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9287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名词解释

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学在官府

是我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

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有四:

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

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

“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

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

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

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

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

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

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

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

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

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

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次相授业

是私学大师实行的一种逐次传递学业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

次相授业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

“三、百、千”

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

“三、百、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选官事宜主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

中正的职权是对本籍贯士人的“品”(家世)、“状”(才德)予以评价,按三等九级定品: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然后逐级上报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级高低,授予相应的官位。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

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京师同文馆陆续增设近代学科。

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京师大学堂

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

这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它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附设中小学。

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

京师大学堂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为在全国确立近代新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南洋公学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筹办南洋公学。

先是设师范院一所,聘任梅溪书院主讲张焕伦为总教习,这是中国有专门师范教育的开始。

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庚款兴学

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是西方列强调整对中国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

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于1912年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内容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观念的体现,已基本剔除封建遗毒。

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原国子监归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

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

学部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

设计教学法

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出发点创立的。

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计划—实施—评价”。

这种方法符合杜威“从做中学”的精神,学生在行动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困难,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法成为师范学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小先生制

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

留法勤工俭学

1915年6月,在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创立了“勤工俭学会”。

明确提出了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增加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

1916年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同时设立“留法勤工俭学学会”进行宣传,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

勤工俭学活动不仅使留法的中国先进青年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

讲习班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

讲习所有课堂讲授、学生自学、集体讨论和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共培养近1600名毕业生,为推动中国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由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内容是: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办学形式。

所谓“民办公助”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是魏晋玄学重要代表人物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所谓“越名教”就是否定和超越世俗的虚伪“名教”,“任自然”就是回归人性淳朴的自然状态。

嵇康运用玄学思想猛烈地批评儒家名教,开拓了教育理论的新领域。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由朱熹编辑,内容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

明清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求放心

“求放心”是孟子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表述。

孟子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教、养、取、任”

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

“教”是培养人才。

“养”是合理对待人才。

“取”是选拔人才。

“任”是任用人才。

明人伦

这是孟子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的概括。

“明人伦”就是指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所谓“人伦”,具体内涵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规范。

“明人伦”成为后世正统儒家恪守的教育目的论。

三纲五常

董仲舒把封建道德伦理概括为“三纲”“五常”,这成为封建道德教育的核心纲领。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者必须绝对服从于前者。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源于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孟子作了具体阐发,他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即凡是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都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躬自省。

----297

三纲领八条目

是《大学》这篇讨论大学之道的教育论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步骤,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目标。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实现三个目标的八个步骤。

虚壹而静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特别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提出学习应该做到“虚壹而静”。

“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也就是虚心不抱成见;“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也就是专心致志;“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豫、时、孙、摩”

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所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摩”是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有教无类

孔子创办私学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对于教育对象,没有身份贵贱的要求或地域的限制。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距师

这是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距师”是指学术探究上,要与师保持距离。

学生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万木草堂

1891—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以培养具有革新思想和实用才干的人才。

课程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四类,以求“兼通中西学说”。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教学,注重引西学以论证中学,既扩大了学生视野,也给予传统学术以新的比较研究特色。

《天演论》

是严复翻译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