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8943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德育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德育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德育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德育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案例.docx

《德育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案例.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案例.docx

德育案例

感受着学生的感受

刘士平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所以,一切当从“了解”开始。

如果老师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

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或教育氛围,是使德育“入心”、“入脑”的基本前提。

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尽力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感受着学生的感受。

[案例一]

在上学期我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们宿舍的内务连续两天扣分,都是阳台不清洁,查下来就是小王同学负责的,第一天我问他怎么没有做好宿舍内务?

他说阳台地面就是弄不干净,他不管怎么擦都这样。

当时我也不知道情况,我只能要求他必须认真去做好这件事。

但第二天又出现这个问题,问他怎么又出现这种状况,他老样子回答我。

当时我就说我和你一起去看一看,到底怎么样,我们怎样解决?

那天中午我和那位学生以及宿舍室长一起去看一看,阳台地面确实看上去不干净,用拖把去拖不那么好拖,但用力去拖也是能拖干净的。

最后我们把阳台拖得很干净,这时我对他说这不是干净了吗?

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去对待每一件事,要有信心去做而且要想办法去做好每一件事。

此时我看了看这位同学,他脸红红的一句话不说。

在走回教室的路上,他走近我对我说:

老师对不起,其实我知道阳台能拖干净,只是我没有认真去拖,但当你问时又不敢说实话,怕你批评,以后保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并实事求是向你反映。

确实在以后他们宿舍的内务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宿舍有什么事都能跟我讲,我能与他们平等的交流。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作为班主任不能一味的批评、责怪,或者只是简单的给学生提出要求,而是应该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

交流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才能得以实现。

[案例二]

在新高一学生第一天报到时,每一个学生都显出兴奋而又新奇的眼神来到我的面前。

小马同学说话轻轻的,我看见他低着头,脸红红的,留有较长的头发,出于班主任的本能,我就对他提出了星期日回家后必须理发,他红着脸轻声答应急忙离开了。

到了第二周的星期一,我发现小马头发确实理过了,但我发现他留得两边的鬓脚还是比较长。

中午我请这位同学到办公室来,我有一点恼火,语气比较重的对他说,头发为什么还是比较长?

出乎我的意料,他回答说:

“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如果理得再短就不好看了”。

当时我就火了,我从校纪校规、从什么是好看不好看等等说了一大截,他可能觉得头发不理短是过不了关,因此还没等我讲完就对我说:

下星期再理。

他这样讲了我也就算了,但我感觉到他有情绪。

这星期我也对他多留意了一点,发现小马同学平时很少与周围同学讲话,感觉他很内向,上课时他也往往人趴在桌上,不是很专心。

在一次早操时我无意间发现了他的一个秘密:

在他的左耳道旁长有一个“付耳朵”,当时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头发的鬓脚留了较长,是为了遮住这个多余的“付耳朵”,此时我自感到那天对他发火太不应该,也许我无意间“刺伤”了他,我必须尽快弥补我工作不细致的过失。

又一个中午我请他到办公室来,对那天我对他发火向他道歉,并对他说:

如果你觉得现在这个发型好的话,那你就留着,老师相信你的想法也总有道理的。

他先是露出惊奇,然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留下:

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赶快地走了。

他走后我又找了几个班团干部,要求他们要关心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之间一旦有矛盾作为班干部首先要做好双方同学的思想,控制双方矛盾的激化,同时必须第一时间告诉我;另外不要对班级同学评头论足,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觉他开始与同学交流了,课堂上也能听到他的声音,几个星期后我发现他的头发又理了,而且比以前短了很多。

我想他的自信心找到了。

如果当时我没有发现他的秘密,也没有及时纠正我的过失,坚持要求他把头发理掉,那我想一定损伤了他的自尊心,也许他在班级里会感到抬不起头,对自己失去信心,那是再对他做思想工作也许效果就差了。

我庆幸我当时的及时弥补,也深刻感觉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工作要细致耐心,有时也要换位思考。

案例评析: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

交流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才能得以实现。

而教育是要有对话的,这种对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两方面。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教育。

如何让学生与老师很好的沟通,让学生讲真话,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而要让学生产生对教师尊敬、好感等正面情绪,老师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技巧,才能达此目的。

其次,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除了要真诚、细致外,还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应多用商量式的语气、建议式的口吻。

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情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

也应严格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能侵害学生的隐私权。

只有当学生在内心接受老师,那么学生对老师讲的话都能接受,而且他也能很诚实的讲出真心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师爱启动心灵

尹利群

每个学生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

唯有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师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只细腻各异的钥匙,架设起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深入学生的心中去了解他们。

有这样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在高一年级的下学期,我们班从外省学校转来了一名学生。

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好,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不仅上课不遵守纪律,而且老师说他就不服,跟老师对着干。

与其他同学的隔阂也越来越大,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学生气。

后来,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只要是老师一说他,嗓门就大,还经常在上课看小说,甚至天天都不写作业。

针对他的情况,刚开始,我就严厉的训斥他,找他的家长,可是一点儿成效也没有。

后来,我发现这种严厉的训斥并不起作用,他虽然不说话表面上好象承认了错误,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错误,更不会去改。

于是,我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降低要求,作业单独给他留少一点儿,并且及时给他讲解。

再与家长密切配合,慢慢的作业都能交上来了。

有进步及时的表扬他,帮他树立在同学面前的威信。

通过与其谈心交流思想,了解到他家长对他太严厉,于是,他在学校心情不好,终于找到了原因。

先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慢慢的他与老师同学对抗了,也和其他的学生融洽了很多。

并且当他犯错误时,不急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先了解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情况好转了,他能认真的坐在教室里上课了,成绩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

案例评析:

根据现代教育观,我认为应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把“师爱”作为科研课题。

台湾著名的教育加高振东先生曾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但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通过这个案例更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只有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去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

只有教师的爱心能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真正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之效。

教师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子。

也使我感到要因材施教,承认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差异,充分关心尊重他,与他谈心成为朋友,不能简单粗暴的训斥。

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问题找原因,并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多让他参与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其自身的价值,有成功的体验。

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改正缺点,健康成长。

我们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

女孩为何不愿回家

范玲萍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班主任,就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心灵的健康成长,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绝不会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的视线中消失,不会让一个学生从自己的眼神中读到冷漠、失望和不屑一顾。

只有用真挚的爱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尊重你,听从你的教诲。

在班主任生涯中,我了解到很多家长都有同样的感受,自己的孩子以前像只快乐的小鸟,整天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与父母有许多讲不完的知心话,但上了高中,他们想的不少,却懒得与父母说话甚至看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又不懂,与你们讲也是白讲”,家长们最多说的一句话:

“孩子变了,变得我不认识了,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着装打扮等方面,他们回避或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想法,与父母之间产生了许多的摩擦冲突,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代沟”。

我班有一位家在肖塘的女同学,父亲是厢式货车的个体驾驶员,在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发生了严重车祸,截去了左腿,在上海开刀住院治疗了几个月,回到家后,但女儿对父亲的受伤却毫不关心,不离不睬,甚至住在南桥姑妈家一个星期不愿意回家,姑妈几次三番劝说她都听不进去,还和姑妈吵了起来。

看到女儿的冷漠无情,她的父母十分心痛伤心,她妈妈几次偷偷地流泪,但又不敢批评一向娇宠的独身女儿,姑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来到学校找到我,希望通过班主任做做她的思想工作。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进行了谈心,语重心长地询问她为什么在父亲严重受伤,正需要亲人关爱和照顾的情况下不愿回家,一开始她沉默不语,闭口不谈,我没有批评她一个字,而是关切地询问她近来学习和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她看到我一脸诚恳的态度,说出了心中的话语,她的家庭条件较差,母亲在乡办企业上班,一年没有多少收入,现在父亲出了车祸,母亲为了照顾父亲,辞退了工作,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遭遇意外,“屋漏偏遭连夜雨”,经济马上陷入了困境,父母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亲戚也疏远了他们,她认为父母没有噱头,没有能力,目前家庭的现状会影响到她的学习,还不如不回家,还担心同学们知道这些情况后会瞧不起来自农村的她,在班级里没有地位。

其实我知道这完全是她的虚荣心和自私自利的心理在作祟,她根本没有体谅到父母的辛苦,毫不关心父母的健康,不愿意分担父母的忧愁。

我听完她的述说,没有指责她的自私和虚伪,而是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在前苏联的一次地震中,母子两人被压于断墙残瓦之下,在无粮无水的情况下,母亲毅然咬破自己的手指,让幼小的孩子吮着她的血。

当救援人员挖出他们的时候,母亲已死,孩子仍存。

听完故事她泪流满面,我不失时机地轻轻说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在父亲生病最需要女儿安慰的时候,你却用这种冷淡的方式,于情于理都是不应该,在我的启发下她终于明白了她的行为已深深伤害了父母的心,自责和悔恨之情都一览无遗地露在脸上。

周五放学后,她回到了家里并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父母看到女儿的转变,欣喜不已,她妈妈在电话中激动得语无伦次,一再道谢。

之后我又带领几名班干部去看望了她父亲,并带去了我们班级的爱心捐款,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片关爱和真诚的帮助,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案例评析:

在这个世界上,要问谁对我们最关心,毫无疑问,那就是父母,有句话说得好:

“天下父母心”。

是啊,天下哪一位做父母不为自己的儿女洒下汗水和泪水的,为了自己儿女一生的幸福,他们的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儿女,像蜡烛不停的燃烧自己,可是,有多少做儿女的又能真正的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呢?

又有多少做儿女的能真正去看透父母受伤的心,而为他们疗伤呢?

我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如今都已长大成人,由于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于周围亲人的宠爱无度,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跋扈的性格,普遍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如果这一代独生子女整体素质的下降和颓废,就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公民人格,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天下父母,不关心,不疼爱子女的,恐怕为数不多。

可是对父母、对他人不关心、不同情的却大有人在,人们对这些子女的自私行为进行谴责,是完全应当的。

然而,探究一下这些行为的形成,难道这跟我们从小的教育无关吗?

要知道,同情心不仅是对父母,而且是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关心同情他人呢?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应使孩子建立起这样的观念,父母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的依赖者,父母的健康和存在是与他们的幸福和欢乐分不开的,从而使孩子产生出体谅父母辛苦,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与父母同甘共苦的内心需要。

不热爱父母的孩子是不会去爱别人的。

有的父母不愿把家庭的艰难以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告诉孩子,怕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希望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

这些父母忘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将会长大成人,生活中的苦难和忧愁也会落在他们身上,从小不能真切地体谅父母艰难的孩子,不能从精神上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是万事如意的。

这样,在他们长大成为父母后,在遭受到某些挫折和不幸时,很难成为坚强勇敢的人。

孩子如果没有这种感受和精神准备的话,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是不会关心别人的痛痒,并诚心诚意地为别人工作服务的。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待人冷漠无情的父母,很难教养出心地善良,对人体贴入微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所表现的温情与爱抚,以及父母同周围人的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都会微妙地迁移到孩子身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要逐步引导孩子从关心父母到关心家庭其他成员、邻居、同学、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

要在孩子的意识中形成“别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的观念。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上海市奉贤中学赵庆辉

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一种人格对人格的影响,一种灵魂对灵魂的碰撞。

班主任更确切地说就是学生的家长,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指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做人。

这就是班主任的工作。

我在去年刚接手高二

(1)班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唐同学引起了我的关注。

该生学习刻苦勤奋,踏实认真,但学习成绩一直处在班级末位。

这种学习上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

多次的谈话,给他讲有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有关问题,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后来我接触到了他的家长,又与他做了深入细致的交谈,才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该生家里兄弟双胞胎两人,他是老大。

兄弟两人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都很好,也一直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到了初中之后,他的成绩比弟弟有了差距,后来弟弟顺利地考入了我校,他经过一年的复习,才勉强考进我校。

高一时几次考试的班级排名倒数的打击使得他失去了信心,已经几近绝望。

心理压力之大,使得他什么时候都感觉的周围的学习环境不好,让他学不进去。

因此越发地苦恼。

我认为,他的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心理压力太大,总感觉不如弟弟太丢人,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既不能凭着自己的力量能扭转局面,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因而就造成了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现状。

所以,强烈的自卑意识,是他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于是我改变了原来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学习成绩提高的教育方法,而是从心理入手,慢慢地对他进行疏导鼓励教育。

我对他反复讲困难、挫折是人生必经过的,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祝愿人们“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等等,只不过是人们良好的希冀而已,这种事情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马厩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任何层次上的成功都离不开挫折和坎坷。

希望是他从心理上坚强起来,认识到并非只有他一个人面对挫折,任何人都可能面临困境,这时候应该拿出来的只有勇气。

我激励他:

小的时候人要靠父母,但是到了他这个年龄应该能够靠自己来解决问题了,所以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我还劝导他:

挫折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感受,自我感受的不同来源于对成功的认识不同和面对挫折所拿出的勇气的多少。

这个勇气,包括思想认识上的勇气和行为实践上的勇气。

看到他面露畏难之色的神情,我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改变现状”更要拿出勇气,因为你是从现在开始新的艰难跋涉。

事实上面对挫折,唯有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才可以告别“不堪回首的昨天”。

而任何形式的逃避都只能是使问题日渐严重,以致最后积重难返。

躲到虚幻的境界中,找来种种借口,更会使问题被掩盖,虚荣心被抬高。

“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这样首先帮他直面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弱点,然后,再着手从实际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入手,切实帮助他找到学习上的出路,并协同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而且督促他完成。

就这样,在我的耐心劝导和鼓励之下,在积极的心理开导之下,他的情形终于开始有了好转,本学期的期末大考学业成绩由原来的班级倒数上升到30名左右,可谓突飞猛进。

从对这个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我悟出一个道理:

只要能够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心贴心地与学生交流,任何有问题的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案例评析: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在班级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重要的信心元素,意志力强,青少年学生的信心才能保持长久;意志力弱,青少年学生的信心容易受挫。

其中相当部分学生的“自信”属于“假性自信”,一遇挫折马上灰心丧气。

学习生活总体是顺利而平坦的,然而,困难和曲折总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单亲家庭比例的增大,使得不少学生遇到特殊的困难。

在困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是知难而退,二是克服困难。

挫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要经得起挫折,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品质。

既要能忍受挫折,不灰心丧气,又要敢于藐视困难,知难而进,勇敢顽强,坚持不懈。

在挫折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正确估价自己,“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

从而保持坚定的信心。

我近年来,抓住高一学军,高二学农和其它社会实践的教育契机,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砥砺教育。

同时,我还认识到,改善师生关系实施加强对学生自信心教育的重要一环。

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要民主化,不能专制化,功利化。

专制化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受压抑;功利化的师生关系使好学生不尊重甚至瞧不起教师。

这两种情况都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只有师生关系民主化,不断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离家出走”风波

顾佩美

晚上八点多钟我在家备课,局促的铃声响起,君君的妈妈带着哭腔告诉我:

“君君放学后把书包放在车库里,人不知到哪儿去了?

我和他爸已经在找他,能想到的地方都找了,可是没有一点音讯?

”我安慰她:

“先别着急,男孩子不会有事的,想想他还有什么地方能去。

”接到电话,让我想起他平时的表现:

他没有分到我班之前,我就经常看到他扑在电脑前玩游戏,分到我班后,我向原班主任了解情况,了解到他玩电脑游戏非常入迷,头脑灵活,读书上花的时间不多,理科成绩一般,文科成绩较差。

在开学初,我就在班会上让同学们讨论玩电脑游戏的利弊,高三学生应如何对待学习。

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他已经不班级中的玩电脑游戏了,偶尔玩玩手机上的小游戏。

我跟他交流过学习的目标,发现他根本没有学习目标,家长却对他学习上有较高要求。

他的父母是个体商贩,文化水平较低,周围同事的子女都考上了理想大学,他父母也希望君君能考上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大学,走父母设计的道路。

可君君本人没有这种愿望,与父母的观点冲突,尤其是进入高三阶段学习以来,班级管理较严格,他就在家里玩游戏。

与君君父母的几次交流后,他母亲加强了对他的教育,晚上陪他做作业,控制了玩游戏的时间,成绩也略有上升,但与此同时,他对母亲的不满也渐渐增加。

那天晚上,他乘母亲干家务活时,偷偷的拿出手机玩游戏,被他母亲的发现后,没收手机,很很得批评他一顿,当时他也接受批评并上缴了手机,还写了长篇的反思给他父母,他父母以为他已心服口服,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二天他居然没回家。

这个晚上,我一直与他父母电话联系,了解寻找情况。

他父母通过熟人领路找遍了南桥所有的网吧,没找到人。

时间过了十二点,接到了儿子从公用电话打过来电话,父母急忙开车去找他,直到凌晨三点一家人才回到家。

这时我还睡不着觉,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天,他没有来上学,跟他父母联系后得知,他睡了一天,家人怎么劝也不起床,说是不上学了,在家自学。

这天下班后,我到他家劝他上学,一开始他不搭理我,劝了好长一段时间仍没有效果。

只是两眼看着我,我了解他的心理,好面子,让同学知道离家出走,在同学中间抬不起头,我只能告诉他说,我跟班级中同学说你生病了,你再不上学,同学要来探望你,这样消除了他的顾虑,答应我回学校上课。

在他离家出走之前,我利用放学和午休时间已与君君多次谈心。

我告诉他,你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老师们都很喜欢你,你有许多优点,有强烈的爱心,是个自尊心较强的人,这是你的有利条件。

但你有时很迷茫,这是因为你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你是学生,你的精力若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是你会感到充实,其次你肯定会取得不小的进步,几次谈话,对他触动较大,使他对自己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没想到还是出了这件事。

案例评析:

在传统的教育中,家长习惯把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于子女,习惯用命令的口吻对子女说话,却很少想到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这种家长制的教育方式面对现在的孩子,已经逐渐行不通了。

通过这件事,家长也意识到愿望是好的,关键是要转变子女的思想,不仅仅是约束他的行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现在的学生也希望老师用平等的方式和他们说话,与他们交流。

尤其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留足“面子”,往往比传统教育中粗暴、命令的方式更能达到效果。

君君回到学校以后,我像没事一样上课,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一个星期后我悄悄的找他谈话,诉说他离家后父母如何着急得找他,一夜未睡;父母上班的辛苦,平时如何关心他,让他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对子女的要求也属正常,希望他能理解。

况且高三的的学生理应把经历放在学习上。

同时我把他在教室里的座位挪到了前排,安排了一位学习很努力的同学边上,同时要求同桌督促好好学习,确保他安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

高三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全把精力放在学习了,从他父母那里也听到了用功学习的好消息。

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千万不能把孩子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个体,任意去批评和指责,而应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多采取表扬、肯定、鼓励的方式,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骨气、有自尊、有个性的人,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带着表扬回家

孙艳

班里有几个后进生,这一学期表现不错:

上课专心听讲,作业按时完成,期中考试成绩也有明显进步。

在班上,我也常常表扬他们,他们各个劲头十足,常常私下问我:

“老师,啥时候开家长会呀?

”我一听就明白,他们是想让我亲口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家长。

是啊,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不知道该多高兴呢?

于是我将这几个同学从开学到现在的表现写在了纸条上。

放学前,我把写好的便条折好,拿到班上告诉学生:

“几天有几位同学要给家长捎去一个便条。

”听到这话,全班同学紧张的不得了,纷纷嘀咕到:

“千万别是我的。

”看到这情形我才反映过来,原来大多数情况下,老师让学生带回家的便条都是向家长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