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523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总.docx

《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总.docx

汇总

一、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简介

1.1庐山地理位置

庐山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包括鲁山山体以及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

庐山地处东经115~30~---116~20~,北纬29~20~---29~50~。

气候上属于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地貌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1.2实习内容、目的及意义

1.将理论与实际地理实体和现象对照,用理论解释实际,通过实践及调查以理解丰富理论。

2.通过对庐山地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将地图与实际地理实体对照,研究区域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大气、地理环境及景观特征等。

3.了解各自然要素在地图上表示的原理和方法、地图的地理信息特征、地理数据特征,学习利用地图分析和研究地理信息的技术方法

4、对庐山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性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规划和建议。

5、培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

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理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从而深化地理理论。

1.3实习组织及过程

本次实习我们地理学基地班26位同学共分成了五组。

我所在的第三组成员包括:

徐春雪、王珺、方家琳、卢有赓、孙品。

我们实习的具体过程与路线如表1-1:

日期实习内容阶段

9月3日概括学习庐山地理实习的基本情况,了解安排,进行准备准备阶段

9月4日乘车—驻地—牯牛岭气象台—月照松林—驻地野外调查阶段

9月5日驻地—女儿城—大校场—大月山—三叠泉—五老峰

9月6日驻地—窑洼—街心公园—望江亭—小天池(喇嘛寺)—北山公路19KM里程碑—莲花谷源头—东谷源头

9月7日驻地—沿西谷纵向答如琴湖及天桥—锦绣谷—访仙路—仙人洞—圆佛殿—大天池—龙首崖—石门涧瀑布—西谷谷口—西谷下段

9月8日驻地—东谷—庐林大厦—交芦桥—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西谷中段

9月9日室内小组讨论,整理总结

9月10日驻地—东谷—中山路别墅区—含鄱口—植物园—芦林湖—博物馆—驻地

9月11—16日返回武汉总结及综合研究

1.4庐山地质与地貌概况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段以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像,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延伸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比。

庐山地区的地层复杂,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都有分布。

根据地质与地貌的差异,一般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山体分为南、北两部分。

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越向外时代越新的趋势。

本次实习的主要地点大多在庐山北部,地质构造类型主要有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以及单斜构造。

庐山的地貌形体在山体的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差异,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底狭窄深邃,谷底尖锐。

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尖锐,山坡陡峭险峻。

而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断层的构造地貌也很发育。

除了构造地貌之外,庐山还有特征明显,分布相当密集的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湖岸地貌和岩溶地貌等。

1.5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概况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基带气候受到大范围气候的制约,山体也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

庐山的牯岭镇海拔1165米,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在冬季庐山受到蒙古冷高压控制,偏北气流占优势,偏北风为主;在夏季庐山受到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气流,以偏南风为主。

庐山四季的分配状况是:

夏短、冬长、春长于秋。

山地上部阴雨日比山下平原多,由于庐山海拔高,降水也有垂直分布。

同是,结合我国亚热带自然地理条件、庐山海拔高度以及人为因素考虑,庐山阔叶林被强烈破坏后,形成草丛和灌丛,类型多种多样,组成成分也比较复杂。

在庐山上按照海拔高度的不同,同是还分布着不同层次的红壤、黄壤及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帝沼泽土、浅色草甸土以及水稻土。

庐山地区人口分布在山顶部和山麓地带,人类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生活、宗教信仰山上上下相互交融。

首先是庐山颇具声誉的宗教文化,南部山麓上有着五大丛林——万杉寺、海会寺、秀峰寺、归宗寺、七贤寺,在南部还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一直的白鹿洞书院以及四大古桥之一的观音桥,都是最好的文化瑰宝。

同时,庐山还是国共两党共同开过重要会议的地方,如蒋介石故居、庐山会议会址都是庐山是政治名山的最好证明。

二.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

2.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下,引起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使岩层发生变位或变形的空间分布状态。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各地质时期都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

构造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东构造,前两者比较发育。

2.1.1褶皱构造

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岩层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而连续性未遭到破坏的波状弯曲状态称为褶皱,根据褶曲的外形可将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

背斜中部岩层向上弯曲;向斜中部岩层向下弯曲。

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特征。

1)背斜

大月山背斜—大月山为北部的主干,为一构造穹起的背斜,其轴线自东北向西南。

枢纽分别向西南与东北倾伏,趋向两端则背斜窄而低矮,其中西南在芦林湖附近隐没;

虎背岭—大马颈向斜:

东北—西南向延伸;

五老峰背斜—东北—西南向。

其东北端被温泉断裂断开;

2)向斜

大月山背斜两侧,各有一向斜。

西北侧的向斜由东谷—莲花谷—王家坡分段组成。

东谷向斜西南处倾伏于石门涧谷地。

莲花谷向东北倾伏至于王家坡谷地,且东北角为亚扭性断裂所切,而失去其连续性,高悬于王家坡谷地之上。

王家坡向斜起于莲花谷谷口。

东南侧的向斜为青莲寺向斜,起于五老峰山门处,越向东北越低,止于三叠泉。

上面的褶皱共同组成庐山复式褶皱。

下图为庐山复式褶皱的剖面图。

(P45)

2.2.2断裂构造

岩层受内力作用,当应力达到或者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

生破坏。

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则为断层。

无位移或位移不明显者称

为节理。

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

面的交线)、断盘。

根据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以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庐山是褶皱断块山地。

构成山体的岩石的岩石断裂十分发育。

我们在几天是实习路线中观察了比较多的断层和断裂。

1)断层

在庐山,属张扭性的断层沿纵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的东南麓是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式断层。

山体的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

山体中有大月山正断层。

2)断裂

纵向断裂有——大校场—白沙河、西谷—小天池、莲花洞正断层、五老峰阶梯状正断层和大月山正断层等。

山体内横向断裂——使得岭故中断,如汉口峡、剪刀峡、石门涧、七里冲等。

除断层外节理构造也很普遍。

如仙人洞,X节理发育,易风化。

2.2庐山地貌发育

庐山地区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特别是与活动性断裂有密切关系,同时受到古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生代——庐山地区地貌发育可追溯到中生代燕山运动。

断裂和岩浆活动活跃,形成一系列北东和北西方向的断裂和演讲侵入体。

燕山运动使庐山及附近地区上升成为山体。

此后,山体长期经受了外力作用剥蚀破坏,而在断陷地区堆积相应的白垩纪上统南雄组。

新生代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南雄组受到构造变动。

庐山成为一个上升、剥蚀地区,第三纪地层缺失。

第三纪末——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断层轻度上升,使山体有所增高,并遭受侵蚀。

继而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长期剥蚀使山顶变和缓,形成一级夷平面。

第四纪中更新世前期——庐山沿断裂强烈上升成为断块山。

山体的东南侧和西北侧形成明显的断层崖。

山地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快速,开始形成峡谷,断层崖被切割,宽谷与峡谷之间形成裂点,裂点以下峡谷出现第三级平台。

山下河谷下切形成阶地。

中更新世后期,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大断裂复活,山体又一次上升,山上夷平面上升一定的高度山地河谷强烈下切,向源侵蚀,裂点不断上移,峡谷不断发展。

山下扇形地广泛发育,并经漫长的湿热气候时期,堆积物变成网纹红土层。

当前网纹红土主要分布在300m以下,而山上主要集中在800-1200M之间,这是因为棕红色网纹层发育后,庐山发生强烈上升的结果。

并形成了第二级阶地。

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表现为不等量的断块上升运动,上升量以中南部最大,向东北方向递减。

之后由于气候转冷,山体海拔升高,形成棕黄土壤。

谷口处出现第一级平台。

全新世以来——庐山断裂上升仍在进行,外围江湖地区有下降趋势。

2.3庐山地貌构造及形体特征

庐山山体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

山体构造线为北东—南西方向延伸。

庐山北部由于剪刀峡—汉口峡这一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横向断裂的影响,日照峰和屋脊岭主峰在中部隆起,致使北部地区的岭谷沿这一线分别向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倾斜,向西南和芦林湖、石门涧谷地为界,向东北以王家坡谷地为界。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是次生构造地貌。

2.3.1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能直接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体,如断层崖、断层谷、断块山,也能使夷平面或河流阶地被错断。

断层构造地貌是由断层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地貌。

1.断块山地地貌

断块山地是由断层作用抬升而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平地突起,山地四周以陡峻的山坡甚至高达的陡崖与周围平地接壤,山地轮廓线清晰,与相邻的平原或盆地之间,一般没有地形上的过渡带,常是急转直下。

断块山顶部有起伏,分布不同地质构造控制、不同岩性控制的、不同外力形成一流的山岭、山峰、谷地,山顶部有夷平面存在。

庐山平地拔起在长江和鄱阳湖之滨,东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两者构成庐山山体范围的边界,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这两大边界断裂大量上升,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

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形成地堑式断块山。

庐山整个山体表现为两侧坡较为陡峭,山体顶部岭谷起伏较平缓的地貌特征。

图为在五老峰上,东南方向可观察到鄱阳湖以及平原地带,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庐山是一个断块山。

2.断层崖地貌

断层崖是由于岩体断裂位移造成的陡崖。

断层崖形成后,由于外力剥蚀作用,形态会逐渐变化。

初期崖面较完整,只有侵蚀形成的横向浅沟谷,断层崖被切割成梯形(断层梯形陡崖);中期经流水长期侵蚀,横向”V”字形峡谷扩大,断层面呈现是三角形形体,即断层三角形陡崖;后期经长期侵蚀,断层崖形态将完全改变。

庐山北部断块抬升过程中,虎背岭背斜西北翼被大断层错开断落,形成典型高耸的断层崖地貌。

水流沿着垂直于断层崖面的横向断裂或谷地侵蚀切割,使得完整的断层崖面出现破裂,形成断层三角面。

庐山的断层崖,因为遭到长期的剥蚀和山间河流的切割,已经面目全非,下图为五老峰东南面的断层三角面。

下图为石门涧的“石门”,是非常典型的断层三角面.

在望江亭、三叠泉、石门涧、犁头尖、含鄱岭都可以观察到断层崖以及断层梯形崖面等,但是因为大雾天气,我们没有观察到。

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断层组成的,断块山的边坡山体也具有阶梯状发育的特点,表现为横向上从高到低呈现台阶状,纵向上位一层层近于等高的山岭次第有序排列,即形成叠瓦式结构。

下图是在锦绣谷观察到的叠瓦式断层,是由一系列小的正断层组成。

一共五级。

3.断层谷地貌

断层所在的部位是岩体的破碎带,河流沿这种破碎的软弱地带发育,在地貌上常形成负向地貌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