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95032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docx

初二物理基础知识

初二物理:

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

上册)

                                  第一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⑴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⑵声音的传播: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

⑶声波:

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

⑴定义: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

    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

    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

“回声测距”:

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5、人耳的构造:

⑴外耳

⑵中耳

⑶内耳

6、耳朵可以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

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①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强度不同;

     ②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时间有先后;

     ③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7、乐音的三个特征:

⑴音调:

声音的高低。

(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⑵响度:

指声音的大小。

(和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⑶音色:

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因人而异(只所以能区别各种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其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8、频率的概念: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

9、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0、超声波和次声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

Hz  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

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11、次声的特点:

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1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只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⑵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

如老牛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3、噪声的界定:

①从物理学角度:

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音;

    ②从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14、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①从物理学角度:

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噪音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

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波形,而乐音是规则的波形。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15、噪声强弱的等级及危害:

   ⑴噪声的等级划分:

人们以分贝(符号:

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人的睡眠和休息;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⑵噪声的危害:

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16、减弱噪音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7、声与信息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⑵回声定位:

     ⑶用于医学:

如听诊器的使用

 18、生和能量:

声波和水波类似,可以传递能量。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

⑴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⑵光线:

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箭头表示方向。

⑶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⑷光速: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大约是2.99792×108m/s,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⑸由于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快得多,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进行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⑹光年:

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

1光年=9.460×1012Km

⑺日食:

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上形成一片阴影的现象。

⑻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

第二节:

光的反射

  3、光的反射:

⑴光的反射现象

⑵光的反射定律

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4、什么是像:

像是相对于物而言,是物的形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5、实像和虚像:

既能用眼睛观察,又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虚像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7、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光的作用:

8、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区别:

⑴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⑵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孔成的像和物到小孔的距离不一定相等

⑶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则根据屏幕距小孔距离的远近而变化

⑷平面镜是反射成像,小孔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

 第四节:

光的折射

9、光的折射

⑴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⑵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即光线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然后再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

1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

  ①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②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④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它的减小而减小。

 ⑤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⑵不同点

 ①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

  ②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问:

什么时候相等?

  ③反射可在任何表面都发生;折射只有在透明的介质中发生

  ④反射是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折射是光进入介质中发生。

  第五节:

光的色散:

13、光的色散现象: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上,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在白屏上形成的彩色的光带,叫光谱)

14、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元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15、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青)是颜料的三原色。

16、物体的颜色:

①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②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即透过什么光的颜色,物体呈什么色;③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余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

④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⑤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17、可见光:

能用眼看见的光。

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我们都能看见,都是可见光。

 18、不可见光:

①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频率范围在1012Hz~3.9×1014Hz之间。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

用途:

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烤箱烘烤食品,医疗用红外线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等。

②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高温物体如:

太阳、弧光灯和其它炽热的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

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使Ga的吸收,有益人的健康。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1、透镜:

⑴种类:

凸透镜和凹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

⑵:

作用: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几个概念:

⑴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⑵主光轴:

最简单的透镜两个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⑶光心:

薄透镜的中心叫透镜的光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⑷焦距: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焦距越短,折射光的本领越强)

3、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括号内的为凹透镜):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⑵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⑶经过焦点(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4、照相机:

①原理:

照相机的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②应用:

调节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③照相时,胶片曝光要适当,曝光过度,洗出的相片发白;曝光不足,洗出的相片发暗。

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④照相机的特点:

⒈使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像距)

⒉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卷上所成的像越小,像的位置(底片或胶卷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⒊照相机所成的像一定比物体小;

⒋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⒌物体在胶卷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成像的原理: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向上射的光能在前面屏幕上成像。

②成像特点:

⒈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

⒉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

⒊所成的像和物体比是放大的

⒋像和投影片在镜头的两侧

⒌投影片在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6、放大镜:

①原理;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②成像特点:

⒈被观察到的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⒉物体和物体的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⒊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小,反之亦然(在一倍焦距之内)

⒋如果物距达到一定程度(大于一倍焦距),所成的虚像就消失了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7、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和相距(v)的关系

    ①u>2f   f<v<2f   如照相机

    ②u=2f    v=2f     

    ③f<u<2f  v>2f     如投影仪

    ④u<f   v<0      如放大镜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4、显微镜

  ⑴显微镜的构造;

    ①目镜:

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②物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③载物台:

承载被观察物体

    ④反光镜:

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⑵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它们一起装在金属制的镜筒里,对着物体的一组叫物镜,对着眼睛的一组叫目镜。

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工作原理:

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二次放大,便能看清微小物体。

15、望远镜:

  ⑴望远镜的构造

    ①物镜:

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②目镜:

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⑵望远镜的原理:

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物镜的焦距长,目镜的焦距短。

16、、“猫眼”:

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

从门里看,成缩小正立的像,且看到较大面积;从外向里看,凸透镜会聚一点,什么也看不见

17、视角:

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时非常小,离我们近时非常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视角在作怪:

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看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

视网膜上的像越大,受到刺激的感光细胞越多,眼睛对物体的细微部分分辨的就越清楚。

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小到只落在一个感光细胞上,那么眼睛就觉得这个物体只是一个点。

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被视物体对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即从物体的两端向眼睛的光心引两条直线,两直线间的夹角就是视角。

 ⑵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18、影和像的区别:

从形成原理上区别:

前者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有一部分光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达不到的地方形成的阴影;像的形成原理有三种:

小孔成像、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

 ⑴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⑵构造:

常用温度计的构造是:

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和温标

3、摄氏温度

⑴摄氏温度的定义: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⑵理解摄氏温度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区分物理量符号t和单位符号0C,不要混淆。

 ②冰水混合物的理解应为:

把冰水混合物长时间放置,应保证水中有冰,冰中有水。

而不是把冰投入热水中。

 ③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

4、温度计:

⑴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⑵使用注意事项:

A、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B、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应与温度计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⑶体温计:

玻璃泡与细管连接处有一很细的缩口,读数时可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后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留在细管中的水银退回玻璃泡。

5、温度计的类型

 

温度计的类型

测温液体

量   程

分度值

用    途

实验用温度计

水银、甲苯等

-200—1030C

10C

测水温等

体  温  计

水      银

350C—420C

0.10C

测人体温

寒  暑  表

酒精或煤油

-300C—500C

10C

测气温

 

 注:

体温计使用前须甩几下,离开人体读数;实验用温度计和寒暑表不能甩,也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6、热力学温度:

  ⑴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标。

它的单位名称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

T=273+t

  ⑵研究表明:

无论人类如何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都是达不到的(即摄氏温度的-2730C)。

  ⑶在微观粒子和天体研究方面都采用热力学温标。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7、物态变化:

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8、熔化和凝固:

⑴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过程吸热

⑵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过程放热

9、熔化和溶化的区别:

熔化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需要吸热;而溶化指溶质溶化在液体(溶剂)中的过程,溶化过程有的吸热,大部分物质溶化放热,有的温度保持不变。

10、晶体和非晶体

⑴晶体和非晶体:

固体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有一定熔点和凝固点的固体物质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 例晶体: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钻石;非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塑料等

⑵晶体的熔化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⑶晶体的凝固条件:

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1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⑴根据熔点和凝固点区分: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⑵根据形状区分:

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形状

⑶根据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区分:

A:

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下降到凝固点时才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

非晶体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固体先变软、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凝固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液体先变硬、变粘稠最后成为固体

⑷根据熔化和凝固图象区分:

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关键是观察图象中是否存在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无为非晶体

12、、熔点和凝固点

⑴熔点:

晶体都有一定熔化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⑵凝固点:

晶体形成时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即晶体熔液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3、汽化

⑴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吸热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⑵蒸发:

①概念: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理解:

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上进行,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问:

冬天在室外冻干的衣服是否为蒸发现象?

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体流动的快慢。

同时,还与空气湿度的大小有关。

④蒸发制冷: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是吸热过程,因此有制冷作用。

⑶沸腾:

①概念:

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沸腾时吸热)

②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

   ⅰ、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

   ⅱ、继续吸热

      ④水沸腾前后上升气泡大小的变化:

ⅰ、沸腾时,上下气温差别不大,但下面的压强大,越向上压强越小,同时,由于气泡的聚集,所以气泡越上升越大

ⅱ、正在加热过程中,没有沸腾,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来自底部的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上层的冷水,气泡中的水蒸气不断液化,气泡体积变小甚至消失,因此,气泡越上升越小

ⅲ、在水底小鱼吐出的气泡变化:

由小到大。

原因:

水的压强的作用

14、液化:

⑴概念: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是放热过程。

⑵液化的方法:

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一是压缩体积。

⑶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②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如氮气。

  ③凡是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

雾、露、“白气”、“冒汗”、或“冒气”等,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

⑷强调:

平时常见的“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水蒸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5、升华和凝华:

⑴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例碘、舞台上用的干冰、冻干的衣服的过程。

⑵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例霜、雾凇、窗玻璃上的冰花等的形成。

   例1:

寒冷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

这些“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测还是外侧?

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形成的原因。

        答:

因为室内空气温度较高,当空气流动到玻璃附近时,由于寒冷季节玻璃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时放热,由气体变成固体,凝华成美丽的“冰花”

   例2、下列关于冰棒所发生的现象正确的是( )

       ⑴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是凝华现象

       ⑵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热气”是汽化现象

       ⑶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⑷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答案“⑴⑷”

  16、本章汇总:

⑴放热过程:

液化 凝固 凝华

⑵吸热过程:

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