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9520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docx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

  这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渴望破坏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激情昂扬的情感。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1.课型:

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

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

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

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拓展:

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

“沫”“若”,即沫水和若水。

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

“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

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朗读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问题: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3.播放朗诵音频

  四、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五、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他的号角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者“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请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

  白云、北冰洋、洪涛

  3、请圈出诗人所运用的动词

  怒涌、提起、推倒、毁坏、创造、努力

  4、问题讨论:

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教师点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使他的如擦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12539;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12539;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五12539;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

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朝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渴望破坏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激情昂扬的情感。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1.课型:

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

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

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

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拓展:

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

“沫”“若”,即沫水和若水。

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

“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

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朗读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问题: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3.播放朗诵音频

  四、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五、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他的号角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者“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请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

  白云、北冰洋、洪涛

  3、请圈出诗人所运用的动词

  怒涌、提起、推倒、毁坏、创造、努力

  4、问题讨论:

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教师点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使他的如擦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12539;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12539;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五12539;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

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朝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由景及人的过渡)

  2、进一步明确“意象”及其作用

  3、明确本诗的艺术特色并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么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呢?

是胡适先生的《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同学们也许会惊异于这首诗文学性的匮乏,甚至感觉这不是一首诗。

这首诗选自诗集《尝试集》,与诗集相对应的是“尝试”二字。

作者在尝试什么?

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

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

“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

虽然如此,但是咱们还是能从刚才这首《蝴蝶》上发现旧诗体的痕迹,比如它还是以五言为律,还有压着an韵等。

所以胡适先生对他的《尝试集》这样评价:

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

言辞中对自己诗作中留下的新旧时代交错的影子感到很是无奈。

  如果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

本堂课,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简介:

  有一个词叫做“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一篇作品,还需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他的笔名沫若两字来源于他家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两水交汇处就是他的家乡了。

咱们听过用“鲁郭茅巴老曹”来排名这些大师级的现代作家,足以见郭沫若先生的成就。

  他是我国现在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他还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的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书法也大胆创新,“中国银行”这四字就出自于他手下。

  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到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

  介绍完他本人后,说一说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咱们都知道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具体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作者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惊天的巨浪,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一同朗读这首诗。

  鉴赏:

  只读一遍,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作中的激情,这也是郭诗的特色,有人把他成为“火山喷发式的情感。

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谁立在地球边上?

地球边上是哪?

放号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时无法领会本诗的内涵,不如咱们通过找意象来明确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前三行诗中出现了“白云”,它的状态是“怒涌”“怒”字加强了白云的动感,“北冰洋的晴景”是“壮丽“的,一个“晴”字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蓝天白云、海天一色的万里晴空,雄伟开阔,“太平洋”要将“地球推倒”,太平洋属于地球,却要将地球推倒,作者极力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呦!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前边写的是景,这句话中出现了人物“我”,引来了“我”对这景色的感情,所以这句话起到了由景及情的过渡作用。

咱们也可以从“啊啊”重复的感叹看出作者此刻的心情澎湃、慷慨激昂。

  在后三句中,作者所着力描写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是力!

整首诗由景及情,其实就是一首“力”的赞歌,那么这个“力”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力是一个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表面上是洪涛流动奔放的力量,内在上是“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所以咱们就明确了“毁坏”、“创造”、“努力”的深层含义。

作者运用了排比以及复沓的写法,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和气势,最后一句“力的绘画”是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前文用了仰俯结合来描写;“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白云怒涌的比喻;“音乐”“诗歌”是声音;“律吕”是节奏。

可以说是由远及近非常有层次感。

  所以再回到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太平洋北冰洋尽收眼底。

“五四”浪潮的波涛汹涌,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

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

这首诗就是那种向旧世界、旧传统、旧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

  2、强烈的抒情色彩

  3、语言形象生动(人格化)

  中心思想: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入第4篇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难点:

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总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它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身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的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他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世界发出了他的呐喊,写下了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诗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文学常识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三、背景链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于是,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

《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四、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节奏感和气势。

  2.播放朗读录音,感受把握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听录音后再读诗歌。

  3.本诗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意象: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作用:

“白云”,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下文的北冰洋相映照。

  “北冰洋”,背景是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

  “太平洋”广袤无边的太平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

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洪涛”,“滚滚的”形容波涛的动态形象,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力”,这也是全诗的主要意象。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