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315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者,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关注西周宗法礼制的存亡,他认为,这种礼制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而制定的,在西周时期曾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他主张沿用西周的礼制。

事实上,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西周宗法礼制已经开始出现摇摇欲坠的局面。

孔子在感情上并不认同这样的变化,但是他以实际行动冲破了宗法礼制传统,办起了“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学生不分贵贱亲疏,更不论出生何地,都可以平等地接受儒家的教育。

由此可见,孔子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选定了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众多思想学派,号称“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成就。

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文化传承的基因,而儒学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有影响。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期,许多人都讲“仁”。

《国语·周语》:

“言仁必及人。

”“仁”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

《论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孔子不赞成把“亲亲”与“爱人”对立起来,认为这是爱人的起点;讲“仁”不能离开“亲亲”,同时也不应仅局限于此,应面向社会。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行动符合“仁”的标准,可称为“仁人”。

“仁人”超越了人的本能,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当其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无法兼顾时,他会牺牲个人生命去殉其理想。

对此,孔子给予很高评价: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中华历史上,这样的理念熔铸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孔子所说的“仁”是各种德目的总称,他曾提出其他德目,如恭、宽、信、敏、惠,认为: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还非常重视孝道,认为人们心里尊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如果没有孝心,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提到了认识论高度加以论述,不仅阐明了君子应当如何做,而且阐述了为何要维护道德伦理的尊严,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认识法则,即“中庸”。

《论语》中多处记述了多与寡、有与无、实与虚、惠与不费、劳与不怨、泰与不骄等方面的统一,反映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色,将道德规范与认识论密切结合,力求避免“过”与“不及”。

宋代的“二程”(程颐、程颢)指出,“中”指平常的道理,而“庸”则是“和”,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都力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达到和谐的高度,这就是“庸”。

“中庸”是中国儒学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经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

孔子讲道德操守,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合情合理,易于深入人心。

孔子提出,君子要有“欲而不贪”的品德。

如果让贪婪膨胀,其结果是“损矣”,使自己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这是必须要加以警惕的。

(摘编自张岂之《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虽然事实上西周宗法礼制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但在孔子内心中,他仍然对西周宗法礼制怀有一定的感情。

B.面对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孔子兴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以实际行动冲破宗法礼制的传统,使学生平等地接受儒家的教育。

C.孔子因为关注西周宗法礼制的存亡,所以积极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成为中国儒学的创始者,这对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派众多,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中的儒学不仅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产生了世界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语·周语》强调“仁”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多处为“仁”规定界说,认为“仁”应立足于“亲亲”,但又不能囿于“亲亲”,而应面向社会。

B.孔子欣赏并高度评价“仁人”,认为“仁人”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甚至会为心中的理想而牺牲个人生命。

C.孔子认为“仁人”的思想行动必须符合“仁”的标准,这里的“仁”指向不是单一的,其含义非常丰富,是包括恭、宽、信、敏、惠等各种德目的总称。

D.孔子看重“亲亲”,重视孝道,认为真正的孝应该发自内心,这与物质无关,并且还认为,人们对待父母应该有孝心,否则,赡养父母也就如同饲养犬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宗法礼制虽然在西周时期曾经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但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而制定的,已经不适宜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B.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自觉接受孔子的教育,并以“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为他们的共同信念,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

C.《论语》中关于多与寡、有与无、实与虚、惠与不费、劳与不怨、泰与不骄等方面统一的记述,体现了中庸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色。

D.孔子的道德观讲究中庸之道,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中庸的境界,并且这样做对我们的人生有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沙漠胡杨

王永杰

①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一是胡杨。

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②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

它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

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了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

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胡杨是美丽的树。

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

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

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

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

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银色鳞波的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④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

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

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

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

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

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⑤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

走进胡杨林,你可能会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祼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

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只有一个主根很粗,这主要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

所以胡杨很难移裁,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挖断其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

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

⑥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

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

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

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

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⑦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

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顶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⑧传说,胡杨一生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

胡杨就是这种树,坚守着一片贫瘠的沙漠,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

有时候,我站在沙丘上,或坐在胡杨树下,任思想的野马穿越时空随意驰骋。

一棵嶙峋的老胡杨,也许曾经为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撑起过一片阴凉;一根枯萎了的老树干,也许曾经为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拴过疲惫的骆驼;一段躺在沙丘上的老树皮,也许曾经见证了西域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兴衰。

不屈的胡杨、不老的胡杨、不朽的胡杨,只有你能说出尼雅的奥秘,只有你真正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

如今,塔里木河不再奔流不息,罗布人与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沙尘之中,而古老的胡杨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沙漠的边缘,守望着现代文明在荒野之中的繁衍生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①段拿白杨和胡杨对比,既突出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又领起下文对胡杨进行具体地描述和赞美。

B.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

C.从第⑤段中的事例可知,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成活的。

D.人们称胡杨为“英雄树”“沙漠的脊梁”,是因为它在防沙护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E.胡杨树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古老、色彩美丽、叶子和根奇特、生命力顽强。

5.第⑦段细致地描写了沙漠胡杨的形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                

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表达艺术。

(6分)

答:

▲                

7.有人说: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高崇文,字崇文。

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

开元中,再表其闾。

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

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累官金吾将军。

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

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

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

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

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

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

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

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

居邠三年,戎备整修。

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