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872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细心总结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

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问题:

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3、教育规律:

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学记》:

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5、灵魂说:

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和思维)灵魂。

6、“白板说”:

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7、“做中学”:

杜威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从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8、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是指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9、教育信念:

是指个人对教育的坚定不移的观点。

10、经济:

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11、政治制度:

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12、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13、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14、技术:

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等。

15、劳动力:

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6、文化传承:

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代际间的传接。

17、教育现代化:

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18、人的发展:

是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9、内发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20、外铄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1、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2、潜能:

是人的身体和大脑中尚未开发出来的能量。

23、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4、教育方针:

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5、教育活动:

是人类社会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7、文化:

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8、宗教本为论:

就是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9、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30、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实现。

31、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32、双轨制:

是在18-19世纪西欧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制。

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

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中学,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

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是群众性的现代学校。

33、分支制:

是20世纪上半叶在苏联所建立的一种学制类型。

这是既有单轨学制特色又有双轨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校。

其特点是“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34、义务:

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所有公民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35、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身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36、教育法:

是指有立法权的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37、教育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教育法律。

38、教育单行法律:

是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

39、教育行政法规:

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0、依法治教:

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简单地说,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保证教育工作全面依法进行,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41、依法执教:

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这就是依法执教。

42、教师权利:

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表现为国家对教师能够做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43、教师义务:

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务相关的责任。

44、教师资格制度:

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45、聘任合同:

学校与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订立的协议。

46、教师培训:

通常指为提高在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进行的继续教育。

47、教师考核:

是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和教师管理的权限,按照法定教师考核的内容、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师进行考察并作出客观评价的活动。

48、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49、教师的劳动成果:

是学生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

50、教育专业能力:

是个体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

51、道德:

是指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2、教师专业发展:

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是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53、准备期:

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为做教师进行准备的阶段。

54、职业适应期:

是教师走上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

55、发展期:

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的时期。

56、创造期:

是教师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

57、自主发展:

即自己驱动的发展和自己实现的发展,反应的是专业发展的动力特点和方式特点。

58、活动课程:

是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59、综合课程:

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60、必修课程:

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61、选修课程:

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

62、学习者中心设计:

是以对学生有价值为基本关注取向的一种设计。

它包括儿童中心设计、经验中心设计、人本主义设计。

63、课程计划:

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64、教材:

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65、选择化和个性化:

就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程度,使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6、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67、理解;是个体认识事物的联系即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

68、知识: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69、智力: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70、直接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71、作业:

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类练习。

72、辅导:

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73、个别教学:

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74、分层教学:

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75、小组合作学习:

是指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76、现场教学:

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在有关的人员协同下通过现场的实物、过程进行而展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77、实习作业法:

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78、欣赏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

79、情景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主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80、德育:

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81、德育过程:

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课程。

82、德育途径:

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83、榜样示范:

是教育者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84、指导实践: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品德的方法。

85、非正式群体:

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86、班级文档:

是各种与班级工作密切相关的资料。

87、操行评语:

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各方面的表现作出的评定,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劳动、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表现及其发展情况作出描述分析及其评价。

学生档案:

是班主任积累并保存的关于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材料。

88、班级日志:

也称教室日志,是考察各班科任教师教学情况和各班学习情况的文书。

89、班级活动:

是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的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