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论文考试技巧.docx
《MBA论文考试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论文考试技巧.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论文考试技巧
参考:
数学65钟,逻辑45分钟,论证有效性分析25分钟,论说文40分钟,留5分钟机动。
基本原则是:
3小时/200分=54秒/分,得出数学67.5分钟,逻辑54分钟,小作文27分钟,大作文31.5分钟。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科目的擅长程度做适当调整,但不应该偏差太多。
还有一个是关于做题顺序,因人而异,主要是要适合自己。
原则1:
最擅长的放在最前边(提升自信,缩短时间);
原则2:
两个作文尽量分开写(连续写太累);
原则3;选择题留到最后(时间不够可以蒙)。
所以基本上就是数学和逻辑的先后顺序问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
一、文章开头
第一段:
(一)正写开头法:
上述计划(报告、文章、评论、建议等)
或上述论证+通过(论点A)+(论点B),
或论证者认为结论论(论证、报告、建议)是值得商榷的/有时偏颇的/不可信的
(二)倒叙开头法:
上述计划(报告、文章、评论、建议等)
或上述论证指出(提出/得到)结论
或论证者是因为(其提供的理由/论据)(论点A)+(论点B)。
上面的说法看起来非常有道理(有说服力),但仔细推敲存在许多问题。
二、文章主体:
第二段~第五、六段(阐述错误)
首先,有他因影响类上文中结论是基于论据1或2,但是论据1或2是否是导致结论的唯一原因呢?
显然可以导致
结论的还可能存在、等诸多的影响因素。
那么,结论是否能让人们认可/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考证。
其次,“混淆概念”类文中在概念的使用上也存在某些问题/(也很模糊)。
比如,在说到事件1时,上文中用的是
概念1,而在说到事件2的时候,用的却是概念2。
这两个概念显然是前后不一致的,因为概念1或2不仅仅只是概
念2或1。
这种概念混淆的问题,也大大削减了上文推理的严谨性和有效性。
另外,“不当类比”类文中未能将(故事/寓言)和(企业经营之道/启发)进行有效的类比。
(故事/寓言)是因
为原因1,企业/启发是因为原因2二者的规律也许有某种共性,但也必然有本质的区别和界限,上述论证把故事
/寓言,一般化为企业/启发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似乎有些轻率地概括,因此,不具有客观的类比性。
再者,“以偏概全”类上文中对调查/个案例子的叙述也很含糊。
文中并没有提供调查/个案存在的可靠依据。
就算
调查/个案是真实的,读者并不知道该项调查/个案是否具有典型性。
那也无从谈起其具有“推而广之”的代表性。
最后,再找出其它的错误分析,希望同学们自己总结.
三、结尾:
最后一段:
(一)总结式:
综上所述,该论证(文中)即不能有效论证论据1、2,又不能有效论证结论的成立。
从而该论证还有待再论证。
(二)委婉式
综上所述,如果上述论证(分析)能进一步提供相应的数据/论据和相关信息,排除原文的论证缺陷就很有说服
了,但该文中并没有说明其他信息,所以该论证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三)简洁式:
1.由于该论证存在上述种种问题。
所以,该论证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2.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在做决定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3.总之,该论证存在着“”、“”、“”等逻辑错误,因此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值得再商榷。
范文:
下文摘自某地方性报纸的一篇文章“某摩托车在美国生产长达70多年。
虽然一家外国的公司在仿造该摩托车,并且更便宜,但是该公司仍无法吸引该摩托车的客户——据说是因为它的产品缺乏该摩托车的格外大的噪音,但是一定存在其他的原因。
毕竟,外国的汽车往往比同型号的美国人制造的汽车更安静,但是他们仍然畅销。
还有,电视广告为该摩托车宣扬它的耐久性和流线型的线条,而不是它的噪声,并且广告明显有背景音乐或摇滚音乐,而并非引擎声音。
”
参考例文:
作者否定了美国制造的某摩托车的高引擎噪音是投合客户的心意,从而使顾客不被外国的仿制品吸引的原因。
作者的理由是:
外国的汽车往往比同类型的至今畅销的美国汽车噪音小;某摩托车的广告中并没有强调它的引擎噪声大,相反,强调它的耐久性和流线型,而且用摇滚音乐而不是引擎声音作背景音乐。
我认为,这些理由不能说明外国仿制品的噪音小的引擎不是使他们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第一,该论证假定汽车客户的喜好类似于摩托车客户。
这项假定很勉强。
因为,尽管在汽车和摩托车之间存在一定可比性,但也有许多不同。
举例来说,汽车的高度、舒适的座位和低噪音的引擎通常是一辆汽车的理想质量。
汽车和摩托车的使用目的有时也不一样,将两者强加类比是不恰当的。
第二,虽然某摩托车的引擎噪音在广告中没有明确地招揽顾客,但这也不能说明引擎噪音不是一个重要的卖点。
因为,某摩托车在美国制造长达70多年,它的引擎噪音或许已经广为人知,不需要做广告。
并且,广告者在某摩托车广告中使用摇滚音乐,可能是出于模拟它的大引擎噪音这一特殊意图的。
总之,作者没有提供使人信服的理由就否定低噪音的引擎使外国的摩托车不畅销。
作者还分析了外国汽车的滞销,而且可能误解了某摩托车在广告中的摇滚音乐,这些都是作者应该认真考虑的因素。
MBA应考作文一般是给材料作文。
在给材料中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给考生的写作依据材料;另一部分是对考生的写作要求,包括写作的字数要求,是否自拟题目等。
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两部分内容有的是截然分开的,有的则是另一种情况,命题人有意或无意将这写作依据和写作要求混在一起,连着写下来,这时考生要细心把它们区分开。
(一)写论说文,首先要确定好中心
MBA应考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
文章是言为心声,文为人志,文如其人。
我们要想自己写的文章思想健康,就要真学真用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要有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符合时代需要的精神,反对消极落后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是通过具体材料表现的。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接触到大量的实际材料,获得多方面的切身体验。
对于这些材料和体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进行分析和研究,就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中心思想。
写文章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中心思想来。
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后,还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要学会剪裁,讲究详略,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足以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重点来写。
有的材料适合正面使用,有的材料适合侧面使用,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一概不用c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人们读后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应试作文中,在处理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上,常犯这样的毛病:
一是缺乏具体材料,空空洞洞的讲一些话,不能反映所要议论的或说明的情况,不能感动人或不能说明问题;二是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光把材料一一罗列出来,或者是从头到尾记一本流水账,说了半天还不知道究竟说个什么意思;三是有了材料,也确定了中心,却不善于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组材,有的是材料和观点不相适应,有的是使用材料详略不当,以致影响了中心思想的表达。
要克服上述毛病,一是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和分析事物,二是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二)写论说文,要注意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准确性是指议论文要准确无误地阐述作者的主张,讲清道理。
要求文章中词语表意要准,句子陈述要严密。
鲜明性是指论点的表述要鲜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憎分明,褒贬判然。
概括性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有高度的概括。
生动性是为了清楚地阐明作者的观点,启发人,说服人,引起读者思维上的共识。
下面有结合文章具体谈。
(三)写好一篇论说文,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论点,要有充实可靠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外,还必须合理地安排文章结构合理的文章结构来源于作者清晰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来源于作者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认识。
写文章在动笔之前要认真研究在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材料之间、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时的思路就会清晰,对文章进行结构安排就会合理。
采取什么方式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方式有以下六种。
1.先总后分式
这是演绎推理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结构形式,可称为“演绎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先具体地分层论述后概括地归纳论点,先开后合,即先从不同方面一层层进行论述,到文末得出结论。
3.“总——分——总”式
这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使用的结构类型。
可称“演归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先概括地总提再具体地分述然后概括地总结,即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层展开论证,文末得出结论。
整篇文章是按照“合——开——合”的次序进行。
4.“分——总——分”式
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使用的结构形式,可称“归演式”。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从叙述、分析事实写起,从事实中概括出论点,然后又展开论述。
整篇文章是/顶着“开——合——开”的次序进行,开头分述,中部总括,然后又分述。
5.递进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意变动。
6.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就是并列结构。
可以用在分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并列,也可用在几个论据之间的并列。
并列关系的层次顺序可以灵活安排,一般总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或把并列的几个方面按高低、大小、前后的顺序排列起来。
以上六种结构形式,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可以在同一篇文章中并用。
结构安排好了,文章的条理自然清楚。
MBA论文怎么写这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给大家拟个提纲吧,你们看看能不能用,这个不唯一的。
只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好。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及思路
1.4文章框架
2 XX理论概述
3XX公司在xx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问卷调查
3.2结果分析
4解决对策
5结果评估
6结束语