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7508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罗源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罗源一中2018~2019学年第2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必修

专题一~专题二)

分值:

100分完卷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头令》描写的是

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水排

2.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

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燃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段材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3.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

4.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唐三彩是一种瓷器B.中国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C.越窑盛产白瓷D.中国先有瓷器后有陶器

6.某文物爱好者到博物馆参观,看到下列文物,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②战国时期的钢剑一把③明朝的粉彩瓷器一件④带有龙山文化印迹壳陶一件

A.①②B.③C.①③D.②④

7.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8.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由此可知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9.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10.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11.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

这条运河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井渠

12.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13.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己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

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14.《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15.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

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16.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据此可知

A.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17.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9.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A.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发展迅速

B.面粉业的增长因一战的结束而趋缓

C.面粉业的增长与欧洲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D.面粉业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国轻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主要特点是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生产

B.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1.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名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22.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B.3个C.2.5个D.0.55个

2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曲折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压榨B、封建主义的阻碍

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24.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

%)该表反映出晚清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9

8.0

A.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D.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25.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

A.钢铁和机器制造B.造纸业和化工业C.火柴和榨油D.纺织业和面粉业

26.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

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是:

A洋务企业B外商企业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7.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

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2

166.86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8.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29.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

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

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30.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

这反映了

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

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

31.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32.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33.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蚕食鲸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文中“□□□□”部分应为

A.民族资本B.官僚资本C.外资企业D.个体经济

34.下面漫画深刻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漫画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阻力是

A.外国资本主义B.本国封建势力

C.本国反动政府D.三座大山

35.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两大任务上,正确的主张应是

A.先独立才能富强B.同时并举

C.先富强后独立D.都不可能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共30分)

36.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

 

(1)读材料一回答:

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

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

外部因素是什么?

(5分)

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注: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材料二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

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

……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

……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困。

……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有关唐代的哪些信息?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分别分析农民前后两种态度的原因。

(6分)

(3)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经济思想?

结合时代背景,简要给予评价。

(5分)

罗源一中2018~2019学年第2学期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必修

专题一~专题二)

分值:

100分完卷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B

B

B

C

B

A

C

C

A

C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B

B

B

C

C

B

D

C

B

C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B

B

A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共30分)

36.

(1)特征: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分)

影响:

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2)特点: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中城市。

(2分)

原因: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这些城市大都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城市大肆倾销商品,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扩大了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

(4分)

(3)特点:

曲折发展。

(1分)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分)

37、

(1)信息:

①内地茶市普及;②边茶贸易频繁;(内地茶叶流入边疆)③饮茶成为一种习俗。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

从通商之初争相种茶到后悔种茶。

(2分)

前者原因:

(1)五口通商(卷入世界市场);

(2)种茶获利多。

(2分)

后者原因:

(1)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2)信息不畅,盲目扩大生产。

(2分)

(3)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

(1分)

评价:

在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成为潮流,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坚持重农抑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或: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其它言之有理的也可。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