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0020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docx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

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

  内容摘要:

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体系之中后,中国农民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农产品进口压力增大,价格下降,贸易逆差增加,失业率提高,中国农民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中国农民面临的贸易环境日趋失衡,占有的资源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在制度上的先天缺失,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农民是雪上加霜。

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由于入世带来的直接间接影响的滞后性,以及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暂时没有感受到这种冲击波的影响,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影响。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必须采取组合拳的方式,不但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治本。

  关键词:

全球化;二元结构;中国农民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焦点。

自从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体系之中,成为全球化体系中的一环后,中国的农民实际上就变成了世界农民,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成为了世界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民不仅仅通过市场与城市居民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越来越紧密地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从而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作为社会人群中最边缘化的一部分,在为WTO带给他们生活的影响感到不满和痛苦的时候,中国农民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将中国农民问题放到全球化体系中进行比较研究,寻找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对于建设和谐中国,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全球化对中国农民带来冲击

  农业是民生之本,农民是社会之基。

按照重农学派的观点,只有农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可见农民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重要。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民的经济活动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如果说在未融入全球化之前,中国农民的经济活动空间还只局限在有限范围内的话,那么中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农民的经济活动就具有了世界性质。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在履行承诺、承担责任的同时,虽然也搭上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便车,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中国农民的生计面临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农产品进口压力增大,贸易逆差日益增加,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民的生存。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严格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大幅度降低中国农产品关税,农产品其他贸易壁垒基本撤除,向世界交出了一张出色的“成绩单”。

中国农产品的关税总水平由入世前的%下降到2005年的%,提前达到10%以下水平的目标,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更是从入世前2001年的%降至2005年的%,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水平,更是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准,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准最低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各种壁垒也已经基本消除,自2004年起,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2005年仍将维持同样的高水准,小麦配额达万吨,玉米720万顿,食糖万顿,棉花万顿,农产品国营贸易比例逐渐缩小,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5年取消,2006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子油进口的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同时,中国自加入WTO之日起,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并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限制在%,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中国农民的经济活动也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部分。

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达到2216万吨,占商品量的15%,将配额折合成原粮,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9%.粮食大量进口,将直接影响国内粮食价格,损害靠种粮食为生的农民的利益,危及到国内粮食生产。

农产品市场放开,导致农产品相对价格持续下跌,农民的生计日益困难。

中国加入WTO,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震荡效应,造成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形势严峻,一些纯农户的收入甚至出现下降。

入世后的第二年即2002年,一季度的蔬菜价格就跌至6年来同期最低点,比入世前的1996—2001年同期价格水平下降了36%.2002年小麦价格仅仅元/公斤左右。

2003年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回升,2004年小麦最高价达到了元/公斤,但随后又出现回落。

与此同时,农业物资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减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所得利益。

2005年5月国产尿素、复合肥和柴油价格分别比2004年同期上涨21%、23%和15%,粮食生产成本每亩增加40元左右。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农产品出口困难加大,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亿美元,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而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虽有降低,但仍为逆差。

随着进口的增加,加剧了国内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的“卖难”,进一步抑制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直接危及到农民的收入的提高。

据甘肃省粮食局的资料显示,甘肃河西等粮食生产区农民因此每年人均年收入减少60-70元。

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每年不足1美元生活的贫困人口有2/3以上的在农村,其中亿中国农民中,有将近2亿人低于联合国规定每天生活费1美元以下的标准。

即使按照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人民币的标准,2005年末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067万人。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日报》2006年3月1日

农产品大量进口,直接减少中国农民的就业机会,加剧中国的失业问题。

加入WTO后对中国农业和农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加剧中国农民的失业。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仍然是一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人多地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被束缚在少量的土地上,成为隐性失业者。

据估计,这种隐性失业者约2亿人。

这些人农忙时在土地上耕作,农闲时做些小买卖,到城市去务工挣些钱,或者就地为市场搞一些家庭养殖业,出售后获得一些收入维持生计,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现金开支。

加入WTO后,在发达国家大量的高额补贴农产品进口冲击下,造成中国农民的家庭副业生产出来的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沉重打击中国农村中稀缺的商品生产,阻塞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性,从而使得中国的大多数小农在大部分农闲季节无事可做,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农民的失业。

中国农业1978年吸纳了%的就业人口,而到2003年就业份额则减少到%,且这种下降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这种后果比WTO造成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失衡要严重得多。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显性失业的农民高达2亿人,如果加上隐性失业的农民,超过3亿人,其中直接因为加入WTO带来的农民失业就超过2000万人。

瓦解了中国农民的经营观念,涣散了中国农民的人心。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业是国民财富源泉、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重视农业、重视农民的思想和观念一直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高低,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意识形态的确定,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均与农业息息相关。

可以说,传统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都是围绕农业进行,农业稳则中国社会稳,农民富则中国社会富,农民强则中国社会强。

然而,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全球

  化的体系以后,全球化精神灵魂的市场经济观念如春风化雨,猛烈冲击着稳定中国社会几千年的观念体系,以农为本的农业主体地位的观念不再占统治地位,农业文明、自然和谐、清静无为被金钱、竞争、消耗等观念的工业文明所取代,农民的一切活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观念也不再以是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不是有生活的乐趣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赚钱为依据。

当工业文明的观念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全球化引来的工业文明必然战胜土生土长的农业文明,并且成为中国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其结果当然是中国农民在社会生活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逐渐被边缘化,大批农民纷纷逃离生我养我的农村和土地,中国社会出现的“民工潮”、“出国潮”、“进城务工潮”、农村土地的大量抛荒等现象,就是中国农民传统观念被瓦解后出现的典型例证。

  二。

中国农民面临的贸易环境更加失衡

  1.资源占有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相差悬殊

  农产品商品生产需要土地、水、空气、阳光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占有为基础。

中国农民的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世界各国农民占有的农业生产活动资源比较具有很大的距离。

土地是财富之母,使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耕地面积约为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公顷,而中国耕地面积只有万公顷,人均仅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左右,承担着养活世界22%以上人口的重任,如果以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个单位,那么印度为,法国为,美国是,俄罗斯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分别为和

  水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是淡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报告,世界人均淡水资源为7044立方米,中国仅有2201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1%,被列入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列。

  科技是农业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活动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国际上把用于公共部门农业研究的经费占农业GDP的比例定义为“农业科研强度”,中国的ARI还相当低,只有%,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则超过了2%,甚至达到3%.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贡献率达到60%-80%.农业科研投入如此之低,造成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不高。

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造成农民在制度框架中权利的先天缺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空间模式,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城乡分治,发展的重心集中于城市,直接造成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制度框架中权利的先天缺失。

表现为:

首先,农村公用事业发展落后。

到2005年底,中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四级和等外路占农村公路总量的近90%,全国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约为60%,不少省份如贵州、宁夏还不到30%.其次,农民无法享受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家庭和亲友仍然是农民化解各种风险的主要载体,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

  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民因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占70%,应就诊而未能就诊的比例为%.在中西部,因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死在家中的人数占死亡人数的70%.2004年农村文盲率仍高达%,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远低于城市人口%的水平。

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强权做法,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农民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WTO的内存品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坚持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各国不论贫富,都以同一方式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尽力将优惠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及差异待遇”范围缩小,让中国农民生产的产品出口在免关税和免受配额限制的优惠下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目标成为一句空话。

同时,发达国家利用本身的优势地位,拒绝削减农业补贴,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美国通过扩大原有合法补贴“蓝箱”,掩饰每年补贴农产品倾销海外的100亿美元,美国农户平均每年每户获2﹒1万美元补贴,数千个美国棉农瓜分40亿美元政府补贴,小麦出口价只有成本的1/3;欧盟农户平均每年每户获万美元补贴,乳类产品出口量世界第一,出口价只有成本的50%,每头奶牛每天获得补贴2美元,小麦出口价只有成本的46%;而比较起来具有一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大都在400美元以下,政府向农民提供的补贴额只有发达国家的1/14,并且还要顺应发达国家要求减半。

中国的棉农在2003年、2004年期间就因为美国的棉花倾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