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065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docx

精品儿科学知识点

【关键字】精品

第一章绪论

1、儿科学的范围特点

儿科学:

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医学科学。

年龄:

卫生部规定从出生到14周岁

内容:

分为基础儿科和临床儿科

2、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1)胎儿期(受孕——分娩,约40周)

①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完全依赖母体。

②孕前3个月为各器官分化成形时期,如母体受不利因素影响,可引起胎儿畸形,死胎、流产、早产等,所以应重视孕期保健。

(2)新生儿期(出生时脐带节扎——足28天)

①脱离母体,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尤其是围产期(胎龄满28周——产后7天)此期是从胎儿晚期到新生儿早期,是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高。

注意做好围产期保健。

②大脑皮质兴奋性低下,终日处于睡眠状态。

③易患新生儿疾病:

生产性损伤、出血、溶血、先天畸形、各种感染。

④注意事项:

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婴儿期(28天——满1周岁)

①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对营养物质需求大,而消化功能未健全,易引起腹泻、营养缺乏。

②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③该时期运动功能发育快,条件反射逐渐形成,所以要注意培养。

④4、5、6个月后婴儿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易患传染病,所以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4)幼儿期(1周岁——3周岁)

①生长发育相对减慢。

②乳牙先后出齐。

③饮食:

改母乳为软食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若喂养不当易发生消化、营养性疾病。

④智能发育增快,语言、思维能力加强,但对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引起创伤或中毒。

⑤该期免疫力仍低下,传染病发病率仍很高。

⑥该期的教养对小儿以后的发展甚为重要,所以要进行良好的教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5)学龄前期(3周——6、7岁)

①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求知欲强,对各种事物易形成牢固的概念,所以应注意培养。

加强教育,如简单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

②这时期传染病仍很多,创伤、中毒机会也很多。

(6)学龄期(6、7岁——13、14岁)

①体格发育加快,肌肉发育加强,动作逐渐精细,这时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家长应注意培养。

②疾病发生率下降,但要注意近视,端坐姿势。

③这时期开始换牙,乳牙——恒牙,要防止龋齿。

(7)青春期女孩:

(11、12——17、18周岁、男孩:

13、14——18、20)

①生殖系统发育迅速,体格生长突然加快,出现第二性征。

②随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心里、精神、行为等变化很大,而且不稳定,所以要进行正确教育,以促进身心的发育。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

(一)生长发育的规律

⑴连续不断的发展:

婴儿期和青春期生长发育最快。

⑵质和量的发展:

⑶各系统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⑷个体的差异:

(二)体格发育

1、体重:

(1)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

平均约为

(2)1岁内前半年生长发育快,平均每月增长,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所以计算公式

前半年体重计算公式:

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后半年体重计算公式:

体重=初生体重+6×0.7+(月龄-6)×0.5

(3)2岁时体重约为初生体重的4倍,即

(4)2岁后平均每年增,2—12岁体重计算公式:

体重=年龄×2+8

(5)体重对于不同小儿亦有差异,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平均数的±10%,低于15%应考虑营养不良。

高于20%应考虑营养过剩。

2、身长:

意义:

它是测量骨骼发育的指标。

(1)出生时平均身长约为:

50Cm

(2)1岁内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所以1岁内身高计算公式:

前半年:

=初生身高+月龄×2.5

后半年:

=初生身高+6×2.5+(月龄-6)×1.5

(3)1周岁身高约为75Cm,2周岁身高约为85Cm。

(4)2岁后平均每年增长5Cm,所以2—12岁身高计算公式为

身高=年龄×5+75

(5)测量身长是从头顶——足底

(6)身长可分为

上部量:

头顶——耻骨联合上缘,与脊柱发育有关

下部量:

耻骨联合上缘——足底,与下肢长骨发育有关。

小儿出生时上部量长,约为60%,下部量约为40%。

12岁左右上下几乎相等。

(7)身长结合体重来评价发育情况,低于正常30%以上为异常。

(8)测量方法

3、头部

小儿头部比成人相对大,新生儿头占身长的1/4,而成人占1/8。

(1)头围

A:

意义:

头围大小反映颅骨和脑的发育,头围过大提示脑积水,如头围过小提示头小畸形、大脑发育不全

B:

测量方法:

皮尺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

C:

数值:

新生儿34CM,6个月:

42CM,1周:

46CM,5周:

50CM

15岁接近成人为54——58CM。

(2)囟门:

分为前前囟和后囟

1)前囟:

额骨、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1-1。

5岁闭合

A:

闭合过迟:

佝偻病、脑积水等

B:

闭合过早:

见于头小畸形

C:

饱满隆起:

颅内压高,脑膜炎,脑炎,脑积水。

D:

凹陷:

脱水、极度消瘦儿。

2)后囟:

顶骨、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间隙。

过早闭合意义不大。

(3)牙齿:

乳牙和恒牙

乳牙:

6—8个月开始出、2—2.5岁出齐,共20个。

6岁开始出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的后面。

7—8岁乳牙按萌出先后逐渐脱落。

约14岁全部换为恒牙,共28个。

18岁后出第二磨牙(智牙)。

共32个。

意义:

小儿出牙属生理现象,有时可有哭闹、流涎、吃手等。

出牙过迟:

佝偻病、营养不良、甲低下、先天愚型等。

处理:

要及时补VIT-D、CA、P保持牙齿清洁,不吃过冷过硬的食物,临睡勿吃零食。

4、胸部:

新生儿胸部似桶胸。

以后逐渐变成扁圆形,胸围出生时约32CM胸围大小与肺的发育、胸部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关系密切。

测量方法:

乳头下缘、肩胛下角。

(三)小儿营养需要

1、能量的需求:

婴儿需能量400—450KJ/日/公斤。

小儿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可分为以下五方面:

(1)、基础代谢所需:

婴儿基础代谢率占总能量的50—60%,婴儿每天需230KJ/Kg来维持基础代谢。

(2)、生长发育所需:

婴儿占总能量的25—30%。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婴儿期约占总热量的8—10%

(4)、活动所需:

(5)、排泄损失的热量:

一般不超过10%。

2、水的需求: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年龄越小,需水越多。

婴儿需水150ml/Kg/天。

水摄入不足引起脱水、水摄入过多可引起水中毒。

3、蛋白质:

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需2—2.5克/公斤,牛乳喂养的婴儿每天需3—4克/公斤。

占总热量的15%。

4、脂肪:

婴儿每天需4克/公斤,占总热量的35%。

5、碳水化合物:

婴儿每天需12克/公斤,占总热量的50%。

6、维生素

7、矿物质

8、食物纤维

(四)婴儿喂养: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

1、母乳喂养

(1)母乳成分:

按成分不同可分为:

•①初乳:

产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蛋白质多而脂肪较少,微量元素及分泌型IgA多。

•②过渡乳:

产后7天至满月分泌的乳汁。

含脂肪高,蛋白质及矿物质逐渐减少。

•③成熟乳:

产后2—9月分泌的乳汁。

•④晚乳:

10个月后分泌的乳汁,量和营养成分都逐渐减少。

(2)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

•A: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当,为1:

3:

6

•B:

蛋白质:

母乳中蛋白为乳白蛋白,遇胃酸凝集的块小,易于消化。

•C:

脂肪:

母乳中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能供给丰富的必须脂酸,脂肪颗粒小,并含较多的脂酶,所以既营养丰富又有助于消化吸收。

•D:

糖:

母乳中糖主要是乙型乳糖,可促进双岐杆菌的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可减少腹泻的发生。

•E:

钙磷比例适宜(2:

1),易于吸收,较少发生低钙血症。

•F:

较多的消化酶:

如淀粉酶、脂酶,有助于消化。

•G:

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碘等

•②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A:

初乳中含分泌性IgA,可结合肠道内病原体和过敏原,阻止细菌、病毒等侵入场粘膜。

有抗感染、抗过敏作用。

•B:

含溶菌酶、乳铁蛋白、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B淋巴细胞、补体、抗体、葡萄球菌因子等抗感染物质,起抗感染作用。

•③母乳温度适宜,几乎无菌,直接哺喂,经济方便,增进感情

•④母乳喂养可刺激子宫收缩,有利于产后康复,有利于计划生育,还可减少妇科癌的发生。

•2、人工喂养:

(1)概念:

是指婴儿6个月以内,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不母乳时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2)牛乳的成分与特点

•①蛋白质:

含酪蛋白较多,在胃内形成的凝块大,不宜消化吸收。

•②脂肪:

脂肪球大含饱和脂肪较多,缺乏溶脂酶,难以消化。

•③糖:

含糖量低,并以甲型乳糖为主,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易患腹泻。

•④矿物质:

含量较多,不利于消化,降低胃内酸度,并可加重肾溶质负荷,对肾功能差的新生儿、早产儿不利。

•⑤钙磷比例为1.2:

1,比例不适当。

•⑦牛乳易受污染,含微量元素少,并且在煮沸的过程中维生素破坏较多,易引起维生素缺乏

•(3)牛乳缺点的矫正方法

•①稀释、煮沸:

可改变蛋白质的性质,使脂肪颗粒变小,同时可消毒灭菌,从而减少腹泻的发生。

•②加酸:

也可改变蛋白质性质,利于消化。

•③加糖:

弥补能量的不足

•④加维生素:

来矫正加热过程中的破坏。

•(4)牛乳量的计算

•婴儿每天所需的牛乳量应按每天所需的热量、蛋白质量、水量来考虑。

•婴儿每天需蛋白质:

3—3.5g/Kg

•热量:

400—450KJ/Kg

•水:

150ml/Kg

•牛乳每100ml含蛋白质3—5g,供给热量270KJ,水分100ml,这样再进行加糖稀释,即可纠正牛乳的缺点又可达到营养的需求。

•所以:

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牛乳量为:

牛乳:

100ml,水:

50ml,糖:

8g。

•(五)辅食添加:

•1、添加辅食的原则:

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

并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2、辅食添加的顺序(见表)

•(六)小儿液体疗法:

•一、体液的有关知识:

•1、概念:

水以及溶于其中的物质构成的人体的液体部分。

•2、特点:

年龄越小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越大

•3、体液中的离子:

•细胞内液:

K+HPO42-蛋白。

•细胞外液:

Na+Cl-HCO3-

•小儿水代谢的特点:

•年龄越小,需水越多,水的代谢越快,小儿对缺水耐受很差,容易发生脱水

•小儿体液的调节:

•受肾、肺、血浆中缓冲系统、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二、常用溶液及其配制:

(一)非电解质溶液

•常用5%和10%的葡萄糖溶液,前者为等渗液,后者为高渗液。

•葡萄糖溶液输入体内后,很快被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热量,或转变为糖原而贮存于体内,失去其渗透压作用。

•而不计其张力。

(二)电解质溶液

•1、0.9%氯化纳溶液

•为等张液。

但因其钠、氯的比例为1:

1,与血浆钠(142mmoL/L)和氯(103mmoL/L)的比例不同,即氯的含量比血浆高,若大量或长期补给,可使血氯增高,造成高氯性酸中毒。

•若用2份等渗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钠,配成2:

1溶液,则钠、氯比例为3:

2,较为符合血浆中钠、氯的比例。

•2、复方氯化钠溶液:

•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钾、钙等离子的溶液。

等张溶液

•含氯较多,亦不宜于大量或长期输给。

•3、高渗氯化钠溶液:

•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

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4、碱性溶液:

(1)1.4%碳酸氢钠溶液

•等张含钠碱性溶液。

•市售成品为5%,可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稀释3.5倍,即为1.4%碳酸氢钠溶液。

•在紧急抢救严重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直接经静脉推注,但不宜多用,以免引起细胞外液的高渗状态。

(2)1.87%乳酸钠溶液NaC3H5O3

•含钠等张碱性溶液。

•市售成品为11.2%,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稀释6倍,即为1.87%乳酸钠溶液。

•5、10%氯化钾溶液:

•可用于纠正低钾血症。

•静脉输入时,应配制成0.2%一0.3%浓度。

万万不可直接推注,否则有引起心肌抑制,心跳骤停的危险。

•(三)混合溶液

•1、各种盐糖溶液:

•5%或10%葡萄糖液与0.9%氯化钠溶液配制而成的不同浓度的含糖、氯化钠的混合液.常用于不同性质的脱水。

•如1:

1液:

为1份生理盐水和1份5%~10%葡萄糖配制而成。

为1/2张。

•1:

2液:

为1份生理盐水和2份5%一10%葡萄糖,为1/3张等。

•2、2:

1等张含钠液:

•即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1.4%碳酸氢钠)组成。

•Na+与Cl-之比为3:

2,与血浆基本相近,且与血浆离子渗透压相似的等张液.常用于低渗性脱水或重度脱水。

•3、2:

3:

1液

•2份生理盐水、3份5%一10%葡萄糖液、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组成。

为1/2张液。

•Na+与Cl-之比为3:

2,常用于轻、中度等渗性脱水。

•4、4:

3:

2液

•4份生理盐水、3份5%或10%葡萄糖液、2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液组成。

为2/3张液,其渗透压相当于血浆渗透压的2/3,常用于中度以上或低渗性脱水。

•5、维持液

•4份5%一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并含0.15%氯化钾的混合液。

约为1/4张。

•常用于高热、肺炎等的维持输液。

•(四)口服补液盐溶液(简称ORS液)

•为一种口服用的补液盐溶液,可用于婴儿腹泻伴轻度或中度脱水的液体疗法。

为2/3张溶液。

•三、小儿液体的基本疗法

•液体疗法的目的:

在于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要求:

补其所失,供其所需,纠其所偏。

•其基本方法:

首先应该是:

①定量;②定性;③定速。

然后考虑其他如:

酸碱平衡、钾、钙、热量等问题。

(一)定量:

按脱水程度而定

•三个方面来估计体液损失和需要的数量及其性质。

即:

(1)累积损失:

从发病体液丢失到补液前

(2)继续损失:

补液后症状还存在

•(3)生理需求:

维持病儿基本代谢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见表)

•综合以上三方面

•24小时补液总量

•轻度脱水90—120ml/kg

•中度脱水120-150ml/kg

•重度脱水150—180ml/kg

•累积损失量约为总液量的一半

(二)定性

•1、补充累积损失时:

低张性脱水:

应补给等张液或2/3张液

等张性脱水:

应补给1/2张液或2/3张液

高张性脱水:

应补给1/3~1/5张液。

2、继续损失,可给1/2—1/3张液。

3、生理需要,可给1/3—1/5张液。

(三)定速

一般来说,应该首先恢复血容量以纠正休克,然后再逐渐补足。

总的要求是:

先快后慢。

(1)对于脱水严重,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要先扩容,方法为用2:

1等张含钠液20ml/kg,总量<300ml于30——60分钟内快速静点或缓慢静推以达快速扩充血容量的目地

(2)对于一般的脱水,先补累积损失,其量约为总液量的一半,于6—8小时内输入,余量在剩下的16—18小时内输入

•(3)滴速的计算

•滴数=输液量/时间(小时)X3

(四)纠酸

轻度酸中毒无须另行纠正

重度酸中毒纠正方法:

(1)无条件测CO2cp时可用5%NaHCO35ml/kg可提高CO2cp5mmol/l

(2)有条件测CO2cp时用公式

(18-CO2cp)mmol/lX体重X1=5%的NaHCO3的毫升数

取其半量,再酌情加减

(五)补钾

静脉补钾时注意

1、浓度在0.2——0.3%

2、万万不可静推

3、速度不能快

4、时间不能短

5、见尿补钾

(六)补钙,镁

(1)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低钙时

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20毫升稀释后静脉缓推。

(2)有低镁时

可肌肉注射硫酸镁,用25%硫酸镁每次0.1-0.2mL/Kg肌肉深部注射。

婴幼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1.体液特点

(1)大多为低张性或等张偏低的脱水

(2)小儿腹泻泻出的肠液为碱性液,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

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

(3)小儿腹泻越久,营养情况越差,钾的丢失越多

(4)病毒性腹泻、水样粪便多,病情急,伴有高热时,有也可出现高张性脱水

2、口服补液的方法

补累计损失阶段

轻度脱水:

50mL/Kg

中度脱水:

80—100mL/Kg,4—6小时分次服完

补继续损失和生理需求求阶段

丢多少补多少

3、静脉补液法:

输液的基本方法是: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有尿补钾,防惊给钙。

第1天输液:

定量、定性、定速、纠酸、补钾、补钙镁。

第2天以后输液:

灵活掌握,能改口服尽量改口服补液,仍需静脉输液者

液量一般按100~120ml/kg,液体成分中电解质应减少,常用1/3张糖盐溶液或维持液,在12—24小时内均匀滴入。

小儿腹泻补液举例:

1周岁婴儿,腹泻、呕吐已3天,体重9Kg,中度脱水,等张性,伴有轻度酸中毒。

第1天补液总量为:

9X120ml二1080ml

第1步:

应首先补给其累积损失量,约相当总量的1/2,为500ml。

选用2:

3:

1溶液,于6小时内静滴完毕。

约每小时82ml,每分钟则约为26滴左右。

可先快后慢,开始时每分钟30-40滴,以后渐调整。

控制在6小时内滴完。

第2步:

取其余量,用500mL1:

2盐糖液,均匀缓慢滴注,于16~18小时内滴完。

约每小时30---35ml,即每分钟约10~15滴。

有尿后给钾,用10%氯化钾,加入输液中稀释成0.2%~0.3%浓度。

经以上输液后,肾功能恢复,一般酸中毒即可纠正,不必再加碱性溶液。

第2天以后,一般应根据腹泻、呕吐情况,再行决定。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的分类:

几个概念

1.新生儿:

从出生时脐带结扎到足28天前,这一时期的小儿称新生儿。

2.足月儿:

胎龄满37周到42周出生的新生儿。

3.早产儿:

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出生者。

4.过期产儿:

超过42周出生者。

5.低体重儿:

不管胎龄如何,凡出生体重不到2500g者。

6.极低体重儿:

体重不到1500g者。

6.巨大儿:

称体重超过4000g者。

(二)正常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正常新生儿概念:

胎龄:

满37周到42周,体重:

2500g以上,身长:

4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活产。

(三)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显性失水,最初几天进食较少,排出大小便等有关。

提早喂哺可防止或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

2、脱水热少数新生儿在生后第3—4日有一过性发热,体温骤升,有时可达39℃左右,但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

3.生理性黄疸4.阴道流血5.乳腺肿大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1、概述:

新生儿颅内出血:

是指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产伤引起的颅腔内出血。

特征:

临床上以窒息,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相继出现为特征。

2、病因

(1)内在因素:

新生儿机体特点决定的

(2)外在因素:

缺氧、损伤

(五)新生儿硬肿症:

1、概述

概念: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

临床上以体温不升,皮肤冷凉,皮下脂肪变硬,并伴有水肿为其特征。

2、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冷凉:

(2)、变硬:

(3)、凹陷性水肿:

皮肤表现:

颜色暗红、苍白、青紫、光滑、发亮。

硬肿表现:

先起于下肢外侧。

(6)、病儿一般情况较差,不哭或哭声低弱,反应低下。

3、诊断:

在寒冷季节、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生皮肤硬肿且冷凉、体温不升伴不吃、不哭等症时、即可诊断。

4、治疗

复温:

逐渐复温是重要的措施。

自然复温:

开始时体温>35oC,可用温暖的绒毯、棉被包裹病儿,置于26—28oC左右的室温内。

让其自然复温

暖箱复温:

对体温明显降低者(<30oC),有条件时可将病儿置入暖箱,暖箱温度自26oC开始,然后每小时提高0.5~loC箱温(不超34oC)使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恢复正常。

医嘱

(六)新生儿败血症

1、概述

(1)概念:

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2)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全身性严重中毒症为主。

2、病因

(1)内因:

新生儿机体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

(2)外因:

病原菌:

葡萄球菌属(金葡萄菌),其次:

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感染途径:

产后感染,主要感染途径。

3、诊断

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为了避免漏诊,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对于有可疑病史(早产儿、羊膜早破、母亲在分娩前后有严重感染等)和有局部感染灶(脐炎、皮肤粘膜感染等)的病儿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精神、食欲、体温改变等症状即应考虑本病,并作血培养检查。

若同时出现循环改变、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等,再结合化验检查,即可诊断败血症。

4、医嘱

(七)新生儿黄疸

1、概述:

(1)概念: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粘膜和组织的黄染现象,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原因:

由于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特点及引起胆红素代谢紊乱的原因较多,故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多见。

(3)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过高,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与神经组织结合,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4)分类:

生理性黄疸:

胆红素代谢引起、病理性黄疸:

疾病引起。

2、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产生较多

(2)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3)肝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4)肠壁吸收胆红素增加

3、生理性黄疽

(1)新生儿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4—5天最明显,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况良好,称“生理性黄疸”。

(2)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使血清内未结合胆红素蓄积而呈现黄疸。

(3)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在68.4~85.5umoL/L(4~5mg/dL),最高不超过205.2umoL/L/(12mg/dL)。

(4)若黄疸出现过早、过重,消退延迟、退而复现或日益加重者均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疽。

4、病理性黄疸

(1)若黄疽出现在24小时内。

(2)黄疸程度重。

(3)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u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umoL/L(15mg/dL)。

(4)黄疽持久不退,持续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5)黄疽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者均应考虑为病黄疸。

5、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溶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肝炎多为混合性胆红素升高。

先天性胆道闭锁则为结合胆红素升高。

(八)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概述

(1)概念:

由于缺乏Ⅱ型肺泡分泌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引起。

(2)表现:

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

(3)病理变化:

肺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

(4)多见于早产儿。

2、临床表现

(1)出生时尚可正常。

(2)生后6小时出现:

呼吸困难、紫绀,进行性加重。

(3)胸廓开始可隆起,以后逐渐下陷,肺呼吸音减低,可有细小罗音。

(4)心率快,心音有强变弱。

(5)36-48小时病情进一步加重,重者在3天内死亡。

3、X线检查

•初期:

两侧肺野透光度普遍降低,内有细小均匀颗粒及网状阴影。

重者呈“白肺”,心边界不清。

晚期可出现肺不张。

必要时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