界现象不符。

选D。

故选D。

28.答案:

A

解析:

符合向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只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故选A项。

29.答案:

B

解析:

这些地域性国际组织建立后,彼此之间降低或者取消关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30.答案:

B

解析:

三幅漫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并没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

二、材料题

31.答案:

(1)标志:

洋务运动(1分)

特点:

在外国侵略下起步;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封建统治集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任答其中三点即可)(6分)

(2)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任答其中二点即可)(4分)

(3)主要因素:

列强侵略;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2分)

32.答案: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6分)

2.福建、广东。

(2分)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

(2分)

3.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2分)。

连云港、南通。

(2分)

33.答案:

(1)代表发展中国家。

(1分)

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落后,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向发展中国家倾卸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破坏环境,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

(3分)

(2)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联系加强,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加强。

(4分)

(3)不是。

(1分)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