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8217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docx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江柯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此由农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途径是有效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农村发展空间的不断“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为了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减少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大多数城市已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和创业比以前有了较好的环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程、惠民工程、希望工程,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现状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

全市8.2万平方公里,316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73.6%;农村劳动力147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2.6%,常用耕地面积2076万亩,农村劳动力1473万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仅0.88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58万人。

至2008年重庆市一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33万人。

1、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分析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为1423万人,从性别看,女性648万,占资源人口总数的44%;男性825万,占56%。

从年龄看,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77%,其中,30岁以下391万人,占27%;31-45岁738万人,占50%;45岁以上343万人,仅占23%。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文化596万人,占40.4%;初中文化711万人,占48.3%;高中及以上文化166万人,占11.3%(详见表一)

表一:

重庆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表

指标

单位

数量

占总数的%

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

万人

1473

——

性别结构

万人

825

56

万人

684

44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万人

392

27

31-45岁

万人

738

50

45岁以上

万人

343

23

文化结构

小学及以下

万人

596

40.4

初中

万人

711

48.3

高中及以上

万人

166

11.3

2、重庆市当前务农农民数量及结构

我市当前务农农民数量为733万人,60岁以上非劳动年龄人口为143万人,劳动年龄人口为585万人,其中:

25岁以下51万人,25-39岁204万人,40-49岁162万人,50-59岁以上214万人(详见表二)。

当前务农农民主要集中40岁以上,占67%,其中,60岁以上非劳动年龄人口占18%。

表二:

我市当前务农农民基本情况表

年龄结构

单位

数量

占总数的%

合计

万人

733

——

16-24岁

万人

51

7

25-39岁

万人

204

26

40-49岁

万人

162

21

50-59岁

万人

214

28

60岁以上

万人

142

18

劳动年龄人口

万人

585

76

3、重庆市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所需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及结构

根据市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耕地保有量,按人均5亩耕地测算,我市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为415万人,全市富余农村劳动力1058万人(详见表三)。

从劳动力分布来看,一圈占40%,两翼占60%。

总体上,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理富余,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和贫困地区。

表三:

重庆市富于农村劳动力

单位:

万人

指标

数据

备注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

1473

按人均5亩耕地计算需求要劳动力

415

按常用耕地计算

农村富余劳动力

1058

地域分布

423

已转移总数

一圈

635

两翼

706

扣除转移到乡内二、三产业人口

未转移总数

565

扣除非经济活动人口后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分析

1、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结构

2008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780万人(不含转移到乡内从事二、三产业的1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

以自发外出为主。

通过亲属朋友介绍及自发外出的约占62%,通过各类组织、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及各类职业院校定向招生实现转移的约占35%左右,盲目外出的占3%。

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机械加工、建筑、矿山、商贸和餐饮服务的行业,约占85%,其中,建筑、商贸和餐饮服务占65%。

重庆市内吸纳能力强,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重庆市内转移人数为34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49.5%;重庆市外转移人数为357万人,占50.5%,重庆市内转移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市外转移遍布全国城镇,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大、中城市。

在大中城市和城镇区域务工的达650万人,占转移总数的92%。

转移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青壮年。

其中45岁以下占87.1%,30岁以下的约占43.2%,31-40岁的约占34.9%,41-45岁以上的占9%。

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220万人,占31%;初中文化351万人,占49.7%;高中及以上文化13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9.3%。

2、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情况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商贸服务业、家政服务业五大行业,占转移总数的92%,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最为突出,分别占27%和29%(详见表四)。

表四: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表

指标

数量

比重

制造加工业

136

15

建筑业

191

27

餐饮服务业

175

29

商贸服务业

85

12

家政服务业

63

9

其他

56

8

三、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是制约其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重庆市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

因此,我市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

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的稳定性不强,进城务工一段时间后又回流到村里,重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低,无法或不愿在城里扎根。

一方面,不少企业在本地招不到工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素质偏低,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招工难”和“就业难”相互交织,造成“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现象,使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配置,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务工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机制不健全,国际劳务合作还没有形成气候

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

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

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

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

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

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

从事矿山、建筑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作业的农民工上岗前必须依法接受培训。

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生产安全监察工作力度,严防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工作。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要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保证在事故中受到损害的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工伤保险待遇。

要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民工的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农民工集中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和食物安全检查制度,严防发生群体疫病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

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安排的宿舍,必须具备一定的卫生条件,并保证农民工的人身安全。

在农民工居住较集中的地段,当地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和环境卫生状况。

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等具体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务工就业期间的医疗等特殊困难。

依法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

严厉惩处各种污辱农民工人格、侵害农民工人身。

2009重庆市的“八项民生”工程中第一项就是就业,计划重庆市今年海外就业突破18000人,到目前为止重庆市海外务工人员为17107人,与广东、深圳相比,重庆市的国际劳务还没有形成气候,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国务工这方面的意识和观念。

3、中介机构和劳务经济人的作用还不明显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都是靠亲戚带亲戚,依靠政府和中介组织外出的占极少数,这与目前大力培育劳务中介和经纪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政府大力组织化、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输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不够通畅。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重大因素之一,如何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建设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对于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而言,要“出得去”并实现真正的转移,必须有劳动力需求方的信息;对于那些需要用工的劳动力需求方而言,要“找得到”同样需要有劳动力供给方的信息。

4、劳务输出品牌效益不大

由于农村劳动力技能低。

文化程度的先天不足,接受能力比较差,使得缺乏劳动技能、劳动技能单一或低下者比较普遍,即使通过输出培训,也仅有2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影响了劳动力的价值。

没有形成真正的劳务品牌。

因为培训力量、工种分散,输出地不集中,量不大没有形成集团输出,“售后服务”、跟踪调查没跟上,受训对象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法制与诚信意识不浓,劳务市场没有名气,因而没有形成地方特色品牌,没有品牌,自然就没有品牌的效应、收益和回报。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建议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1)发挥系统优势,提升培训能力

我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把国家“阳光办”统一提供优质教学培训媒体资源、信息服务和指导管理的优势和基层定点培训机构贴近农民就地就近直接开展培训的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一个岗位、一个基地、一套教材、一张光盘、一本证书”五统一的培训模式,以系统优势为纽带实施规模化培训和统一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的实力,切实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承担政府培训项目的能力。

(2)明确培训重点,扩大农民工培训规模

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要针对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岗位开展短期培训。

当前要以“家政保健服务业类”、“餐饮旅游服务业类”、“社区服务类”、“加工制造与工程建设类”为重点。

2008年重庆市有278所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但是重庆市农村需要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庞大,目前的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各地政府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在设备、师资、教材等方面充实和加强,形成配套的、相对社会化的培训网络,尽量满足不同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要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鼓励民间办学,尤其要鼓励企业对在职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凡富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县乡的政府,更应当把培训作为主要工作,“提升农民能力”应成为他们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3)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信息服务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输出拉动培训,通过培训促进输出。

已有较好培训输出基础的定点培训机构,要继续利用现有输出渠道,积极开发新的用工就业信息,努力扩大培训输出规模;新启动培训工作的定点培训机构,要加强用工就业市场调研,积极与用工单位和劳务输出(派遣)机构合作,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按需培训,确保培训后的输出。

各机构要加强信息开发、统筹和服务,为开展培训提供输出信息;输出地和输入地要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信息服务合作机制,加强系统内信息资源的统合和共享。

(4)加强农民工培训,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输出农村劳务人员的竞争力。

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提高输出劳务人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目前,从市内劳务市场的情况来看,自发出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鼓励主导的劳务输出人员,都存在着文化知识水平低、缺少技术技能的问题。

打工者都集中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劳动条件差、工资低的岗位和行业。

我市农村人口众多,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靠土地只能养活自己、过着贫困的生活,出外打工是增加收入的一条路子。

近几年,一方面劳动密集型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打工者越来越多,人多粥少、竞争激力、收入减少。

另一方面,劳务市场上的竞争需要有技术,谁有技术谁就能在劳务市场上取得优势。

为此,要尽快发展一批由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官办、民办多种型式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力培训机构和专门学校,短期内立足适用型的技术技能的培训,中期着手提升技术基础知识、高级技能、技术创造能力方面的培训。

力争在几年内把我市农村劳动力大军打造成在全国劳务市场上乃至国际市场上的一支劲旅。

2、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对输出人员特别是境外输出人员的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新路子

加快地方立法进程,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纳入法律保护轨道。

对民工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法律规范和界定,保障合法取缔非法,打击违法。

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引导、支持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民工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切实解决进城居民和异地转移民工的子女入学入托问题。

大力提倡借读制。

允许民工凭暂住证送子女就近入学入托。

做民工聚居区举办专门学校,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余热,为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基本条件;积极研究建立劳务输出互助金。

采取政府拨一点,企业筹一点,个人捐一点,办证提一点的办法,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经纪人带动、农民自愿,的原则,进行有序、有效的境外劳务输出,境外劳务输出潜力非常大,但是现在各方面的政策、制度都不成熟,民工对境外务工的意识不强,所以政府和中介组织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和保障。

3、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充分发挥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社会联系广泛、信息渠道多样、介绍方法灵活的特点,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角。

对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制定补助和奖励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组织、群众团体以及个人兴办劳务中介机构,并向乡镇、村社延伸,形成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体系,特别是形成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市场信息、法律援助、金融咨询等服务的中介服务网络,把它们作为活跃在农村、生活在农民中间从事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的经营主体。

4、打造重庆劳务输出品牌

重庆重视劳动力培训劳务输出进入“品牌时代”,重庆市农业局将“重庆师傅”的劳务品牌申请商标注册,在全国开启了先河。

为树立外出务工人员形象和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重庆市农业局面向社会征集统一的劳务品牌,通过对100多件应征作品的评选,最终将既能体现出有一定技能、又体现出勤劳踏实精神的“重庆师傅”确定为重庆市统一的劳务品牌名称。

此后,全市所有有劳动能力、想外出务工但又缺乏劳动技能的民工均可前往经过认可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合格的民工都可使用“重庆师傅”的品牌。

巴南的“石龙技工”这一劳务品牌形成以来,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共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6000多人,涉及铸造、建筑、机械、缝纫、餐饮服务等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6年挣回5.32亿元人民币。

目前,“石龙技工”正在筹建10万大军的“劳务航母”,进军俄罗斯暖气片制造劳务市场。

重庆市彭水县“这是在对原有的劳动力进行统一‘贴牌培训’,他们的收入将比普通劳动力高得多。

“渝彭架子工”是彭水太原乡一农民肖世兵赴浙江务工16年创造的特有市场品牌,由此带动3万多名同乡外出务工,并占据了华东5省架子工市场40%的份额。

在2007年由国家劳动保障部与中国就业促成会举办的首届劳务品牌展示交流会上,“彭水架子工”获得“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誉。

同时,“彭水苗家巧手”也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誉,“渝彭搬家工”获“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称誉。

“这3个劳务品牌,将成为彭水劳务输出的金字招牌。

这3个品牌是彭水农民工长年在外努力拼搏积淀而来,已具有很高市场美誉度,因此,近几年该县劳务开发转变了以往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方式,其培训均围绕这3个品牌实施“贴牌培训”,由此输出的劳务人员收入大大提高。

目前彭水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万余人,近几年通过“贴牌培训”,已有6万多人持有劳务金字招牌外出务工。

其中,“彭水苗家巧手”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彭水搬家工”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彭水架子工”年人均收入则不低于3万元。

不断壮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也要不断打造重庆劳务输出品牌。

使劳务输出进入一个品牌时代。

 

五、结论

 一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重庆市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重庆市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另一方面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继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要建立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督查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变农民为新型市民。

 

参考文献:

[1]金彦平;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2]张建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01期

[4]刘社建,潘慧;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3年0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