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象出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985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舌象出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从舌象出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从舌象出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从舌象出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从舌象出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舌象出发.docx

《从舌象出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舌象出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舌象出发.docx

从舌象出发

从舌象出发-【课程回顾】

   

 

从这次课程开始,李玉宾老师师承班的同学就要正式踏上临床之路了,要开始诊断、方剂和临诊的学习了。

周六正式课程开始之前,李老师也严肃地希望大家要认真对待与临诊相关的课程,可能要求会变高。

这就意味着,从这次课程开始,我们就真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了。

诊断的望闻问切,在李老师看来,舌诊是比较容易把握疾病信息进行诊断的,而且老师本人对于舌象也有自己的一套体悟。

我们的诊断之旅就从舌诊的历史沿革开始,进入一气周流体系的舌象特点。

李老师舌诊从神、气和形三方面入手,分别找出最突出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舌象得出疾病的主要矛盾和身体疾病的大致情况,然后再处以方药,在尽量不影响正气的情况下帮助机体完成修复和调整。

还是从中土开始,从虚到实,每一幅舌象都是临床真实案例再现,带着同学们一步一步分析,慢慢讲解,最后再鼓励大家用两三味药来处理看到舌象。

不仅有助于大家把握每一个舌象的大方向,而且跟已经学习过的药象结合,融会贯通,颇具实战性。

同学们都感慨这样的讲授受益匪浅,所获颇丰。

不过对于我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课程舌象的内容外,还有李老师对于自己之前所开药方的评价。

药用得合适的、不合适的都侃侃而谈,没有炫耀,也没有回避问题,还不时地分析当时开方时的心性,就是那种淡淡的客观的评价,却打动了我,在我的大脑中定格了那个场景并配有“大医精诚”的字样,也许这就是师承的意义。

未来的路上有这样的老师陪伴,相信大家也是有坚定的方向和实现目标的平台,坚实地一步步走下去。

                         水至清则无鱼

                                                                                                                               ——题记

     在李玉宾老师讲的所有关于“象”的概念里面,“清、浊”这一对儿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

所以,虽然我在很久之前就有阐释它们的想法,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虽然到今天,还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自己心中所悟所想准确表达出来,但也只有勉力一试了。

     在药象里面,药物的清浊决定了药气能够进入机体的深度。

那些芳香的、气清透的药物,能够进入比较深的甚至是脏的层面,而那些不太清透的药就入不了那么深,可能会停在腑或是经络的层面。

其实我是在李老师讲的药象中开始感觉药所进入的层次的,而不是简单的去记忆归哪些经,有哪些作用那么机械,而处理不同层次的问题,就要选用不同层面的药物。

我们喜欢清澈,所以我们会不理智的认为“清”是褒义词,而“浊”是贬义词。

实际上,在身体不同层面发生的问题,需要选用不同清浊度的药物进行治疗,只有是否适用,并无一定好坏。

如果问题发生在经脉,用过于清透的药物直入脏腑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是?

所以,在中医的眼中,“道在屎溺中”,连屎尿这种看似浊气很盛的排泄物,只要适合,仍然可以作为药物来使用,而原理就是用其浊气“入浊引浊”而后带浊气外出。

所以对于药物来说,清浊本自存在,所差只是我们如何利用其性而已。

     不过对于机体来说,人的清浊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和性格。

关于人的气场清浊,我也是在上课之后才慢慢开始感悟的,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体验以后,确实发现人的气场是有不同的清浊的。

气场比较清透的人,一般感觉会更加敏锐,不太容易发生纠结,比较好与周围人相处;而气场带着些浊气的人就比较容易想事儿,纠结,感觉比较迟钝,遇事容易想不开。

气场清透的人更易接受周围事物,而气场不那么清透的人对于感知和接受来说会有些困难。

虽然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用不同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很是重要(就如选择药物一样),不过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颗清透的心还是要向往和修行的。

就如药物一样,只有心的气场足够清透,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越靠近事物的核心和真相。

想想,从这个角度说,把“清澈”作为一个褒义词来向往还是有些道理的啊。

     我之前也把这些道理讲给了其他人听。

有一个人就问我,为什么你说它清它就清,你说浊就浊,为什么要听你的。

那时的我竟无言以对,后来仔细思考了怎么去解释,再后来就明白师承班教学中尝药的重要性了。

不断尝试的过程,是在感觉中种下种子的过程,慢慢地清浊等一系列的药象概念就如此形成了。

所以,下次有机会我会回答他,不需要我说,你可以自己感觉一下。

我们在不断学习知识的时候,却渐渐忘记了这些知识的本源就是来自人类最初的感悟,我们相信了很多道理,却渐渐不再信任自己。

其实,我们不需要看PM2.5的报告,就本能地感觉哪天是雾,哪天是雾霾,甚至还可以对北京、河北、东北、上海的雾霾进行分辨和调侃,这就是人分辨清浊的本能,我们都有的。

别人的描述无论如何生动,都无法抵过站进阳光的那一刻,亲生体会的震撼。

用心感受、体悟身边的一切,这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就更加重要了。

     因此,尽管我还是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描述清浊,不过对于清透的修行已经在路上了。

舌诊沿革-【课程回顾】

 

(2014-11-1915:

00:

30)

 

舌诊属于诊断学的望诊。

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诊断学的内容,例如五色与五脏相配啊,明堂分布啊等等,但是《内经》主要是讲医理的一本书,所以其诊断学的内容不够详细,就是个大概。

后面的《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中也有部分涉及。

但就舌诊而言,最早有建树的是13世纪(元代),一个姓敖的人写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本书以伤寒为框架,将疾病的各种舌象排列起来,绘成了12幅图谱。

同时代的一个叫杜清碧的人,认为这个方法真好,就在12幅的基础上添加了24幅舌诊图片,这36幅舌诊图片及描述都收录在清代薛己的《薛氏医案》里。

后世又出现了张东的《伤寒舌鉴》和申斗垣的《观舌心法》,虽然《观舌心法》已经失传,不过舌诊的观舌方法已经有所传承。

直到民国时期出的《临证验舌法》,都是这个体系的传承,图谱不断增加,舌诊也更加细致详尽。

不过从建国之后,舌诊的书籍就不再按尊经的方法来构建了,而是另辟蹊径通过舌苔分类来讲述。

舌苔按照五色进行分类,相对比较繁杂。

而师承班的舌象课,则是李玉宾老师独创的按照“一气周流”的模式来对舌象进行分析,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更加一目了然,容易理法方药融会贯通,了解了舌象的整体趋势,再与药象一对应,很快可以完成开方诊疗。

四诊本身是不分高下的,只是舌诊很容易入手,比其他诊断方法更加直观,更容易传授,所以从舌诊入手进入临床的学习和训练。

为什么观舌象-【课程回顾】

 

 

为什么观舌象:

首先,心开窍于舌,言为心声。

这就是说是舌头这个器官通于心气,是跟心气息息相关。

而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还统帅人体五脏六腑,所以心及五脏的神气都在舌面上有所展现。

观舌象,就跟看着一个人内在的心神神气一样。

其次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最后都是通于舌的。

其实,我们希望得到的望诊信息需要是准确动态及时,现代人面部修饰有时比较多,而舌头的颜色质地胖瘦厚薄,不好作假。

而且舌头是人体内部的可以伸出来的一个器官,让我们能够方便就能看到,其实内部脏器反应身体内部的神气啊、气血啊、郁结啊情况是更准确一些。

虽然目前的各种诊断设备比较发达,但是相对而言舌诊目前依然是最方便、最便捷、比较准确的一个判断内脏气血虚实整体状态的一个捷径。

总的来说,首先舌象反应的信息比较全面,反应的是以心气为代表的整体脏腑的信息,其二它本身也是内在的一个脏腑,内在脏腑的变化就很快、很动态、比较及时。

所以舌诊的诊断价值是很高的。

所以对于舌诊要经常训练,好好学习体会。

舌象的“一气周流”【课程回顾】

 (     舌象的“一气周流”:

一个舌头,可以很容易定位出舌尖和舌根部,一般来讲,还会有个浅浅的舌中缝,一般人不是很明显。

而左右的定位是根据患者的左右来定。

这样就可以画出舌上的一气周流,它的格局就是左升右降,如环无端,如此旋转。

外在的舌尖为阳,左边走就是升达,往里面和右走就是敛降。

舌根是内部啊,舌头吐出来为外,内外就可以定出阴和阳,这就决定了阴阳两个方向。

而脾胃就应该在舌中间这圈里的中土位置。

左侧升达的是木气,底下是肾水,舌尖是心火,右侧敛降是肺金。

这样金木水火土五行,就可以应五脏。

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对舌诊的定位是这样的,舌尖应心,舌根部应肾,舌中间对应脾胃,舌两侧对应的是肝胆,即左边肝右边胆。

这个与我们舌象不太一样。

不过肝主升,胆主降,从升降的角度来说左边升右边降啊,是一样的。

所以其实“一气周流”有很多层次。

从大的层面来讲,肝升肺降,木升金降是对的。

从小的范围来讲,那么肝升胆降他也可以体现在一气周流的层面上。

每个层面其实他体现了所有层面的信息,每个细胞都有你全身的信息。

所以其实也并不矛盾,都是对的。

就是同一个信息你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再看。

舌诊步骤-【课程回顾】

 (2014-11-2616:

25:

39)

转载▼

    舌诊步骤:

舌诊分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神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气的层面,第三个层面就是有形的层面。

从神的层面来说,舌头亮不亮是判断一个人脏腑神气盛衰强弱的一个标准。

只要神气不散,这个人就不会有危险,不会有大的问题。

那么神气的强弱怎么判断呢?

正常的神气,就跟看一个人面色一样,正常人的面色,尤其是看小姑娘的面色,就是白里透红的,就是明润含蓄,就是又亮,看着特别亮,但是他又不是露出来,完全暴露出来,就是比较含蓄,比较藏润的那种,就跟有一层油光,慢慢地隐隐地透出来那种感觉。

但并不是越亮的舌头越好,越是虚弱的舌头有时候你在临床上看到,这个舌头越虚,越软弱,他好像反而越鲜亮。

是因为神气守不住,全都散出来了。

从气的层面,是看升降的通路,升或是降,看这两侧,一升一降通路怎么样,看看整个舌头的气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那么从有形的角度就比较简单了,就是看舌头在有形层面上跟其他舌头的区别。

是凹陷,突出,还是有裂纹等等。

不同的状态反映的是不同的脏腑情况。

不过有形的层面反映的也是脏腑有形层面的问题,这个要格外注意。

最后这所有的象,我们最后要统一到气的层面上去,因为用药主要是在气的层面用药。

分步骤就可以慢慢对舌象有一个认识了.

 

舌诊看中土强弱-【课程回顾】

 舌诊看中土强弱:

首先,你看一个舌象,舌头中间有凹陷了,必然是中土比较虚。

这种有形层面的凹陷表明脾胃这一块儿阴精亏,阴气不足,而不单单是一个气分不足。

凡是舌象出现有形层面的变化,或者凹陷,或者突起,一定是在有形层面上有相应的病变。

如果中土是一个单纯的气分不足,则主要表现为舌头边缘的齿痕,齿痕说明舌头比较软,就是气分的问题了。

虽然,我们主要通过看舌头的中间部位来诊断中土这一块儿,但是一气周流是个整体,脾主肉,舌头也是一块儿肉,所以舌头其实也是脾气,因此舌头上任何一点,任何一部分都能看出中土之气的情况。

比如在舌头的任何一点,发现颜色比较淡,不够红润,就表明阳气弱,正气虚,而正气的源头在中土,所以舌质淡必然中土虚。

此外,如果舌头一看水湿比较重的,比较明显的,也是中土比较虚的象。

舌诊看虚实-【课程回顾】

 (2014-12-0318:

52:

01)

舌诊看虚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治疗要遵虚实,所以诊断首先要看虚实。

虚实更多的是看神气,神气是判断虚实的一个重要依据。

舌象的神气主要是看整个舌的明暗程度。

神气好的舌象是比较明亮的,而且这种亮是一种比较柔和和明润含蓄的亮。

那种特别亮而且带着反光的舌象表明神气收藏不好,也是虚的一种反映。

神气要收藏的好一些,才能更饱满一些。

如果舌象的神气没有问题,一般来讲这个人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虚实也可以体现在气的层面,气层面的虚实就比较具象一些。

比如齿痕,齿痕有两方面的情况,一个是气虚,表明正气没有力量撑开舌头,二是舌头比较软,如果舌头很硬的话,就不容易有齿痕。

舌头什么时候比较软?

水湿比较多的时候会比较软啊。

而水湿多也是中土虚的表现。

所以有齿痕一般是中土气虚,水湿比较明显才会有一个比较软的舌头。

虚也可以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