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流派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2748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流派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艺术流派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艺术流派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艺术流派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艺术流派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流派总结.docx

《艺术流派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流派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流派总结.docx

艺术流派总结

艺术流派与思潮

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和后期的后现代主义,等等。

中国,汉代的浪漫风习、齐梁时代的浮华辞藻、唐代大气磅礴、宋代文人情怀、明清的性情之上、五四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等等。

魏晋玄学思潮、唐代古文运动、明清性灵说等。

古典主义:

形成于17世纪,古典主义讲究理性精神和严整的形式,戏剧领域的“三一律”(即一时、一地完成一个故事),绘画领域严格的焦点透视法等都是集中表现。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艺术思潮,在文学领域以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等为代表,在绘画领域由德拉克洛瓦的崇尚幻想的夸张画风,等等。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它是对浪漫主义的一次纠偏,它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代表画家由《拾穗者》的作者米勒等,现实主义总是致力于大胆暴露社会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性。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在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多种艺术思潮的统称,它受到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追求深度模式和意义呈现,崇尚暗示性,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如“意识流”“超现实”等;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如荒诞派戏剧;具有较强的先锋性,曲折地传达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象征主义,19世纪末西方兴起向整个主义艺术潮流,再次推动了艺术象征的新发展。

1886年让·莫雷亚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随后法国诗人马拉美将象征主义界定为“通过一点一滴地引起人们对某物的联想,从而显现出一种情绪;或者反过来说,通过择取某物并从中抽出一种‘情绪’的艺术。

”同时代诗人波德莱尔、音乐家瓦格纳等都受此影响创作了丰富的象征型兴象。

20世纪著名诗人艾略特则提出作为象征手法的“客观对应物“:

”激起那种独特情感的一套物体、一种境遇、一连串事物。

“这样,象征主义在理念界定与具体手段上作为艺术兴象的重要类型最终得以确立,其主要代表有诗歌象征、戏剧象征、音乐象征等。

达达主义,它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社团后,巴黎的文艺杂志《文学》便成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

参加这一流派的艺术家有马塞尔·杜尚、马克思·恩特斯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能持久。

但它追求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追求无意的、随性而做的艺术创作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超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它强调现实与梦幻的统一,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很深。

代表人物达利。

波普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最早出现在29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末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艺术流派,是对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大众艺术“的简称。

波普艺术家使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语言符号,利用废品、实物、照片等组成画面,再用颜色进行拼合,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界限。

波普艺术是展示时代生活的艺术。

它把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作为艺术品来创造,以表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

波普艺术一方面沿着与科技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向实际生活渗透。

立体画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它追求几何形体的美,强调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否定从一个视点观察、表现事物传统的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描绘成平面两度空间的画面。

代表人物毕加索、梵高、高更等。

这种立体派风格彻底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则。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着力于削平以往艺术的审美深度模式,去除艺术品的意义;与历史传统相割裂,显示出“精神分裂症”似的当下时间;去除主体意识,人被描写成非中心化、非身份化的主体;随着大众文化工业带来形象的复制,艺术成为仿象或类象,即没有原本的摹本,审美距离遭到冷落。

形式主义

唯美主义

实验艺术

蒋彝的“中国之眼”:

所谓“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在生理上有什么根本不同,而是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着有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差异。

真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中国之眼”。

电影流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

新现实主义的原则

1、纪实性强反对战争、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人道主义思想和写真实的创作原则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应用

4、非专业演员

5、结构形式来源于素材

德国新电影主要作品法斯宾达的《恐惧吞噬心灵》(1973),温德斯的《爱丽比漫游记》(1973),和雪朗道夫的《锡鼓》

直接电影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

最早出自亚伯索斯。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Dogma95、

北欧的电影流派,人称dogma95(dogme95),强调自然,坚持手持摄像不用三脚架

1995年春天,两个毕业于丹麦国家电影学院的电影新人起草了一个Dogma95宣言,并且要求所有其追随者都必须发誓遵守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共有10条,它将所有电影制作中附加的表现手段和特技删去。

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不可使用任何滤镜;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不可拍类型电影;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严格按照DOGMA95的规定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庆典》,第二部是《白痴》

好莱坞、

好莱坞是驰名全世界的美国影城,它制作的《魂断蓝桥》、《罗马假日》等大批优秀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独领风骚,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

好莱坞有“梦幻工厂”之美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好莱坞影片,在思想内容上往往逃避社会现实生活,缺乏思想深度,但在艺术上却相当精美而考究,经常采用舒展流畅、循序渐进的叙事手法和戏剧性结构方式。

好莱坞精心制作的影片吸引了全世界的广大观众。

宝莱坞、

指印度电影业,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电影工业。

据估计,宝莱坞每年拍的影片超过800部。

宝莱坞电影以歌舞而闻名,无论哪一电影流派。

过去10年,宝莱坞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国都小有名气,包括加拿大和英国。

迪斯尼、

全称为TheWaltDisneyCompany,取名自期创始人华特·迪斯尼(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译法有不同,见下),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

岩井俊二、

日本新电影运动棋手,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

代表作有《爱的捆绑》、《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金基德

金基德被韩国媒体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同时,他也是最受国内影迷关注的作者型韩国导演之一。

代表作有《飘流欲室》《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弓》等

先锋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电影的任务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顺从时代的潮流,二是唤醒社会所缺乏的精神,三是表达受到压抑的感情和思想。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

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卡努杜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于1911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

“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

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蒙太奇理论场面调度理论

  讲故事,通过时空分割解释和阐明含义,破坏了感性真实。

记录事件,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尊重感性的真实时空。

  导演:

自我表现(叙事性)导演:

自我消除(记录性)

  画面:

人工技巧改造加工画面:

固有的原始力量

  镜头:

单义,鲜明性,强制性镜头:

多义,瞬间性,随意性

  观众:

引导观众选择,被动观众:

提示观众选择,主动

  综合、借用其他艺术手法,戏剧美学传统利用摄影机独特的记录和揭示功能,反对把其他传统观念运用于电影上,追求没有艺术的艺术,消灭人为加工痕迹。

  片段组合,以短镜头为主,突出前景,孤立运用造型因素深焦距透镜拍摄长镜头,保持时空连续性和中后景清晰度

  演员:

忽视演员的独立作用,演员只是服从导演的意图,在某些场合只是构成画面的一个造型因素。

“一部影片的创作是在剪接台上完成的”。

演员:

强调演员自主作用,强调即兴表演;启用非职业演员。

德国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

它首先从绘画开始,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同属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风格,有分为新浪潮派(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之分。

法国新浪潮

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New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

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

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

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代表戈达尔、特吕福、侯麦、夏布罗尔、马勒、李维特、瓦尔达等

地位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

出现了大量作品,许多年轻导演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采用了新的叙事手法与影像处理方式。

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影响:

影响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改变着艺术形象(绘画摄影等)影响了欧美科幻小说最直接的影响之一是迫使人们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

电影的创造活动需要由年轻的电影人进行经常性的革新。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

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

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

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

长度、节奏。

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

时空跳接。

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

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梅里爱(1861~1938)法国电影导演。

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灰姑娘》、《蓝胡子》、《魔灯》、《一千零一夜》如《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北极征服记》等

布景:

坚持于戏剧的表现手法,坚决拒绝使用外景,拒绝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变换角度科幻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五十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赛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一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

但。

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互相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

他们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事电影创作较久的导演,如雷乃、瓦尔达和科尔皮;另一类是以搞文学创作为主的,如马尔凯、杜拉和罗布一格里叶。

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问世的,如莒乃的《广岛之恋》(i959)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由罗布一格里叶缔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I 961)等,加之他们的影片也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法;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为"新浪潮"电影。

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1."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

2.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

3.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

4.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一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和《战争结束了》(1967),罗布一格里的《不朽的女人》(1963)、《横跨欧洲快车》(1966)、《伊甸园和以后》(1970)和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等。

"左岸派"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

例如约克·罗齐埃的《再见,菲律宾》(1962)使用了即兴的对白、轻便摄影机和暗藏的麦克风,显示了真实电影的印记。

特吕弗的《胡作非为》(1959)在高度自然的拍摄风格和社会性内容上也明显地表现出真实电影的影响。

戈达尔在他的许多影片里进行主观介入,更是直接搬用了真实电影的方法。

《电影手册》派

《电影手册》派 又称《电影手册》集团。

是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c内主将。

《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

 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

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

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在[96t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化,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们的影片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

戈达尔的道路则更为复杂多变,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来愈浓重的现代派色彩i宣扬存在主义的反道德观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则肆意破坏传统的电影语法。

从1968年开始,他突然转向极左,拍摄了一系列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暴力革命。

1971年他因车祸受伤,停止拍片。

七十年代末,他又开始拍摄故事片,宣称"不再过问政治"。

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

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

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

阿杜-基洛的《电影申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

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

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

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

《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 f1963),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新浪潮派影响下的现代主义电影

(一)新德国电影

“奥伯豪森宣言”: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宣言。

1962年2月28日,德国奥伯豪森市举办第八届西德电影短片节。

来自慕尼黑的一批年轻导演起草宣言,要求与传统的商业电影决裂,创立德国新电影。

二十余位导演在宣言上签名。

新德国电影的两次高潮:

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

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施隆多夫、法斯宾德等。

施隆多夫与《铁皮鼓》(1979)

施隆多夫:

德国新电影第二代导演。

运用新浪潮派虚构与纪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二战后的德国现实。

《铁皮鼓》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

独特的视角与夸张、怪诞、变形的手法。

对成人世界的拒绝,暴露德国社会众生相。

被称为“冲击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电影”。

法斯宾德((1946-1982)) 他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国电影的神童”、“德国的巴尔扎克”,“”“当代西欧最有吸引力、最有才华、最具独特风格和独创性的青年导演”。

他自学成才,24岁开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

  他在14年时间里,拍摄了25部故事片,14部电视片和两部纪录片。

  他是个电影天才、电影全才,不仅编导自己的大部分影片,而且有时还亲自掌镜摄影、亲自剪辑,甚至亲自配乐。

法斯宾德的“好莱坞式德国电影”

法斯宾德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

将好莱坞的叙事技巧与深刻的历史内容、清醒的理性批判相结合,创立“好莱坞式德国电影”。

“我想拍的是这样一种德国电影,它尽管也具备好莱坞的特征,但是不象它那样虚假骗人,它们应该同时是能够对体制进行批判的电影。

代表作:

“德国女性四部曲”(《马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洛拉》、《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

(二)意大利、瑞典的现代主义电影

安东尼奥尼: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从新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

打破传统叙事规则,以心理意绪或哲学观念为核心,侧重展示纷繁的意识或潜意识。

“无情节电影”:

事件的非逻辑组合,空镜头的使用,松散的结构与缓慢的节奏。

代表作:

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作品风格

孤独的主题,封闭的世界,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关怀。

“灵魂的电影。

《第七封印》:

以圣经故事隐喻世界末日的到来,对上帝的存在发出质疑。

《野草莓》:

意识流电影的经典之作。

自我反省、自我审判的过程。

大量直接的心理画面,梦境与现实交织并行的复调结构。

费德里柯·费里尼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德里克·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

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费里尼的电影

费里尼色彩”:

自传因素,表现切身体验、叙述个人经历。

费里尼电影的美学风格:

自传因素;感伤的幽默风格;幻想的超现实主义的银幕世界。

《八部半》(1963)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电影,展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无望混乱的内心生活。

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内心生活视觉化。

“我想叙述的是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

“断断续续的精神分析、杂乱无章的自我反省。

”(阿克艾梅)

“银幕哲学家”—英格玛·伯格曼

瑞典现代主义电影大师,最早运用意识流等复杂的电影语言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哲理思考,开现代哲理电影先河。

美国新电影

六七十年代纽约出现的一批电影新人,主创人员是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培养的有才华的导演兼剧作家。

创作融新浪潮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制作风格为一体,含蓄叙事,关注社会政治、历史、伦理等问题,注重人际心理关系和内心矛盾。

叙事与内省相结合。

代表人物:

马丁·斯克塞斯、奥立弗·斯通、斯派克·李。

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从三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l 6毫米腔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

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先锋派电影。

从二十年代来至四十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只有很少几部,如照相师雷尔夫·斯戴纳的抽象主义风格的《H z0》(1929)和《机械的原理》(1930),斯拉夫柯·沃尔卡皮其的《第94l 3号…一好菜坞无声配角的生与死》(1928)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

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在英国、法国.意火利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展开了拍摄实验电影的活动。

这是因为:

1.质量高、价格便宜的16毫米胶片和轻便有声电影摄影机的问世给业余性质的个人制作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2.一些欧洲先锋派电影人士如汉斯·里希在知识界开始发生影响。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动F,一系列欧洲先锋派影片,包括让·谷克多的影片,在美国上映,引起了往意和兴趣;3.由玛耶-德连首创的自己制作自己发行和放映的新方式,解决了实验影片的出路问题。

从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末期,美国实验电影主要代表人物是玛耶-德连、肯尼斯·安格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