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863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docx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考试说明对照版西安市岳麓版用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对象: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③再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

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以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帝②皇权(核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

(3)地方:

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历朝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3)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朝制

2、唐朝制

三省:

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

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部(户籍、土地和赋税)、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部(国家工程建设)。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元朝实行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设(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

意义: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1、明朝废、权分(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

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

“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2、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3、清朝设置军机处

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

特点:

、、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不断被削弱,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了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希腊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2、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3、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

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①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的颁布。

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公民法》:

仅限于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

③《万民法》:

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律,即“万民法”。

④6世纪,罗马皇帝组织编写的《》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维护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

①标志:

年《》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内容:

议会是国家最高机关,内阁掌握权并对负责。

③意义:

通过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统治)

 内阁权利:

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

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②核心:

;③君主: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

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体现了“”的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立法权归(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归(元首、军政首脑);司法权归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项目

美国

总统制

英国君主

立宪制

项目

美国

总统制

英国君主

立宪制

国家元首

 

 

元首有无实权

 

 

元首的产生方式

 

政府首脑

 

元首的任期

阁员如何产生

相同点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权归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归议会:

(众议院:

普选;参议院9年:

间选);内阁:

议会中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1皇帝(元首):

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内阁首脑:

(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

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

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

立法权

说出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及其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行政机构

议会的权力和地位

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体现制约与平衡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1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立法权在议会;

②都体现分权与制衡;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12课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举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

概述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英国

签订《》

广州北郊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

俄美英法《》英法《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

战争

日本

《》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殉国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三元里抗英: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赔款 2100万 银元;(3)开放广州 、、福州、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议关税(破坏自主权)。

影响:

是中国开始沦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阶级与

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与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与

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和本国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战役:

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失去黄海海权)、(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定〈〈〉〉(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

①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

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清军、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结果: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

(1)赔款白银 4.5 亿两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3)拆毁炮台,驻军队(清政府处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5)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清政府,完全堕落为“”的朝廷” ,标志着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3课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

、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民主义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较完整的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的统一的。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

2、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月日,新军革命党人、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旗、为临时大总统、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制度的进步意义。

5、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推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势力;④为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

推翻了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

(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  中心:

北京  主力:

学生。

口号“”(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章宗祥、。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  中心:

上海  主力: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舞台)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

2、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

经济: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

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主要内容:

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

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意义: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性质:

新型工人阶级政党;②特点: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③影响:

使中国革命

 4、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

、、   

过程:

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

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

主观:

陈独秀犯了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

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思想: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72页地图

(1)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倾错误思想。

 直接原因:

(2)过程: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年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年1月):

内容:

①纠正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指挥权

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的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1、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会战:

1937年8-10月。

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5)中国赴缅参战

3、抗日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945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和自信心。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17课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

但人民军队、未达成协议。

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战役、战役、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

标志着中国100多年屈辱、分裂历史从此,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

它改变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

思想:

是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简述《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85页)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1871.3.18-5.28)

1871年3.18无产阶级革命胜利:

1871.3.18。

无产阶级政权建立--:

1871.3.28

     政治:

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性质:

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伟大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1917.11.7)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2)战争引起革命:

二月革命1917.3.10 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vs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矛盾)

(3)列宁《》(和平过渡)+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

(4)武装起义:

1917.11.7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年9月北平)

内容:

(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临时宪法的性质):

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

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

(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

①制定了《》(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和原则)

意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

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

①确立: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职能和地位: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已建立。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

根本政治制度——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国家机构: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2)政党建设: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中共领导的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工作:

1984年颁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工作:

加强和扩大基层制度建设;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理论: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制度,港澳、台湾实行制度。

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实践:

香港、澳门的回归:

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2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会议。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