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1.docx
《细胞呼吸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呼吸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呼吸1
学科:
生物
教学内容:
细胞呼吸
【自学导引】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方式及过程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三、呼吸作用的意义
第一,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第二,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思考导学】
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转移到ATP中的能量与热能散失的能量一样多吗?
为什么?
答案:
不一样多。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2870kJ的能量,其中1161kJ的能量转移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在无氧呼吸过程中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后,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储存在ATP中的能量有61.08kJ,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2.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液pH会明显下降,为什么?
答案:
人体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不能满足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要,部分骨胳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使其pH明显下降。
3.用大豆生豆芽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换水?
答案:
防止豆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烧根烂根。
【学法指导】
1.通过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掌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不同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反应条件
需要分子氧、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分子氧,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
细胞质基质内
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较多,1摩尔葡萄糖释放能量2870kJ,其中1161kJ转移到ATP中
较少,1摩尔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成乳酸)或225kJ(生成酒精),均有61.08KJ转移至ATP中
相同点
其本质都是: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
相互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
2.通过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这两种生理作用在体内是相互对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又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有氧呼吸)
代谢性质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发生部位
含叶绿体的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
所有活细胞
反应场所
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条件
光、水、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酶、色素
有光无光都可,适宜的温度、氧气、酶
能量代谢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部分转移到ATP中
物质代谢
将无机物(CO2+H2O)合成有机物(如葡萄糖)并产生O2
有机物(如葡萄糖)分解为无机物(H2O和CO2)
联系
光合作用的产物作为呼吸作用的物质基础(有机物和氧气均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为光合作用所利用
3.通过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指产生酒精和CO2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在有氧呼吸时,吸收O2的物质的量与放出的CO2物质的量相同;而在无氧呼吸时不需要O2,但产生CO2。
这样,如果某种生物吸收O2的物质的量与放出CO2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不吸收O2,但有CO2释放,则说明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释放的CO2物质的量比吸收的O2的物质的量多,则说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哪种呼吸作用占优势,则要从CO2产生量与O2吸收量的差值来计算。
【例题解析】
[例1]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
在适宜温度下,会产生CO2的试管有
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②葡萄糖+线粒体③丙酮酸+线粒体④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是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本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属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四支试管所含有的细胞结构,①试管是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即含有酵母菌全部细胞内容物,而②、③、④则分别含线粒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再要明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存在时,葡萄糖第一阶段分解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分解成CO2和水;在没有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酒精和CO2。
第三要明确各细胞结构所能直接利用的物质,如线粒体只能直接利用丙酮酸并将其氧化分解,而对葡萄糖则不能直接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①号试管内的细胞质基质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而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彻底分解为CO2和水,故有CO2的生成;②号试管内的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则不发生反应;③号试管内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能产生CO2;④号试管内无线粒体,但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过程能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故也有CO2的生成。
答案:
B
错因: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在细胞内发生的部位及各部位所能利用的呼吸底物,同时还应搞清无氧呼吸的场所及物质变化。
[例2]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
B.1/3
C.1/2
D.1
解析:
此题中的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此时CO2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与CO2的释放量相同,假设O2吸收量为1mol,则因CO2的释放量是O2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释放CO22mol,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量与吸收O2量相同,知有氧呼吸产生1molCO2需消耗1/6mol葡萄糖,而无氧呼吸时产生1molCO2需消耗1/2mol葡萄糖,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6)∶(1/2)=1/3。
答案:
B
错因: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当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其次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分别是多少;最后由反应式计算出两者消耗萄萄糖的量,得出结果。
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例3](2000年上海高考题)一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炼,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A.O2、CO2、乳酸
B.乳酸、CO2、O2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解析: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骨骼肌对能量的需求,这时骨骼肌内就会出现无氧呼吸,但仍以有氧呼吸为主。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样肌细胞内,氧的含量会逐渐下降,二氧化碳的量会逐渐上升,由于二氧化碳可通过呼吸运动及时排出,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上升。
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人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在肌细胞内短时间无法排出,这样乳酸在细胞内的含量就会逐渐上升。
答案:
B
错因:
解答此题首先弄清人在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加强,消耗O2,产生CO2,从而使肌细胞中O2含量下降,CO2含量上升;其次知道CO2可通过呼吸运动及时排出,故上升一定程度就不再上升;最后搞清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短时间无法排出导致其在肌细胞中的含量逐渐上升。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细胞的氧将
①与氢结合生成水②与碳结合生成二氧化碳③在线粒体中被消耗④在线粒体与细胞质基质中被消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考查有氧呼吸的过程。
O2进入细胞内,在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产生的[H]结合形成H2O,放出大量的能量。
答案:
A
2.有氧呼吸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B.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
C.释放出CO2时
D.[H]和O2化合成水时
答案:
D
3.人体内C6H12O6彻底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中,大部分的直接去向是
A.以热能散失
B.贮存在ATP中
C.存在于线粒体中
D.供生命活动
解析: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611kJ用于ATP的形成,其余的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答案:
A
4.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
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将丙酮酸彻底氧化成CO2,并产生大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
由上面的叙述不难看出O18转移的途径是D。
答案:
D
5.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②都需要酶③都需要氧④都产生ATP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A.①②⑤
B.②④③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将葡萄分解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的[H]和ATP;二者都需要酶催化。
答案:
D
6.高等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它们分别形成于
①细胞质基质②叶绿体③核糖体④线粒体
A.②④
B.①④
C.③②
D.④①
解析: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则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且此阶段产生了CO2。
答案:
D
7.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A摩尔的CO2,人在正常情况下消耗同样量的葡萄糖,可形成CO2
A.2
A摩尔
B.
A摩尔
C.6A摩尔
D.3A摩尔
解析:
从
2C2H5OH+2CO2+能量可知,消耗同样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量之比为3∶1。
答案:
D
8.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这是因为
①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②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③没有专门的无氧呼吸结构④产生的能量太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解析:
植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且释放能量较少,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答案:
D
9.制造啤酒的工艺流程中,实际是应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
将小麦和酵母菌放入发酵罐应怎样处理方能制造出大量的啤酒
A.马上密闭,保持30℃~40℃的温度
B.一直通风,不封闭,保持30℃~40℃
C.先通风后密闭,保持60℃以上
D.先通风后密闭,保持30℃~40℃
解析:
小麦和酵母菌放入发酵罐后,应先通风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然后密闭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此过程温度应适宜(30℃~40℃),否则会影响酵母菌内酶的活性。
答案:
D
10.将水果放在密封的地窖里,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地窖影响水果代谢的原因是
A.温度恒定,水果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
B.温度适宜,水分容易保持
C.黑暗无光,不易引起早熟
D.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抑制呼吸作用
解析:
地窖中通风差,因而能够抑制水果细胞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
D
11.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下图所示的4种条件下,哪一种生理活动可以在4个条件持
续进行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渗透吸水
D.水分运输
答案:
BCD
12.用黄豆生豆芽,1kg黄豆可以生5kg豆芽。
在这一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A.变少
B.变多
C.不变
D.先变少后变多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及其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变化掌握情况的考查。
黄豆在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十分强烈,有机物消耗明显,因此有机物先会变少是没有异议的;但不少学生由于认为子叶的光合作用会随之而来,有机物的含量会随之升高,因此选D,这实际上是对生活中现象缺乏细致观察和理性分析导致的错误判断。
就人们通过食用的黄豆芽来看,其子叶并未变绿,原因是叶绿素尚未明显生成,故几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黄豆芽(即幼苗)内的有机物含量是不可能增加的。
在这里,重量的增加是大量吸水的缘故。
答案:
A
13.在温室中栽培农作物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在长时间遇到大雾笼罩的天气,应采取的措施是
A.盖上黑色塑料薄膜
B.适当降低温室温度
C.适当提高温室温度
D.充入大量O2
解析:
大雾笼罩的天气,光合作用很弱,而呼吸作用正常进行,故应降低温度抑制呼吸作用酶的活性,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
B
14.检验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放出CO2,以下哪项实验条件是必要的
A.要用一株叶子多的植物
B.要在黑暗条件下实验
C.把植物淹没在水中
D.用一株幼小植物
解析: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要吸收CO2,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故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答案:
B
15.好氧细菌的有氧呼吸和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分别形成于
①细胞质基质②叶绿体③核糖体④线粒体
A.①④
B.②③
C.④①
D.①①
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故好氧细菌的有氧呼吸和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
答案:
D
16.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各种生物,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中仍能生存的是
A.乳酸菌
B.白菜
C.蚯蚓
D.蘑菇
解析:
密闭环境中的O2会逐渐被生物的有氧呼吸消耗掉,那么需氧型生物将不能生存,厌氧型生物却能生存并进行繁殖。
答案:
A
17.田间豌豆种子萌发的初期,CO2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大3~4倍,其原因是
A.光合作用比呼吸作用强
B.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强
C.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强
D.呼吸作用比光合作用强
解析:
通过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吸入氧与放出CO2之比为1∶1,题目中CO2放出量比O2的吸收量大3~4倍,一定是无氧呼吸大于有氧呼吸。
答案:
C
18.下图烧杯内装有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试管中装有澄清的石灰水,两日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并有沉淀,对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试管内
B.酵母菌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二氧化碳
C.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
C
19.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把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向试管内分别滴加等量的丙酮酸,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的试管是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解析:
丙酮酸是线粒体直接利用的呼吸底物,在线粒体内将丙酮酸彻底氧化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
由题意知:
乙、丙两试管内均含线粒体。
答案:
D
20.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葡萄糖的消耗量剧增,但产生的ATP增加不很多。
这是因为
A.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B.大量能量在酒精中未释放出来
C.大量能量在乳酸中未释放出来
D.大量能量随汗流失了
解析:
剧烈运动时,大部分肌肉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少量的能量,其原因是,乳酸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内含大量能量未释放出来。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和②所示的过程是_________。
(2)图中①和③所示的过程是_________。
(3)丙酮酸之所以会发生②和③的不同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是否有______的参与,另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__所造成的。
(4)陆生植物长期水淹后产生的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是图中__________过程。
答案: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3)O2不同酶(4)①③④
22.下图为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为什么要用煮沸又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有清水的试管在此发酵实验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容器中溶液A一般是指______,发酵实验过程中,两试管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盛水试管:
_________________;
溶液A试管:
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时间推移,盛水的试管现象最终消失,这是因为______,此时测定烧瓶中溶液的成分应该是______。
(5)本实验主要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溶液A有何现象发生?
请说明理由(用有关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酵母菌无氧呼吸,首先要除去O2,可通过加热煮沸;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太高酶会失活,因而要冷却;为避免试管A中的O2进入圆底烧瓶,特设盛水的试管过滤;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气体CO2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当CO2经过盛水试管时,会有气泡溢出;当烧瓶内葡萄糖逐渐耗尽时,盛水试管内有气泡溢出的现象则会停止;若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则溶液A无浑浊现象,原因是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
答案:
(1)煮沸的目的是为了排尽圆底烧瓶中原有的空气,为酵母菌发酵营造厌氧环境;冷却是为了避免酵母菌酶在高温下失活,为酵母菌提供发挥最高活性而需要的适宜温度
(2)进一步过滤氧气,防止氧气进入圆底烧瓶抑制酵母菌发酵(3)澄清石灰水有气泡溢出溶液变浑浊(4)葡萄糖逐渐耗尽酒精溶液(5)酵母菌发酵可产生CO2(6)无浑浊现象C6H12O6
2C3H6O3+能量
23.如下图表示大气中氧浓度对酵母菌细胞产生CO2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A点产生CO2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由A→B,CO2越来越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
(3)由B→C,CO2释放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纵轴表示呼吸作用强度,请在图中画出乳酸菌的代谢与氧气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通过解题可以培养学生识图解题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发展变化的观点。
解答识图分析题,一般从识图读题着手。
(1)A点表示酵母菌释放的CO2较多,但氧的浓度较低,二者联系分析说明:
CO2释放量多与无氧呼吸有关;
(2)A到B点,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氧气浓度逐渐增加,分析可知:
氧的增加抑制了无氧呼吸;(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氧气的浓度逐渐加大,说明是有氧呼吸加强的结果;(4)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有氧存在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答案:
(1)无氧呼吸旺盛
(2)有氧呼吸微弱,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3)有氧呼吸越来越旺盛(4)如下图所示
24.下图表示北方的一个贮存白菜地窖,随着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
请回答:
(1)A~B段O2的消耗量很大,CO2浓度上升也很快,白菜在进行______呼吸。
(2)C~D段O2浓度接近于0,而CO2浓度仍在上升,白菜在进行______呼吸。
(3)B~C段O2浓度已很低,CO2浓度几乎不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点开始,氧气浓度的高低成为限制有氧呼吸的因素?
_________。
(5)为了有利于较长时间地贮存大白菜,应把地窖里的氧气控制在______段范围内。
答案:
(1)有氧
(2)无氧(3)氧气浓度很低,有氧呼吸十分微弱,而无氧呼吸仍处于抑制状态(4)B点(5)B~C
25.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
加入A后,O2不能被消耗;加入B后,细胞质中丙酮酸增多;加入C后,线粒体中ADP增加;加入D后,丙酮酸减少,这四种抑制剂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____抑制葡萄糖分解;_________抑制丙酮酸分解;_________抑制[H]氧化成水;_________抑制ATP生成。
答案:
DBAC
26.下面是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
先将米煮熟,待冷却到3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药酒(实际是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挖一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12小时即成,现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发酵过程作一简单的分析:
①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
②发酵没有密封,但坛内无氧呼吸(发酵)的环境是由什么造成的?
③请用文字或坐标曲线的形式来说明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此消彼长的过程。
答案:
①增加氧气,保证酵母菌在一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使其大量繁殖。
②有氧呼吸时产生的水逐渐增加,液面逐渐升高,最后将发酵基质没入水中,水中的氧被消耗尽后,形成了无氧环境。
③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这时繁殖了大量的酵母菌菌体,种群达到较高的密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整个空间,以后氧气逐渐消耗,有氧呼吸减弱,当氧气被完全消耗时,就转入发酵,酒精开始生成。
27.有人曾做过下述实验,装置如下图(指示剂使用麝香草酚蓝,其变色范围是:
pH=6.0呈黄色,pH=7.0呈绿色,pH=7.6呈蓝色),实验结果如下表,试分析后答题:
试管编号
A
B
C
D
实验开始时指示剂颜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实验开始后指示剂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绿色
(1)该实验将验证植物的哪两个生理过程?
______、______。
(2)导致溶液pH发生变化的化学平衡式是_______________。
(3)A试管指示剂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试管指示剂变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与D试管在该实验中起______作用。
答案: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CO2+H2O
H++HC
(3)强光照射,叶片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吸收CO2,pH增大,所以指示剂变蓝(4)由于锡纸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pH减小,所以指示剂变黄(5)对照
28.下图表示生活状态的植物体在一天24小时内CO2净吸收量和净释放量:
(1)一天中什么时刻植物体既不吸收也不释放C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暗处,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可用什么表示?
数值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一天中植物呼吸速度相同,则光合作用的最高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面积B表示_________。
(5)如何说明植物体处于旺盛生长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正午12∶00前后CO2吸收情况相比,导致12∶0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