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679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主观题.docx

高三地理主观题

主观答题

答题方法:

如果遇到一些非常难的自然地理题或人文地理中比较难读懂的图表,做上记号,先猜选出一个答案,不要一味纠缠,赶快放下来做后面的题目。

第36题命题方式、思路:

区域性  +  综合性

应用性  +  时代性

以一定的区域作为载体,有一定的学科内综合含地球、地图、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一般地球的运动不作为36题,只作为选择题。

考察应用性和当地经济发生联系。

时代性,体现时代的特征

学生在做36题时易犯的毛病:

①空间定位不准

②区域特征描述不清

③区域分析方法不灵活

④语言表达不当(对学科术语的运用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文科综合测试卷中的第36题,都落实在主干知识上,没有偏题、怪题。

具备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普通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地理技能,往往“综合”在这一道题中,所以知识“跨度大”(空间、时间)、能力要求层次高。

2.区域性。

这道试题经常以区域为切入点,可以考查多方面知识,或以原理规律解释区域现象,或用观点方法分析区域特征,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恰恰是一些考生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空间定位能力较差。

3.应用性(实践性)。

试题多联系实际,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

4.时代性。

试题常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唤起大家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并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予以提示;或以科技前沿、理论前沿的问题来“搭桥”,以提醒大家重视。

一、主观题答题技巧

1.少与多的技巧:

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

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发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可以多答。

另外,还应根据题目分数的多少来选择,如果分数的比值高,则尽量多答,分数的比值少,则应少答。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答案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

如红海的成因,如果不知道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而形成,则可模糊答为板块张裂形成。

但千万不要答为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形成。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

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4.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或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你认为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

5.套用课文的技巧:

在很多情况下,解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时候你就要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句去回答。

二.关于区域性的复习

1.区域定位的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

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

相关位置是指某项地理事物与海陆轮廓、地形区、河流、湖泊、交通线、国界线等相对位置而言。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

(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

(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Ⅰ:

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世界重要地区:

(通过看表格和对照地图,记牢、记熟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世界及中国重要区域及其相对位置)Ⅱ:

重要纬线通过我国的地理事物

2.区域地图的训练。

区域地图的训练主要包括读图、填绘地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

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三个特点,了解其特点及变化,对于指导高三复习和备考,增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将有积极的意义。

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

教材中区域地理地图大都是小比例尺地图,反映多是一个大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

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

其二是局部区域交界地区地图增多,往往是各类专题地图示意的盲区,恰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002年文综第36题,中国和中亚地区交界区域;2003年第36题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区域;2003年文综第40题英吉利海峡,实际上是大陆向海洋交界区域。

2004年II卷第36题西南地区等高线图,实际上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区域。

其三是05年出现的新特点,即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读,05年的山东文综卷第36题的出现,就是一个征兆,是一个“热身”和“前奏”。

估计今年此类题型会更为广泛地出现在全国文综试卷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三种变化,使得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做相关的空白地图,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

另外还要做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

如:

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

更重要的是针对虚拟地图的出现,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二要加强选修教材典型区域国土整治的学习,不仅仅能够举一反三,而且要通过各类变式图进行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3.区域对比训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

运用比较法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是要将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第三要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不要把互不相关的内容各说各的。

如非洲的热带草原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比较,世界各大洲地形的比较。

英国和日本地理事物的比较等。

4.正确处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

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时,联系美国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做到举一反三,综合应用。

三、36题的考察模式与设问方向

归纳近几年来,36题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问:

(1)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实和现象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

如该区域内单个地理要素(地貌、气候的气温降水风太阳辐射积温等、水文、土壤、植被)的发生发展、分布等规律。

(2)该区域内的人文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分布、商业、旅游等)产生、分布、原因、发展等

(3)区域发展开发情况

(4)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解决措施等

四、答题策略

一、认真审读试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2.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3.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题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审读试题是答题的前提,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审题的整体性

首先我们要把整个试题的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

由于平时练习时题目设计的随意性,同学们做题时可能养成了不看题目也能作答的坏习惯,但高考试卷经过反复磨合,题支题干一般均非常精炼,不会让考生在高考时出现无效阅读现象,故每一句话都很重要,有些题目的答案很可能就隐含在题目中,只有整体把握题目,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

千万不能匆忙地把问题看一下,也不管材料给什么就盲目做答,避免答错、答偏。

2、审题的准确性

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区域位置、经纬度、图例注记、河湖的分布等等都不能忽视、遗漏,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如等压线上的风向、河道中的中心岛位置,都能帮助判断南北半球)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的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

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你是否已经把本文中对你有用的语句划下来了呢?

)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切忌“牛头对不上马嘴”。

遇到解题有困难后,不要“穷想”、“干想”,要反过来再读题,透过题面再次阅读、分析、推敲题目的关键词语,静下心来思考解题的规范步骤。

二、规范组织,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科学表述

因为高考采用的都是答题卡,学生的试卷是否整洁漂亮并不重要,所以尽情地在试卷上思考吧,而留在答题卡上的文字应该是你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思考的轨迹。

准确审题后,解答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因此首先可以在试卷上写下答题要点,在卡上保证行文的科学性、条理性、完整性和整洁性;简列提纲或心纲,概括答题要点,反映层次关系;最终组织科学答案。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会说――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做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最好能够“链接”到我们熟悉的书本内容或采用考点解析上内容。

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我们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等。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

2、说全――答案的全面性

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答题时思路要开阔,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

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先全方位地分析问题。

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有小题分值为6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可能是1点2分)。

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文不对题甚至是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并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老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

3、说清――答案的顺序性

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有的知识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答案太多,冲淡主题,阅卷老师可能会读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重要的得分点遗漏。

在2007年江苏地理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已经多处发出了这样的一个信息:

重要的得分点附的分值高。

这提示我们在答案全面性的基础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和序号化”,注意答案的顺序,按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就放在最前面。

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原因(自然、人为);

(2)条件(有利、不利);(3)影响(正面、负面);(4)区位(自然、社会、经济);(5)效益(经济、社会、生态);(6)措施(生物、工程、技术);(7)要素(总量、结构)。

五、重视地理术语,规范语言表述

在《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对语言表述要求是准确简洁。

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地理术语的使用、表述的清晰和准确、表述的层次、杜绝笔误或错别字就很重要。

1、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

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