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97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越来越呈现向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发展的趋势。

而多层及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水平或者垂直位移,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建筑的安全,造成国家和人民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测绘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实时获取变形体的动态位移信息来预警变形体的安危状况。

在测量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变形监测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针对多层及高层建筑物,研究探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常用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的变形以保证工程及周围环境安全的技术和方法。

总之,建筑变形监测己经成为建筑设计、监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重点分析比较几种不同变形观测的方法,特别是建筑基坑变形、建筑沉降位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的变形监测。

 

1绪论

1.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数量的增加,建筑工程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并向高层、超高层方向发展,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国内只在少数大型建筑工程。

到1999年,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累计己达1亿多平方米,多层建筑更是数不胜数。

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更多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工程,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建筑工程是实用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是随着工程实践不断提高的科学。

然而由于建筑工程设计理论不尽完善、施工的不可预见性、地层性质变异性大,周边环境的错综复杂,建筑物的开裂以及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倾斜等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列出了建设工程七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建筑工程就占了其中的两项,可见建筑工程安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有关专家教授曾对全国160余项建筑工程事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分析。

从这些事故分析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建筑工程事故大多与监测不力或险情预报不准确有关。

换言之,如果建筑工程变形监测与险情预报准确而及时,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就可以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可以将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经过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工程监测既是实现信息化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又是完善、发展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提高施工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严密监测可以为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为建筑物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通过对监测结果同设计预估值的比较、分析,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可以为今后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已经是建筑物设计、监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建筑变形监测的方法,首先要了解的是建筑检测的必要性、目的,及建筑检测的内容和有关的方法原理,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对建筑检测技术进行探讨。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主要包括对建筑基坑位移、建筑沉降位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挠度、裂缝等的监测,本文着重分析研究建筑物基坑变形监测、建筑沉降监测、建筑水平位移的变形监测。

通过对变形监测方法的分析比较,提出减小变形监测误差的方法,使建筑物的变形监测的成果更真实可靠。

2建筑变形监测概述

2.1建筑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监测是指在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

建筑变形监测内容主要包括:

建筑基坑变形监测、建筑沉降监测、建筑水平位移监测、建筑倾斜位移监测、裂缝、挠度、周围建(构)筑物、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周围重要的道路、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2.2建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通过监测工作可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验证设计、指导施工、保障业主和相关社会的利益及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等。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建筑物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裂缝,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建筑的安全,造成国家和人民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和人民的经济财产,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建筑物安全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3建筑变形监测的目的

在测量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变形监测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建筑物的地下工程施工开始到建筑物竣工结束,以及建筑物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不断的对工程建筑物进行监测,以便更好的掌握工程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

若不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控制变形发展,就难以保证工程安全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变形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l)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

通过监测可随时建筑物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情况。

2)为建筑物周边环境中的建筑和各种设施的保护提供依据;

3)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4建筑变形监测方案的设计

2.4.1设计的原则

监测方案必须在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而进行设计,因为其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行都有很大影响。

监测方案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①可靠性原则:

为了保证监测的可靠必需要有可靠的仪器设备且必需在监测期内保护好监测点。

这是监测设计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

②多层次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对象上在考虑监测其他物理量的基础上以位移监测为主;2、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目测巡视的方法;

③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

所谓关键区是指易出问题且一旦出问题将会造成很大损失的部分。

对其要进行重点监测并尽早实施。

④实用方便的原则。

为了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相互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试要尽可能的做到方便实用。

⑤经济合理的原则。

为了减少监测成本费用在系统设计时应尽可能选实用又便宜的仪器。

2.4.2方案内容的制定

应在施工前制定严密的监测方案,因为建筑监测是一个集信息采集及预测于一体的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采集过程。

监测方案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确定监测目的,不同环境下的建筑监测目的应有所侧重和不同。

要根据场地的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周围环境来确定。

②确定并保护基准点与监测点;

③确定监测方法的精度、频率及监测周期;

3建筑基坑变形监测内容及方法原理

本章将结合相关的工程实例来了解建筑变形监测的具体内容,同时研究分析与每项监测内容相关的的方法原理。

3.1工程概况

在建筑工程监测内容设计前,应参照国家及当地的相关规范、标准,熟悉建筑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了解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确定变形监测内容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本章结合工程实例确定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原理,其工程概况如下:

本工程位于洛阳市九都路路以南、体育路以西地块。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0651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88440m2,地下建筑面积约18079m2。

基础采用800mm、700mm的筏板基础。

本工程建筑±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48.05,本工程包括西区及东区两部分,西区基坑在东区Ⅰ、Ⅱ块底板施工完毕后开挖。

西区地下室底板顶相对标高-8.200m底板厚800mm,垫层100mm,坑底标高-9.100m,基坑开挖深度9.00m,电梯井等局部深坑加深1.8m;东区地下室底板顶相对标高-5.900m,底板厚700mm,垫层100mm,坑底标高-6.700m,基坑开挖深度6.60m,电梯井等局部深坑加深1.35m~1.80m。

本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东区基坑围护墙体主要采用φ700@900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12.5m,坑边局部落深处采用φ800@1000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16.0m;西区基坑围护墙体主要采用φ800@1000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17.5m,坑边局部落深处采用φ900@1100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21.0m。

东区南侧及西区止水帷幕采用单排三轴3φ850@1200搅拌桩,轴间距600,相互搭接250,幅与幅间搭接850,桩长14.5、17.5m;东区其余部分止水帷幕采用单排三轴3φ650@900搅拌桩,轴间距450,相互搭接200,幅与幅间搭接650,桩长14.5、17.5m;采用一喷一搅工艺。

搅拌桩与灌注桩间净距100~200mm,围护桩与搅拌桩间设压密注浆;搅拌桩顶设150mm厚C20混凝土压顶。

坑底加固采用双轴水泥搅拌桩2φ700@1000,加固深度坑底以下4m;深坑采用压密注浆封底,深度自坑底至坑底下2m。

3.2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根据工程的要求、周围环境、基坑本身的特点及相关工程的经验,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测点布置主要选择在2倍以上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布点,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

(一)周边环境监测

地下综合管线垂直位移监测

周边河堤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及裂缝监测

(二)基坑围护监测

围护顶部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

坑外土体侧向位移监测

支撑轴力监测

坑外潜水水位观测

3.3监测方法原理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3.3.1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

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采用瑞士WILDT2经纬仪来测试。

3.3.2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

在基坑围护地下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上绑扎安装带导槽PVC管,测斜管管径为Φ70mm,内壁有二组互成90°的纵向导槽,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

埋设时,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体,另一组平行于基坑墙体。

测试时,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逐段(间隔0.5米)测出X方向上的位移。

同时用光学仪器测量管顶位移作为控制值。

在基坑开挖前,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点的倾斜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

“+”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仪器采用美国Geokon-603测斜仪或北京航天CX-06型测斜仪进行测试,测斜精度±0.1mm/500mm,见图3.1:

图3.1测斜仪

测试原理见图3.2:

图3.2测斜仪工作原理

计算公式:

式(3.1)

式中:

△Xi为i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Xi为i深度的本次坐标(mm)

Xi0为i深度的初始坐标(mm)

Aj为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

Bj为仪器在180方向上的读数

3.4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3.4.1监测初始值测定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

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

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

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

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3.4.2施工监测频率

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

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