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86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

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

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

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

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

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

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

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

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

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

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生:

求“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解答。

列式是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所以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4元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

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

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

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

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

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

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

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

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

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

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生:

求“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解答。

列式是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所以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4元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

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

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

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

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

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

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

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

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

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

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生:

求“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解答。

列式是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所以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4元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