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1682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docx

1213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一、专业基本情况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在升格成为高职之前的中专时期就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多年的办学教育造就了一支理论造诣较深、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是我院我系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后,2003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学生900余人。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

我院,其中高级职称比例42.8%;博士(含在读)3人,硕士(含在读)8人,双师型教师26人,达教师总数的79%。

,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核心期刊十余篇,承担省级课题1项,编写教材3部,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群体,也形成了“以技术促教学,以教学授技术”的专业建设氛围。

本专业现有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制图室等;实习车间有数控与普通机加工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焊工实习车间。

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数量多,规格全,性能优良,总价值近千万元。

此外,本专业还建立了青岛海信(科隆)空调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海信电子有限公司、青岛地恩地集团、青岛即墨马斯特造船厂等多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实验、实习、实训的开出率达到了90%以上。

在专业建设实践中,机电系在继承和发扬学院优良校风和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为山东地方经济服务,促进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力求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打造本校的专业品牌,在几年的时间里,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发展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由于办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形成了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切实贯彻“高职高专学生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指导方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多次召开专业培养计划研讨和修订专题会,着重讨论如何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对就业需求的体现,并结合过去的专业经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归纳出涉及机电产品、生产制造行业的岗位群,明确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内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真实训的教学模式;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全过程认真践行“六个融合”,即:

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

探索出了一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想路径,为学生搭建起培养与就业零距离的知识、技术桥梁。

通过这种产教相融、工学结合的典型培养模式,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更重要的是凸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培养方式,使全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树立了自信、培养了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创造能力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确定了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按照科学设计、坚持标准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知识结构体系,明确了以“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优个性”为目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规格;搭建了“通识基础+专业提高+综合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培养人才的基本类型来确定了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层次的课程模块,并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还实施了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实现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

此外,本专业还制定了合理的检验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真实地反映人才培养的水平和人才质量,以“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的检验方式,创新具体的检验标准,做到方式合理、标准具体,体现培养规格对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3、构建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秉承“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借鉴国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充分吸收过去基于实践本位、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经验,以生产实际要求为标准调整专业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效化;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实现“课程结构大平台,多模块、活接口”;素质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课内外教学立体化,全面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

本专业针对以往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工作任务分析笼统粗糙、课程设置未能突破学科框架、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低等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构建了以专业定位与岗位论证

岗位任务与胜任能力调研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动领域归纳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真正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质性改革。

4、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道路,实现“校企联合,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全真实训基地、虚拟实训中心、仿真实训室、校内生产车间、数控加工车间,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机器人、机械手实训基地、自动化罐装生产线实训基地、数控系统实训基地,建设“预就业”实训平台,实施“预就业”实习,提高学生初岗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完善了基本教学条件

实践、实训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建校以来,学院先后投资近千万建设完善实践条件。

就校内而言,本专业现有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制图实践室等九大基础实验室,教学实验覆盖率达90%;已投用的实习车间有数控与机加工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焊工实习车间,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数量多,规格全,性能优良,可有效满足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需求。

着眼校外,已初步形成以传统农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新兴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十几家校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吸引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的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在校外见习、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需要.

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训的穿插结合,体现了培养过程中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为学生实验实训提供充分的保障,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充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形成了合理的培养规范

为了切实贯彻“高职高专学生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指导方针,我院多次召开专业培养计划研讨和修订专题会,着重讨论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对就业需求的体现,并结合过去的专业经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归纳出涉及机电产品、生产制造行业的岗位群,明确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内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真实训的教学模式;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全过程认真践行“六个融合”,即:

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

探索出了一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想路径,为学生搭建起培养与就业零距离的知识、技术桥梁。

通过这种产教相融、工学结合的典型培养模式,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更重要的是凸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培养方式,使全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树立了自信、培养了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创造能力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集全院之力,将社会、行业、企业乃至岗位的需求进一步抽象归纳,明确学生就业范围、细化岗位职业能力、实施典型工作分析,以需求风向标为指引,通过“专业培养凸显社会需求、行业反馈指导人才计划”的双向努力,规划学生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细则,对应调整培养计划,通过工与学的紧密结合,完善“有需可依、有需必依、以教应需”的人才培养规范。

7、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与评价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模式,以促使学院人才培养由“学科式”向“技能式”转向为宗旨,根据市场对人才技能方面的需求来构建学院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在构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把握目标的匹配性,使得专业监控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相匹配,与学科式教学相区别,突出技能方面的权重要求;保证过程的可控性,在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中合理取舍,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避免由于只强调结果控制,而忽视过程监控,造成结果的不可达性;同时,注重评价的合理性,着力于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非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教学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合理确定学生对教学评价的权重,切实做到将“技能式”的人才培养思路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每一个具体步骤。

8、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增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其合理的建设,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教学、培训、科研及区域性、专业性职业教育示范功能。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起示范作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起示范作用;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起示范作用;在校企合作、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上起示范作用,切实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还通过开展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推行远程教育等方式将本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训室建设方案等输送出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帮助本地高职院校建设同类专业,推动院校办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幅度增强。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1、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将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航标的指导思想,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布局,服务区域经济,并切实践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建设思路,立足龙头专业,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带动机电专业群发展。

利用三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保持与半岛城市群企业的密切联系,服务于地方、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建设机电一体化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五位一体”的学习生产型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基地建设,有力支撑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力争到2015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青岛市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重点专业建设,探索和实践以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和六个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核心是校企联合,精髓是实践教学,实质是就业导向。

1)继续积极推行校企联合

通过与青岛地恩地机电有限公司、海立美达电机有限公司立兴杨氏门窗有限公司中大贝莱特公司及景津压滤机集团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实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在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研究探索“岗位群”轮岗实习制度,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比例到2013年达到100%,努力完善并切实践行“教学做一体化、全真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3)坚持实施就业导向

入校的新生进行1~2周的下厂认识实习,在企业开展职业、现场、企业文化和认知实习教育,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对专业理论课安排不少于30%的学时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基本职业技能。

在上述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在工学结合中进行就业为导向的专项技能训练。

在上岗前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针对学生上岗的专项训练,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

4)创新“六个融合”教学模式

“六个融合”教学模式,是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此,校企合作要向校企深度融合迈进,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包括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其次,要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完成某个项目(产品)为任务,辅之以必要的知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课程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

最后,教学模式要实现产教结合。

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一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践技能,因此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的保障。

3、课程体系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机电设备操作应用、维护维修”为核心能力,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步建成和完善适应技术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1)确定职业岗位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应用、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主要岗位有: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安装调试、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

2)重组职业能力模块、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骨干能力、综合能力四个层次的能力体系。

根据能力目标,形成四个课程模块:

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专业骨干能力课程模块和素质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本专业分为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应用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与管理两个方向。

图3-1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课程设置

图3-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与应用课程设置

如上图所示:

专业基本素质课程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

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骨干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素质拓展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按照“工学结合”方式,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基地、机电一体化能力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工厂和实习合作企业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

3)打造优质核心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带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要建设8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在学院中推广使用。

另外网络课程、立体化教材等建设任务也要开展。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系列核心课程的建设。

2011年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工业自动化组态控制——灌装线项目设计实践”,并在2013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

2012年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并由此带动职业能力课程精品化建设,在未来的三年内,使职业能力课程中的5门课程达到学院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水平,同时将职业能力课程全面建设为学院重点课程群。

2013年前完成8门核心课程上网,既为校内外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其它院校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表3-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计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建设进度安排

负责人

2011年度

2012年度

2013年度

1

电机与拖动

电机与拖动

庞增俊

2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万俊贺

3

供配电技术

供配电技术

周绍梅

4

电工技术实训

电工技术实训指导书

陈爱美

5

电子技术实训

电子技术实训指导书

刘晓龙

6

机电设备维修实训

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指导书

万俊贺

表3-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级别

建设进度安排

负责人

2011年度

2012年度

2013年度

1

工业组态-自动化灌装线

省级/国家级

庞增俊

2

电工技术

院级

刘晓龙

3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

院级

万俊贺

4

数控技术与应用

院级/省级

魏代全

5

机电一体化技术

院级/省级

万俊贺

6

电子技术

院级

陈爱美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年来,我校不断推行和深化教学改革,学习新的教改理论,特别是在执行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教师们都有了较高的认识和初步探索。

每个学年的上、下两个学期,专业均派出调研人员,分赴周边区域,共计调查了上百个单位,收回上千张调查表或问卷,经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基本确定机电一体化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下一步重构课程体系,修订各种计划标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改革,计划投入上百万资金,重点扶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条件建设。

同时,组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小组,专门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等项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分别得到了多家机电应用厂家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纷纷表示积极参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改工作,并提供大量的实践条件。

如:

以轮胎制造流水线机电一体化应用为主的青岛三角集团、以机床制造流水线机电一体化应用为主的青岛机床二厂、以机车外壳生产机电一体化应用为主的万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等上十家企业。

本学期开始,我们有条件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已经先期进行实施。

经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小组的深入研究,制定了具体、详细、科学的计划,明确了每个人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种工作。

通过对岗位群及岗位能力的分析,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为两个方向,即机电设备操作与应用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与维修方向,并针对两个方向的具体任务设置课程,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六大问题,最终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和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

 

5、考核方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促使学院人才培养由“学科式”向“技能式”转向,根据市场对人才技能方面的需求来构建学院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由重知识考核转变为重能力考核,其考核方式详述如下:

1)过程考核、质量监控动态化

由于人才培养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因而我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过程考核机制,针对教学过程设置考核指标,并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推广基于“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流程,通过多级督导、在线分析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控。

2)技能证考核

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我系还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高专教学质童监控和评价中的作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整合,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赢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美誉度。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劳动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我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质量监控的模式,正逐步建立起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中的作用。

3)建立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教学质量分析是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检查掌握数据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利用教学质量分析会,及时发现教学质量变化动态,找出优点和弱点,采取措施,提高质量。

我系为把好集中性测试制度关,集中性测试后,将成绩录入“教学质量标准分评价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并将评分成绩作为“教师工作能级量化评定”的一项关键要素。

4)建立家长、企业、专家三维立体式评价机制

我系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中有机地融入基于家长、企业、专家三个层次的评价机制,利用学生半学期、全学年情况通告、家长信、拜访电话的方式强化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立足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家长双方责任制的教育引导策略,获取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同时,利用机电企业双选会和行业企业调研、学生实习、就业回访,收集学生最终落脚点——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学生能力、素养的意见反馈;并通过定期的专业研讨会,邀请青岛机电行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商讨,调整修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三维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我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发挥督导作用,强化二级督导体制

教学督导处是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在院长和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以及院教学评价系统的建设和组织实施工作。

而机电一体化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二级督导体系,以教研室主任作为二级督导机构成员,积极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模式,加强教学督导宣传,促进督导工作交流,努力开展教学研究,协助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强化实践教学检查工作致力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加强监督考核机制,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注重与教师的交流以及与学生的沟通,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督导工作的实际意义建立科学的、具有一定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量化评定制度,是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保证。

6、条件建设

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持大力开展双师团队建设和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两条主线不动摇。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等四大计划。

首要的是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达到23人,占专业教师的90%以上。

其次,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3名兼职教授,从企业聘请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5名,聘请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工程师、技师)8人,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6人,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要落实到课程、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教学团队,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在建立兼职教师聘请标准、保持兼职教师稳定性、促进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