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2019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docx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文化

第一节伏牛山地区方言的基本特征

伏牛山地区方言是指伏牛山文化圈所涵盖地区使用的方言,主要包括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等地,这些地区使用的方言主要属于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是北方方言的一支,属于官话的核心地带,而伏牛山文化圈所涵盖的地区位于中原官话的中心地带。

中原地区在中华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伏牛山地区自古以来是东西与南北交通要冲,古官道的重要交通隘口,交往便利,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交流也很活跃。

而一种语言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伏牛山地区方言在汉语方言发展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伏牛山地区的“洛阳话”就一向被古代文人视为天下“语音最正”,并一直作为历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重要基础方言,对汉民族其他方言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伏牛山地区方言在内部虽有差异,但整体差异不大,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可以说伏牛山地区的方言是今天河南方言的主体,其发展现状可以代表河南方言的发展现状。

一、语音特征

伏牛山地区不同方言点的方言都属于中原官话,各地区之间语音差异不大。

中原官话与普通话语音结构的相似性很强,与其他官话相比,中原官话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声调上。

最主要的是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入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古入声字调类分派的不同成为划分中原官话与其它官话方言的主要标准之一。

中古汉语调类

例字

普通话

中原官话

清声母

阴平

阴平

浊声母

阳平

阳平

清声母

上声

上声

浊声母

去声

去声

清声母

浊声母

清声母

八、福法、各

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

阴平

次浊声母

褥、月

去声

全浊声母

阳平

阳平

除此之外,本地区方言在语音方面还有以下四点大致相同。

1、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少数字读[ts][ts'][s],其他大都读[tʂ][tʂ][ʂ],洛阳话读[ts][ts'][s]的多一些。

例如把“支”读为“资”,把“争”读为“增”,把“师”都为“斯”等。

2、古精组和见组声母字和细音[i][y]的韵母相拼时,大部分地区分尖团音。

例如“聚jü”念成“zü[tsy]”,将“秋qiu”念成“ciu[tsiou]”,我们把这种舌尖声母z、c、s与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而成的音节叫尖音。

而用分尖团的方言读起来,“九、轻、休”的声母是j、q、x,而“酒、清、修”的声母读的是z、c、s。

普通话不分尖团,在普通话中,“酒—九”“清—轻”“修—休”每组内是同音字,声母都是j、q、x。

3、古蟹止摄合口三等非组“飞肥匪肺费废”等字,[f]声母大都可以拼[i]韵。

4、今阴平的调值大都读高升调[24]或中平调[33]。

本文以位于伏牛山文化圈中部的平顶山方言语音系统为代表,介绍本地区的主要语音系统概况。

(一)声调(4个)

阴平35高混专飞坍披抽竹客铁

阳平42穷陈寒神鹅娘文服俗宅

上声55˥古展好女粉五口丑普体

去声31后是盖正放爱抗让去麦

(二)声母(22个,含零声母)

p巴布兵北

p怕皮胖碰

m麻米门麦

f费风丰福

t灯胆到德

t偷讨炭脱

n尼脑耐娘

l流老利蜡

ts资灾走族

ts擦财粗猜

s私三扫散

tʂ渣直周中

tʂ查迟长冲

ʐ惹日人绒

ʂ沙时手双

t家鸡举劲

t恰去起穷

休喜戏胸

k歌假贵公

k开哭块刻

x花虎汉黑

烟委怨安

说明:

(1)[n]和开、合口呼韵母相拼时是[n],和齐齿、撮口呼韵母相拼时是[。

(2)舌尖前音〔tstss〕的发音部位是舌尖抵下齿。

部分来源精组的舌面前音[tt]的发音部位较普通话稍靠前,但没有与上齿背形成摩擦,不是尖音。

(3)零声母拼开口呼韵母时,前带浊擦音[ɣ]。

(三)韵母(39个)

 

资词丝四

ʅ知迟是日

r尔儿耳而

i鸡以第米

u故步府雾

y雨趣旅据

架骂罢那

i家掐下压

u抓挖刷话

坡拨摸破

u多落过火

y脚药钥角

河车个遮

iɛ爹节鞋别

yɛ靴绝掠月

i百派耐害

u怪快坏歪

u包盗闹稍

iu票秒叫咬

ei北陪美贼

uei对腿归未

斗走肉偶

i流酒秋救

an盘满肝刊

ian边点见先

uan短酸关碗

yan全选远卷

ən本分很身

uən春顺混问

yn军群寻云

in民信紧林

aŋ帮上刚昂

iaŋ两将枪江

uaŋ装窗光黄

əŋ风增更坑

iŋ顶静零影

uəŋ翁瓮

uŋ红动送工

yuŋ穷胸用兄

说明:

(1)[aiaua]里的[a],实际音值是[A];[auiauaŋiaŋuaŋ]里的[a],实际音值是[ɑ];[ianyan]里的[a],实际音值是[æ]。

(2)[]拼[tʂtʂʂʐ]时,舌位略高而偏前,拼[kkx]时,实际音值才是[]。

(3)[iɛyɛ]里的[ɛ],实际音值是[E],舌位略高。

(4)[au][iau]里的[au],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间的复合动程一般比较短。

(5)[r]卷舌较北京轻。

二、词汇特征

方言特征词是表现该方言词汇特征的最重要的方言词,特征词指的是“不同方言之间的词汇上的区别特征,是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

根据李如龙提出的方言特征词理论,我们认为伏牛山地区方言词汇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伏牛山方言特征词在其他方言区可懂度较高。

伏牛山地区各之间的目前的方言在内部虽有差异,但区域内彼此沟通往来便利,移民频繁,历史上的各种因素有利于方言的交融,因此发展到今天整体差异不大,内部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对外有较强的影响力。

伏牛山方言词汇的核心部分与普通话相比没有太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北方话,而中原官话长期以来就是北方话的核心,因此伏牛山方言特征词在其他方言区有很多交叉,可懂度也很高。

例如俺、日头、今儿、大约摸儿、郎猫等。

(二)基本词汇中还保留较多地域传承词。

有些方言词是河南本地方言几百年来一直使用的,目前还活跃在本地的口语中,而普通话却不常用,这些在《歧路灯》等以本地方言为语言基础的明清时期著作中可以看到。

例如,

侹:

读作“挺”,身体倒在或躺地上或其他物体上。

如“他侹在地上耍赖不起来。

引:

带,领的意思,如“你引着孩子出去玩一会儿。

” 

搐:

读作“出”,扎束,系,如“腰里搐个搐腰带”。

 

膺:

充当(某一类角色),做(某种身份的人) 等。

如“岁数不饶人,都膺奶奶了。

萦记:

牵挂,挂记。

如“家里都萦记着你哩,多回去看看。

擘画:

教,教诲,开导。

如“孩子不懂事,回家多擘画擘画他。

” 

(三)词汇系统中还有语言接触残留痕迹

伏牛山地区处于东西与南北交通要冲,特殊的文化历史地位,以及历代的战争、移民导致与外地域方言长期语言接触,在方言中许多事物同时存在几种说法,如番茄和西红柿,洋火和火柴,饺子和扁食。

有的词在不同方言点的使用显示出伏牛山内部南北的差别。

如“太阳”一词,在南阳称“老爷儿”,叶县称“日头”。

“南瓜”,在洛阳、叶县称“南瓜”,南阳则称“北瓜”、“倭瓜”。

玉米在南阳称“苞谷”,而在洛阳、平顶山等中西部则说玉米。

(四)方言口语中单音节词较多,双音节词中有大量的合音词。

伏牛山方言俩个字连读时合音现象较为常见。

两个字音连读时合为一个音节,声母与前字相同,除少数字外,韵母或韵母的主要元音和后字相同。

声调多同前字。

底下[tia˥]

顶上[tiaŋ˥]

地下[tia]

门外儿洛阳、南阳[maŋ],叶县[mar]

哪一个[nuo˥]

那个[nuo],南阳不用

这个[tsuo]南阳不用

一个[yo]南阳不用

两个[lia˥]

三个[sa]

(四个、五个、六个、七个、九个都是原音节韵母后加[ə])

几个[t]南阳不用

起来\起开”[tiɛ˥]

里头[liou˥]南阳不用

恁、您[nən˥]你们的合音。

有人认为是敬称“您”,但方言中敬称意不明显,一般用在第二人称复数。

知道ʂ南阳ʂr

没有[mou]

(五)中原官话中老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多,但由于普通话作为标准音的影响力,方言中老的读音成为白读,而受普通影响的音成为新的文读。

例如

拥白读作[uəŋ˥],文读为[yŋ]

俗:

白读为[y],文读为[su]

输:

白读为[ʐu],文读为[ʂu]

式:

白读为[tʂʅ],文读为[ʂʅ]

做:

白读为[tsou],文读为[tsuo]

揭:

白读为[iɛ˥],文读为[tiɛ]

牛:

白读为[ou],文读为[niou]

杏:

白读为[xəŋ],文读为[iŋ]

(六)伏牛山主要方言特征词

有限于篇幅,本文只举例性收录部分代表性的方言特征词,由于调查比较还未深入,本文没有分出一级二级方言特征词。

1、词形较为确定,在伏牛山地区可懂度较高的方言特征词。

由于各方言点之间在声韵调方面语音差异不突出,因此下列词不标注国际音标。

方言词意义

时节时候

末后肚儿/末肚儿指最后一个

年下过年期间。

年时儿个去年

前半晌儿/前晌儿上午

后半晌儿/后晌儿下午

今日(儿)个今天

多咱儿什么时候

镇咱儿(这早晚儿)现在(南阳不用)

恁咱儿那时候

晌午错过中午的一段时间

俺我们我

恁你们你(南阳少用)

一条椽儿/条椽儿姐妹的配偶之间的关系

囟子傻子

欂栌盖儿/不老盖儿膝盖

灶火厨房

郎猫/男猫公猫

女猫母猫

牙狗公狗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长虫蛇

小虫儿麻雀

蚂虾淡水虾

扁嘴鸭子(南阳不用)

秦椒细长形的辣椒

菜椒又称柿子椒,不辣

大肉猪肉

大油猪油

番茄西红柿

落儿生花生(南阳不用)

扁食饺子

洋碱肥皂

馍馒头

中好,可以

繁(音博)指母畜生育

嬎禽类生蛋

搊(音抽)举起重物的一头的一个动作。

“这个墙太高,我爬不上去,你来搊我一下。

喝汤吃晚饭

咕堆蹲

淤稀饭或汤水因加热温度过高煮沸而溢出来

寻媳妇儿娶媳妇

寻下了定过亲了

打发闺女嫁闺女

出门女子出嫁

泻火(音邪火)喊叫

厮气食物等因放时间长而变质有馊味

不粘弦不行

打渣子开玩笑

枯出东西看起来皱褶较多,不平。

就窝儿/就手儿顺便,马上。

阖撒发抖

擦包纸大便后擦屁股纸

2、单音节方言特征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有些有音无字,用平顶山方言读音记录,有些方言用字用民间常用的或者意义接近的字记录,本字有待考证。

搿[kə˥]两手用力合抱,引申为结交。

鱼搿鱼,虾搿虾,王八搿合鳖亲家。

搿朋友,搿不拢

鬼[kuei˥]~摆:

显摆、炫耀

□[kə]用于小孩子之间打架。

谝[pian˥]夸耀:

他老好~他家多有钱。

搉[ty蒙骗:

他~住我了。

熥[təŋ˥]用火或蒸汽烤:

把尿布放火上~~,一会都干了。

哕[yɛ˥]呕吐

菢[p],禽类孵卵。

母鸡菢鸡娃儿了。

(洛阳不用,说暖鸡娃儿)

□[pi]一种较大面积的粘贴的动作:

~了他一脸泥巴/把报纸~到墙上

□[tʂu˥]用手抢夺小件物品:

他叫我手里的书~走了。

□[tsuei]不管,无论:

~谁说都没用

□[tuei˥]\[tei˥]一般写作“兑”,攻击、揍、打等动作,男性使用较多,一般用于不太庄重的场合,类似万能动词。

在平顶山类似万能动词,洛阳话专指打别人。

□[tuən˥]绷紧:

他~着脸不高兴了

□[kən˥]不平,咯得慌。

这个床板不平,躺着有点~。

□[ku用棍子击打:

给我~点枣吃。

□[kai]捕捉,抓:

~住一个小偷。

(洛阳不用)

[kuai˥]挎:

她~着个篮子。

□[kan]把器物打翻,东西洒出来:

不小心把碗打~了,豆儿洒了一地。

□[lai˥]平着揪:

别~着我头发。

攋[liau]缝,衣服开线了,你给~几针吧。

□[maŋ]形容吃东西很香的状态:

孩子们吃哩可~了。

搦”[nu]握;拿着:

手里~着一个小纸团。

□[niau]快,厉害:

这个陀螺转哩怪~哩。

□[nan˥]动词,用舌头裹着食物大口地吃,食物塞满了嘴:

他~了一嘴饭

□[tyɛ˥]把东西弄折:

他~了一跟树枝

□[suei˥]布边散开了:

这块布有点~了

□[ʂuaŋ]猛劲往外推,或者用重话说别人。

□[tiɛ]厉害,有本事:

这人真~。

(洛阳不用)

□[tʂau]动词,跨越:

小心水沟,快~过来。

(洛阳不用)

□[ʐou]转圈扔、击打:

小孩儿都喜欢大人~着他玩

旋[yan]用车床切削或用刀子转着圈的削

奘[tʂuaŋ˥]指人的腰身体挺拔,使腰身挺拔。

他这段时间有病,站在那儿不奘架,~不住架子

转[tʂuai˥]打扮或者谈吐比较讲究:

去了一趟北京,她就给我~北京话哩。

有轻微贬义色彩。

三、语法特征

伏牛山地区的中原官话在语法上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小,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句式和虚词的用法上还是表现出方言自己的语法特征。

(一)否定句

你孩子的病,非要吃这种药不可。

(普通话)

你孩子的病,非得吃这种药。

(非在口语中常常相当于“必须”,不用后面的第二个否定词。

(二)疑问句

普通话是非问语气词“吗”,方言很少使用,而常用肯定否定并列的形式。

例如“你去看电影吗?

”(普通话)

“你去看电影不去?

”(方言),句尾语调也不一定是升调。

(三)很+光杆动词

普通话光杆动词前不能用程度副词“很”,方言可以,例如:

她很哭哩,劝不住。

路怪远哩,我很走也走不到。

(四)中补结构用法有所不同

普通话要用结构助词的句型,方言可以不用结构助词

例如:

你拿得动打不动?

(普通话)

你拿动拿不动?

(方言)

你拿得动吗?

(普通话)

你能拿动不能?

(方言)

(五)部分词缀与普通话不同。

1、方位词缀“起”

角儿起(角落上),

跟儿起(跟前)(更老的说法是“跟儿干”)、

头儿起(开头的地方)

2、有些动词加前缀“圪”,同时重叠,表示某种进行体:

例如:

他圪晃圪晃的走过来了。

(六)个别虚词的用法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

助词“哩”

“哩”做结构助词:

“我哩书找不着了。

”(我的书找不到了。

“哩”做语气助词:

“干啥哩?

”(干什么呢?

“哩”做时态助词:

“我在二七纪念碑那儿见哩他。

(我是在二七纪念碑那儿见的他。

“哩”做构词成素:

这事我不记哩了。

(记得)

这个人我不认哩。

(认得)

“哩”除了几乎囊括普通话中“的、地、得、呢”的用法之外,还兼有“吧、啊”的部分用法(郭熙)。

(七)个别时间副词用法与普通话不同

我们家常吃面条。

(普通话)

我们家可肯吃面条。

(方言)

他刚走。

(普通话)

他将(将将)走。

第二节伏牛山地区方言的历史流变

一、历史地位

伏牛山地区是华夏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伏牛山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鲜明特色,是伏牛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远古时代的语言状况我们已经无法具体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其使用的语言具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伏牛山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本地方言也必然与汉语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古代典籍中,对于方言描述不多,先秦经典《礼记﹒王制》说: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虽语焉不详,但至少指出方言自古存在歧异。

古籍中对于古代汉语共同语的记载还是比较明确的,我们通过这些典籍中对于共同语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伏牛山方言在汉语共同语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汉语历史记载上最早的共同语是“雅言”,所谓“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是当时哪个地区的方言虽无法明确考证,但我们知道,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活动中心是在河南一带,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最有可能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因此《诗经》孔子讲学用的“雅言”,应该并不是鲁国方言,而是当时的中原话。

这个猜测可以通过后世文人的相关描述得到印证。

秦和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又迁往洛阳,东汉扬雄的《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明确指出当时“通语、凡语”的存在。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这就使民族共同语词汇的传播有了政治上支持。

扬雄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现在一般认为先秦的雅言和东汉的通语都是以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

东汉末年之后,战乱不断,灾难深重,黄河流域的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开始大规模的移民潮。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南下,东渡江淮,定鼎南京,中原文化、中原方言也随之深深扎根在南方,中原雅音被中原士族带到了长江中下游,将吴楚旧地的一大片地区变为北方方言区。

《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胡语,用正音(洛阳话)”的记载。

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

后隋炀帝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

陆法言的《切韵》序中说: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对其认为不正的方音进行评论,而唯独对中原音没有批评,因为中原音正是这些学者心中的标准音。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载“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当时在江南做官的大多是中原南下的士族,他们说的是中原话,老百姓说当地方言。

这两种方言差别明显,所以“数言可辨”。

来自中原的官员和老百姓都说中原话,自然“终日难分”。

颜氏认为,天下语音最正者“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洛下指的就是洛阳音,而金陵音则应该是当时由中原迁往金陵的洛阳贵族们的口音。

在中原民间,历来也有“南蛮北侉”的说法,而不蛮不侉的应该就是中原音了。

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语音方面的要求,即一定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切韵》为语音规范,而《切韵》音系应当是由当时的中原音为主要语音基础的。

“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

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今日河南方言与北方官话之所以与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虽然宋代的《广韵》被认为是一部有综合性质的韵书,代表着公元601年以前若干不同地区的方言。

”但人们也承认,《广韵》中“为了保存源于北方的新标准,而在南方得到了发展和修饰的读书音,而北方的传统就是晋都皇室的书生吟咏古典(洛生咏)的读书音。

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

元朝时出现了中原之音广泛传播的局面。

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起例中就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可以说明,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

元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白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准音的地位。

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汉民族共同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到清代才完成从中原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

因此可以这样说,伏牛山方言一直处于中原话的核心地区,长期以来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核心基础方言,在汉语方言的发展的历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方言自身的历史演变

伏牛山方言在汉语方言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语言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演变的,本身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是语言自身沿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而变化,其次就是外部社会的变化导致语言接触频繁而使语言发生变化。

伏牛山地区此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战争频仍,人口流动更新十分迅速,伏牛山方言经过了漫长岁月,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历代的战乱除了导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下,同时也有不少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与当地汉族相融合,但是由于中原汉族在文化上的优势,地处南北缓冲地带的伏牛山地区的中原方言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异族统治的太大影响。

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形成十分复杂的方言差异,内部一致性依然很强。

当然,中原话在同化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频繁的语言接触也必然导致中原官话上也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入声消失,语音系统也不断简化,语音、词汇方面也在不断的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靠拢。

现在的伏牛山方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原官话,与中古时期的《切韵》《广韵》音系,以及近古时期的《中原音韵》相比,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原官话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原话的原貌。

与中古音系相比最主要的差别主要以下几点

(1)声母系统主要是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清音送气与不送气之分,没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声母清浊的对立在《切韵》《广韵》中都存在,而发展到《中原音韵》时期已经消失,“并”母混于“帮”母,即浊音清化。

(2)韵母系统也跟声母系统一样简化了很多。

《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韵母一百五十八类(平上去相承—百〇三类,入声五十五类),《中原音韵》简化为四十六类,到现在只有三十九个了。

(3)声调的调类也简化到只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在《中原音韵》时期就已经基本消失,但口语中方言中还有残留,到现在伏牛山所属方言已经基本完全消失。

第三节伏牛山地区方言与文艺作品

语言有三个要素:

语音、词汇和语法。

伏牛山地区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原官话的语音主要体现在一些口头文艺作品当中,而词汇和语法在口头作品和书面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

豫剧、河南坠子、宛梆、三弦书、大鼓书、歌谣等作为伏牛山文化圈内富有特色的口头文艺形式,中原官话的的语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戏曲的唱腔艺术,其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言声调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

语言是中国戏曲声腔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剧种区别于他剧种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对于声腔设计者来说,“因字成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重要手段,所谓“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而长言之,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

因之,各地方言不同,声韵调各异,于是便诞生了不同的戏曲剧种。

另一方面,对于演唱者而言,“依字行腔”又是中国戏曲演唱必须恪守的艺术准则,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谙熟剧种语言声韵调的规律,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